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悬疑电影叙事策略分析
——以《烈日灼心》为例
2018-02-22吴艳文
吴艳文
1 中国悬疑电影的发展现状
1.1 悬疑电影的发展
悬疑电影又被叫做惊险片或惊悚片。这是一种让观众体验惊悚、悬疑情感的类型电影。悬疑电影以其错综复杂的叙事线设计,变化莫测的故事情节,险象环生的场景设计,强冲击力的视觉体验和令人惊奇满意的悬念设计长期以来受到了广大受众欢迎。目前,悬疑类型的电影仍然受到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导演的青睐和广大观众的追捧。
1.2 中国悬疑电影和《烈日灼心》
中国悬疑电影的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的国防电影拉开序幕。费牧的《夜半歌声》《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是中国最早的悬疑电影。它们多以战争为题材,表现了在民族危亡时国人的斗争和反抗,情节曲折离奇,颇受当时观众的欢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出现了一类以谍战为题材的悬疑电影《羊城暗哨》《冰山上的来客》,等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了市场化,悬疑电影受到了更多人喜欢也有了较快速的发展。
电影《烈日灼心》是由蓝色星空影业、博纳影业联合出品的中国犯罪悬疑电影,由导演曹保平编剧并执导,邓超、段奕宏、郭涛、王珞丹主演。影片由须一瓜的长篇小说《太阳黑子》改编。影片于2015-2016年期间获得了金马奖、百花奖等多个电影奖项,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2 中国式叙事策略分析
2.1 中国悬疑电影的集体主义叙事伦理
中国悬疑电影有着非常鲜明的伦理命题。与美国悬疑中崇尚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特点相比,中国悬疑电影更推崇的是集体主义,为家、国荣誉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这种区别来源于中美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历史悠久程度超过美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一直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忠、孝、仁、信等,我们崇尚仁爱和博爱为中心,大多都有牺牲奉献的精神。中国电影事业是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工业,近代的中国屡遭战争洗礼。因此,中国电影从起初就沿袭着西方的现实主义美学方向,电影题材一般都来源于战争题材,拍摄的背景和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各个阶层的真实人物,大多采用纪实美学风格的拍摄技巧和手法,主题大多都是宣传集体主义中的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
2.2 客观的叙事者设计
叙述作品种故事的讲述者就是叙述者,叙述者也是作品的叙述声音。在悬疑电影中叙述者一般有三种,一种就是第三人称叙述者,也就是以客观冷静的最高角度的叙述人,他了解故事的全部。另一种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这是一种自我叙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自我特征。第三种就是以主人,公身边人身份的第二人称叙述者。美国的经典悬疑叙事中,由于受到了本国的个人主义和经典好莱坞的英雄主义的影响,影片中的叙述者一般都会参与进悬疑的事件之中成为事件的推助者和解决者。比如,在影片《后窗》和《福尔摩斯》中,叙述者就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参与到事件的发现、发展和解决中,充当了事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一般都是受到了正义等人道主义主题的召唤,化身事件英雄帮助解决事件。
中国电影长期受到欧洲现实主义的影响,对事件叙述一直强调客观和真实,因而在叙事者的选择上很少采用第一人称。中国悬疑电影的叙事者设计也突出了这一特征。叙事者一般选择第二、第三人称,并且参与事件中的人物叙事者都带有很强的中国式特征。
以电影《烈日灼心》为例,导演在影片开头设计了一个第三人称的叙事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了一件惊天大案和涉案的三个主人公。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增强了事件的客观性,也为故事埋下了伏笔。直至雨夜警长伊谷春的出现,叙事者转换为第二人称叙事。出租屋主将他偷听到的房客信息传达给警方成为三个人的定罪依据。最后,在主人公被正法后,叙述者再次以督办前案件老警官为视角解谜整个案件,甚至小女孩身份的确定都是以第二人称的视角。电影中的叙述者全篇都是被事件推着前进,被卷入到事件中。
2.3 多元化的人物设计
人物是组成事件的核心,是事件得以发展的动力,也是影片主题能够彰显的重要依托。美国的悬疑电影中主要塑造的人物都带有一定的英雄主义的色彩,比如,电影《福尔摩斯》中的无所不知的神探,《机械师》中的超能杀手,《七宗罪》里干练的警员,等等。中国的悬疑电影中所塑造的人物相比美国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更加真实,且具有很强的中国色彩。
2.4 多层次的叙事结构
