记录者VS侵入者:手机新闻摄影中的媒介伦理问题研究
2018-02-22罗一慧
罗一慧
新闻摄影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更颠覆了人们理解和观看世界的角度。视觉信息具有文字信息无可比拟的直观性、生动性,将人们全方位卷入“读图时代”。然而,与传统的新闻摄影一样,手机新闻摄影也面临着诸多伦理困境,这与其自身的技术特点、传播方式不无关系。
1 手机新闻摄影与媒介伦理概述
1.1 媒介伦理的定义
伦理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们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和行为的秩序规范。任何持续影响全社会的团体行为或专业行为都有其内在特殊的伦理要求。媒介伦理则是指新闻事业整体、新闻媒介实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
1.2 媒介伦理的两个维度
媒介伦理应当包含两个维度:其一,新闻报道者与被报道者客体之间的伦理,指的是报道者应该对报道对象予以充分的尊重,并按照客观、真实的原则对事实进行报道;其二,新闻报道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伦理,指的是传播者应当采取恰当的方式、途径对新闻作品进行传播,如在传播具有伦理争议性的作品时,应当秉持“信息最大化,伤害最小化”的原则。
1.3 手机新闻摄影中的媒介伦理
具体到新闻摄影领域,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迈克·雷兹曾说:“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考虑即摄影记者和新闻媒介拥有宪法予于的权利去拍摄和发表照片,但我们会这样做吗?”当手机成为新闻摄影的新工具时,我们其实将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手机新闻摄影的主体将不仅局限于专业的记者和媒介机构,而要把普通的公民记者乃至新闻的再传播者纳入我们上述的两个伦理维度中去考量。
2 手机新闻摄影中的伦理失范及其原因
2.1 视觉暴力泛滥
从古代戏剧中需要“凝神观赏”的仪式化暴力,到现今大众媒体中追求“震惊效果”的纤毫毕现的暴力,对暴力的消费似乎一直根植于人性之中。手机新闻摄影中的视觉暴力,最常见的是对血腥、死亡、恐怖影像的传播。
除了媒体之间为了博眼球、抢流量而进行的恶性竞争以外,手机新闻摄影滋生视觉暴力还有其特定的原因。首先是技术原因,由于手机传播速度迅速,传播内容丰富,致使海量的视觉暴力信息能在极短时间内得到扩散。社交网络的连接更是增强了暴力信息的传播力度,简单的转发、分享,就足以在人群中形成病毒式传播。其次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滥用。人们在传播暴力信息时,常常用“真实性”原则来做幌子,强调媒体应当完整地呈现新闻场景。例如,近年来在微博、贴吧等社会化媒体上常有“恶少行径”和“校园暴力”等图片及视频,不少人认为这种行为有助于舆论聚焦,却忽视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以“抨击暴力”之名行“消费暴力”之实。
2.2 虚假新闻频现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讨探,一直是新闻传播领域的显性话题。在传统的新闻摄影中,往往存在着摆拍等造假行为。相对文字新闻而言,影像新闻因为其直观可感,渗透性强,往往能获得受众更多的信任。然而,虚假的图片新闻也具有更强的误导性,对新闻原则和公信力的损伤几乎是不可逆的。
手机新闻摄影的失实比传统新闻摄影更为普遍,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手机编辑更为便捷。伴随着手机摄影的发展,一些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的修图APP也逐渐普及。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对图片进行裁剪和编辑,造假成本极为低廉。有的图片虽然不是传播者有意造假,但也可能引发争议。其二,传播者的媒介素养缺失。手机新闻摄影中有大量的“公民记者”,他们往往只是把看到的场景记录下来发布到网上,缺少对新闻伦理的考量,也没有相关的职业道德约束。更有甚者,为了博取关注,故意制造、传播虚假新闻。
2.3 隐私权的侵犯
由于每个人都被迫出镜,手机摄影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屡见不鲜。例如,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之后,网络上流传着大量的用手机拍摄的现场图片。在腾讯网发布的网友所拍摄的图片中,接近三分之一的照片有侵犯隐私的行为,穿睡衣背孩子的女性,只用一条被子遮身的男女,还有在外面躲避地震的只穿内衣的男性……传统的新闻摄影往往会给受众“长枪短炮”式的压迫感,从而引起受众警惕。相较而言,手机更具有隐蔽性,拍摄过程也更独立、自主,甚至可以采用前置摄像头调整角度进行偷拍。被拍摄的对象常常无法意识到摄影设备的存在,被侵犯了隐私权和肖像权之后也难以找到责任主体。侵权成本低,维权又困难,致使手机新闻摄影中的隐私权一直处于灰色地带。
3 手机新闻摄影的伦理构建
3.1 提升全民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选择、使用和理解媒介等多方面的能力。喻国明曾说:“人人都可以参与新闻的传播,而不可能人人都具有职业道德,也难保证每个人都受到过新闻专业的严格训练,通过他们所传播的信息,很难说是真正新闻还是无知之见。”所以,构建媒介伦理应当从观念层面入手,非专业的传播者要对新闻价值、新闻伦理有基本的认知,清楚什么可以拍、什么不可以拍,以何种形式进行传播,以及传播将给被拍摄者和受众造成的影响。受众在接受新闻图片时,也应持有批判的眼光,正确地解读和传播信息。
3.2 强化新闻图片专业把关
把关人的缺失是造成手机新闻摄影伦理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新闻摄影,从拍摄、编辑到发布都有一整套严格的流程。而普通用户用手机拍摄和上传新闻图片往往不受监管,没有道德约束,极易造成有意或无意的媒介伦理失范。在手机新闻摄影的环节中加入专业的把关人,实现UGC和PCG的协同生产,能有效促进手机新闻传播的良性发展。专业把关人可以由内容发布平台来担任,追究新闻图片的来源真实性,设置图片编辑处理的限度,对有争议的图片配以专业的文字解说,并及时筛选、滤掉不良信息。
3.3 完善我国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新闻法律法规,关于新闻摄影道德伦理困境的探讨和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完善新闻摄影的法律法规,首先要从立法做起,填补法律空白,使新闻摄影的规范有法可依。其次要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严厉打击恶意制造、传播违规新闻图片的行为。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机制,对有违媒介伦理的现象实行监管问责制,确保监管的有效性,让普通公众和专业人士都能合理规范地使用手机摄影工具。
4 结语
手机新闻摄影是移动“互联网+公民新闻”的产物,大众在新闻传播中逐渐担任起记录者和见证者的角色。手机摄影不仅改变了传统摄影的传播格局、传播方式,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规避伦理失范,对公民新闻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良性运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肖勇.新闻摄影的平民化趋势[J].传媒观察,2007(6):52-53.
[2]姜璎芳.浅谈新闻摄影与伦理冲突[J].法制与社会, 2010(9):282-283.
[3]Walter Benjamin. Illuminations[M].Los Angeles: Fontana Press,1992.
[4]金羊网.手机人[EB/OL].(2007-01-22)[2018-02-05].http://www.ycwb.com/big5/xkb/2007-01/22/content_1359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