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规范问题的思考
2018-02-22孙益民
孙益民
随着数字、网络、移动技术的大力推广使用,播音员和主持人开始习惯性地借助各类通信网渠道,以及手机、电脑等新型终端进行海量信息传输和娱乐服务。新媒体可以实时传播海量化的信息,满足受众的互动需求,在该类平台的影响下,作为主持人更有必要严格规范自身语言,进一步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1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语言规范问题
1.1 语音的问题
第一,前鼻尾音靠后、后鼻尾音靠前问题。分别强调在发前鼻音韵母过程中,将韵尾n的发音部位处理地过于靠后且没能发成后鼻韵尾ng;而在后鼻音韵母环节中,韵尾ng发音部位过于靠前且未能发出前鼻韵尾n。
第二,声母j、q、x等靠前问题。就是说发音过程中舌头面前部过于接近或是直接接触到上齿龈,使得别人听起来好像是 z、c、s。
第三,舌尖前音zcs发音部位过于靠前,随后额外引发出齿间音。
第四,ian和üan发音过程中涉及a的开口度不达标,经常因为这部分开口度过大亦或是过小问题,而错误地读成ian和yan,以及ien与yen。
第五,阴平和阳平的调值不够精准,尤其是一些东北区域的播音员或主持人,语调上呈现出显著的方言特征,即表现出阴平和阳平调值过低的问题,这类现象在朗读文章以及与受众群体互动交流时表现得较深刻一些。
第六,儿母的发音开口度过大,严重状况之下会直接发成ar类读音。
1.2 口语表达的问题
首先,词语应用不够恰当。部分播音员或是主持人在沿用虚词时不够恰当,更不能灵活对待近义词彼此间的差异性,经常引发近义词误代、生造词语言,或是直接沿用方言词汇等不良现象。
其次,语法结构杂糅现象严重。一些播音员或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经常出现语法结构杂糅,甚至直接违背语法规则的句子。
再次,语义不够自然流畅。主持期间沿用一些和语义搭配标准相互冲突的句子,使语义层面呈现出一定的模糊现象。大多数情况下,强调句子中短语结构不当,致使主谓语、宾语、术语、修饰语、中心语彼此间无法流畅贯通性搭配。
最后,语用病句泛滥。经常出现一些和平常语用表达习惯彼此矛盾的句子,如成分多余现象等,归根结底,就是重复性地沿用语义相近或相同成分的要素,使整个口语表达表现得过于啰嗦,语义变得有些模糊不清甚至直接违背正常逻辑。
2 产生上述语言规范问题的相关原因
2.1 引起语音规范问题的原因
语音规范问题主要是由于普通话语音系统结构不稳定所导致的。如前鼻尾音靠后、后鼻尾音靠前、儿母等发音不精准等问题,都是受个体方言、社会心理、职业环境等因素交织化影响而产生的,随后导致主持人普通话表达期间出现音系结构性变化等问题。这类现象证明语言结构稳定性和语言发展渐变性,彼此间时刻维持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语音变化较小的现象,是因为普通话水平始终对播音员口语表达有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毕竟普通话始终是我国广播、电视台长期沿用的基础性工作用语,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指标也一直是播音员持证上岗前的关键性资格认证标准,通常要求这部分专业工作人员在普通话测试上达到一级乙等以上的水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播音员和主持人在语音方面不会出现太多问题。
2.2 造成口语表达问题的原因
自从我国大力开发应用信息化技术后,尤其是各类音频和视频APP普及后,各类网络语言开始泛滥,同时引起了语言研究工作人员的强烈关注。客观角度观察认证,普通话测试主要考察个体口语表达期间语音、词汇、语法等细节的规范性,而对应的评价标准和考试效应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应试人员词语选择的灵活性。至于影响播音员口语表达精准性的原因包括社会语言生活的进步、个体思想的活跃,一时间使主持人在语言规范上形成了所谓的宽松意识;再就是随着社会对播音员和主持人需求数量的不断增加,许多培训机构开始选择加快这类职员的培养、选拔进度,无形中放宽了对语言知识基础和语言规范的要求。包括视频和音频APP等新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与匿名性特征,使网民的表达意识、参与意识、交流意识比在传统文化氛围下表现得更强烈,在与主持人互动的过程中,网民的语言会对网络视频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产生直接影响。
而主持人为了接近地气,会考虑掺入一些口头语,一旦这类语言比重控制不当,就难免会引发三俗问题,致使语言和节目本身质量下降。比如,当下流行的某档自媒体节目,主题是通过观察冰箱来分析明星的个性特征,随后利用特定食材进行烹调演示。但实际上是将明星作为核心卖点,主持人在其中只是负责介绍亦或串场,口语表达现象和娱乐性过重,几乎不具备任何思想内涵。就电视节目而已,毕竟语言才是进行思想表达的主要途径,只有合理控制语言表达方式,才能赢得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3 做好播音员和主持人语言规范工作的对策
3.1 加大对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培训力度
督促播音员和主持人不断强化自身的普通话发音,掌握更多相关理论知识,避免今后重复出现语言表达不当的现象。
3.2 引导播音员和主持人树立语言规范习惯
在播音员和主持人的选拔录用阶段,将语言规范要求和业务素养作为关键性考核指标。除此之外,不同区域广电机构还须创建以普通话水平测试证书有效期为基础的评价体制,树立严格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语言规范监督机制,确保这类工作人员自主形成语言规范意识后,加快语言规范要求和整个行业业务考核的融合进程。
3.3 创造更多现代汉语培训和学习机会
努力和特定院校、培训部门合作,基于主持人语言规范问题设置完善的现代汉语课程,帮助欲从事播音员类职业的学生不断强化个人汉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此外,适当增加一些全新的传媒语言教学,设置具有职业针对性的语言内容训练环节,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演练中自然地规范自身语言表达方式,为今后胜任主持人和播音员等工作,做足准备。
4 结语
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要竭尽全力提升自身的普通话语音、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力求在不同工作条件下有效使用纯正的普通话进行报道。这样一来,才能加快社会各类信息的传播速率,发挥可靠的舆论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卓.论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规范——以方明的语言规范观和审音工作为例[J].中国广播,2012(7):145-149.
[2]吴国明.新媒体冲击下播音员主持人的“规矩”不能忘[J].新媒体研究,2015(14):171-178.
[3]聂明峰.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语言评价的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5(13):123-140.
[4]李申建.新媒体环境下广播主持人语言规范问题探讨[J].新闻传播,2015(7):104-116.
[5]王珂.电视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的语言差异分析[J].电视指南,2017(6):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