叙事就是要讲述一件故事,那么叙事结构指的就是利用什么样的顺序,时间和方法讲述这个故事。悬疑电影最能吸引人们的就是精巧的结构所制造的跌宕起伏的悬念。悬念引导观众的兴趣也支撑着作品主题。中国悬疑电影多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将故事的细节安排在不同情节中,让观众从细节拼凑和猜测整个事件的发展。
2.4.1 情节设计
情节是组成故事的基础,是串联主人公变化的关键要素。情节也是煽动观众情绪,引导观众思考的源泉。在电影《烈日灼心》中,导演主要运用的情节就是好人坏人的双生情节。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好人与坏人的共同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猜疑,相互矛盾。所以,故事中的每个主人公都具有自我矛盾和自我挣扎的特征,都有好人和坏人两条叙事线。除双面人格的情节外,导演还在电影中套用了兄弟情义、救助孤寡、同性恋、生死抉择等情节。在情节时间安排上,导演选择了过去——现实——过去的叙事时间安排。首先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过去的一件血案,引起观众的兴趣和疑问。接着是现实时空,是三个人从精心掩饰到事件败露从容赴死的过程。最后,在悬念的释放阶段再根据其他犯人的供述重新回到过去,向观众揭示谜底。电影整体故事框架由三层组成,第一层是过去的故事;第二层是主人公在现实中与警长斗智斗勇的故事;第三层则是孤女的身世之谜。三层故事层层叠加,相互穿插,为观众不断地制造谜团。
2.4.2 悬念设计
悬念就是悬而未决的事件,是悬疑电影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牵动观众观影兴趣的关键。另外,悬疑电影的悬念的释放过程也是主题的升华过程,是影片的核心。美国悬疑电影的悬念得创造更加倾向于对事件的解决。比如,电影《七宗罪》中,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观众开始慢慢清楚罪犯的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事件不断地清晰明了,最后留给观众的悬念就是罪犯是否被逮捕,他得犯罪目的是否能够达成。中国的悬疑电影更加倾向于利用观众的思维,让整个事件形成片段化,使观众不断猜测,在猜测中拼凑故事,往往不到故事的结尾观众都不知道事件的全貌,使观众在猜测中体会剧中主人公的情感,对人性有更深入的思考。下面笔者就根据影片《烈日灼心》,从聚焦、悬念的延宕、悬念的释放三方面分析影片的悬念设计。
2.4.2.1 不定式的内聚焦
巴尔将聚焦定义为:“我将把所呈现出来的诸成分与视觉之间的关系称为聚焦。这样,聚焦就是视觉与要被看见被感知的东西之间的关系,”内聚焦指的就是以剧中的人物作为聚焦者来讲述故事。既然是站在人物的视点,人物就只能以自己有限的眼光来观察周边的世界,形成了一种不可靠的叙事。在电影《烈日灼心》中,除开篇一段,导演基本选择了不定式的内聚焦,内聚焦的不断转换,使事件扑朔迷离,也让观众无法掌握整个事件,造成悬念。
2.4.2.2 悬念的延宕
悬念之所以诱人,是因为事件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而如何拖延事件的解决就是悬念延宕的技巧。在电影《烈日灼心》中,导演利用了时间线的穿插来拖延悬念的解决。影片不断利用时间穿梭来延缓悬念的释放。悬念持续时间越长,观众兴趣也会越高。
2.4.2.3 悬念的层层释放
悬念的解决又称为悬念的释放。在电影《烈日灼心》中,悬念不是一次性的释放而是层层释放引起观众反思。观众不但感受到事件的解决,同时影片提供给观众对好人与坏人,人性善与恶的思考,使影片再上一个高度。
3 结语
中国悬疑电影的叙事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集体主义的叙事伦理、客观的叙事者、多元化的人物、多层次的叙事结构。中国悬疑电影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从模仿到创新,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叙事策略。在电影全球化的今天,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电影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安德烈·戈德罗,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管,2007.
[3]龙迪勇.空间叙事学: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5.
[4]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5]杜华国.中国民族电影美学内核初探[J].学术论坛,2013(22):10.
[6]高姝.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和中国民族电影的本土化和国际化[J].理论观察,2015(6):122.
[7]占珠花.浅谈艺术创作方法[J].中国水运,2007(12):204.
[8]岳岚.美国悬疑电影叙事策略[J].学术论坛,2016(6):31.
[9]杨雪.中国大陆悬疑惊悚片初探——全球化视野下的本土性特色[J].电影评介,2012(1):13-14.
[10]史可扬.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电影生存之路[J].影视,2012(10).
[11]李显杰.当代叙事学与叙事理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6):18.
[12]魏巧俐.烈日灼心叙事艺术[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2):104.
[13]张娅.悬疑片中的叙事方式微探[J].艺术殿堂,2008(3):113.
[14]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