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采编到全媒体采编的转变分析
2018-02-22李铁成
李铁成
作为地级城市电视台,由于人力有限,采访、摄像、撰稿、后期,许多工作都要一人完成,因为所掌握的技能较多,从事全媒体采编工作具有较大优势。如何分工、协作,使用多种工具和展示手段,第一时间发回最新图文和视频信息,在相关平台上推送,最后形成深度新闻报道,在电视平台播出,做到一次生产,多元发布,形成比较完整的报道链条,这对每位媒体记者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受传统采编方式影响,许多电视媒体人的思维和方式一时还很难适应,那么,如何走出这关键一步,使自己更适应未来全媒体采编的时代步伐呢?笔者将对此展开探讨。
1 如何实现全媒体采编思想观念的转变
现在已进入全媒体时代,因此,各种媒体都需要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全媒体记者。全媒体记者要有新闻聚合的头脑,适合各媒体的特点,发挥不同载体的不同组合产生的效应。
用眼,即做全媒体记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互动传播的“新闻眼”,挖掘受众的新闻资源,善于与受众互动,如关注部分优质的微信公众号,下载相关APP,第一时间了解有价值的信息;用手,即全媒体记者要会写文章、能拍摄、擅互动,熟练进行电脑、手机制作发布。因此,应忘记以往时政类新闻记者、民生类新闻记者、电视记者等身份。当遇到新闻事件时,每位员工应立即利用自身或身边所有可用的设备参与到采访中,如利用相机、手机进行视频或图片拍摄,也不要想着自己能掌握的视频或图片有限,担心能否在电视上播出,便放弃或中断采访。其实,新媒体表现方式丰富,哪怕是一段录音都能制作成好的内容发布,就算最终不能在电视上发布,也能通过全台其他直属的平台发布,因此,作为全媒体新闻中心,作为全媒体记者,我们只要把内容做好就已完成使命。目前,我们有众多的播出和发布途径,而作为传统电视记者应牢记,在全媒体时代,作为全媒体记者采访内容不光光是只是在电视上播放。
2 如何实现全媒体采编工作方式的转变
如何通过新媒体平台更快、更准确地提炼、放大可能引发广泛传播效应的观点与言论,而不仅仅局限于中规中矩完成一条电视新闻报道,也是对转型中的全媒体记者的考验。全媒体的核心内涵是用户的选择,这不仅是改变输送新闻资讯终端,或是把原来在电视上播出的采访稿扔给微博、微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平台传播存在很大差异,同一条新闻在不同的传播载体上需要以不同的形态呈现。需要了解不同传播平台的用户阅读习惯与需求,提供的新闻素材要符合不同传播平台的发布标准。所采编的稿件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以下几方面比较重要。
标题:拒绝标题党,但也不能过于平淡,尤其是对于时政类的标题,在新媒体发布时应找出亮点,在文中找出最吸引人的内容或噱头做标题。导语:新媒体表现形式应开门见山,建议在导语中展现最有亮点的内容,而娓娓道来的表现形式则容易引起粉丝反感而放弃阅读。段落:在文中用一些小标题引出不同的段落,以此区分段落、明确不同段落主题、缓解阅读疲劳。图片:除最基本的文字,还需要更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每篇文章图片建议保证在三张以上,适当穿插在文章的相应段落,起到缓解视觉疲劳,区分段落,解释文中内容等作用,可以专门做图片新闻,写个导语和结尾,做好图注即可。视频:并不要求传统的长视频,鼓励精彩的短视频应用,短视频可分段穿插文章的适当位置,也可利用电视制作优势,将短视频组合并重新编辑,表现现场的视觉状况等。方式:找到与普通用户相关联的切入口并用接地气的方式对新闻进行解读,如可以当事双方文字对话的方式、一人自述的方式;可以做资料链接、超链接,在文字、图片中设置跳转,跳转到另外的网页、微信公众平台、APP客户端等阅读其他文章或观看视频;可嵌入二维码,长按识别二维码跳转到其他文章;可用编辑工具做好看的版式、格式,等等。全媒体发布的内容不需要很长,但要直观,吸引眼球。所以,手中只要有素材,哪怕只有一张图,一行文字都可以发稿。因此,对大家将标题、图片、音频和视频的组合、创意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另外,与电视不同,新媒体的内容不需要拍摄大量画面浪费时间,而是把时间用到拍照和采访中即可。对于一些曝光之类的新闻,电视节目大多数时候必须拍到相应画面,甚至采访到相应的人,节目才相对完整,有些人并不愿意接受电视采访,比如,负面新闻,但在采编新媒体内容时可以把自己的身份隐藏起来,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就能了解到很多内容,之后再通过多方了解和求证,把采访的内容综合起来,就可以进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