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域·探秘新丝路》纪录片的叙事分析

2018-02-22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7期
关键词:新丝路探秘丝路

牛 宇

1 《奇域·探秘新丝路》的个案价值

《奇域·探秘新丝路》作为“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从民间角度展示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首次采用4K高清技术,电影色彩调校,让观众感受丝绸之美的视觉质感和魅力。镜头对准普通人,纪录丝绸之路沿途的风景、历史和文化,贴近人们生活。该纪录片首次在互联网平台上播出,点击量7天就超过千万,成为2016年度最受欢迎的年轻人纪录片。《奇域·探秘新丝路》也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纪录片”之一。

2 《奇域·探秘新丝路》叙事分析

2.1 叙事视角:内部视角与第一人称叙事

内视角是指通过自己的眼睛进行叙事。叙述者既是故事中的人物之一,主要是主人公自己的情感、经历和认知。内视角很容易把观众带入叙述者的故事中,具有强烈的动机和感染力,但往往带有主观性和偏见。外视角是叙述者用旁观者的眼光叙述,本身没有参与事件,基本上是对事件的宏观把握和客观评价。

纪录片《奇域·探秘新丝路》则是以个人游记的叙事方式。片中借用第一人称叙述贯穿全片,以“目击者+内视角”的叙事角度呈现,并加以王小山的内聚焦视角,引导受众了解丝路沿线各个国家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加强与受众之间的联系,让受众感受丝路沿线普通人的故事。

《奇域》开篇即展现摄影机随汽车行驶而拍摄的画面,纪录片跟随着创作者的视角观察着一带一路沿途的景色,并用第一人称讲解。随后,纪录片创作者对长途汽车站驾驶员、年轻夫妇进行访问,还侧面反映出了创作者的“现场存在”,如此让观众产生一种“间离感”,并从纪录片之前的叙述中抽离出来。《奇域》在表现行进中的创作团队时,摄制组向高原行进的车队,遇到洪水阻碍行进,导演临时改变行程,摄制组车队行驶的画面、创作者团队在路上加油、帮忙推车、修理汽车等一系列的场景,都成为该集的叙述内容,明确表示出创作者作为一个叙事主体的客观存在。

《奇域·探秘新丝路》在结构表达上形成了特殊模式:引入、呈现、讲解、主题升华。每一集开头采用全知视角进行总体介绍和叙述主体的历史背景的介绍,增强观众的文化代入感。

2.2 叙事手段:个人游记式讲述故事手法

《奇域》在片中以文化名人王小山为出镜嘉宾,从中国新疆出发,途径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朗,宏大的地理跨越和最贴近真实的记录,通过真实的影像被记录,人们也从王小山的角度领略了不同的风景。《奇域》不仅是对一带一路的平民化的演绎,也是一个人有情有趣的悲欢喜乐史。在游览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途中遇到的高山险路、自然奇观,千年古刹风土人情,还有与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真情流露,都给人带来一个新的视角,也拓宽了观赏者的精神维度。

影片由主持人、特邀嘉宾、镜头现场、音乐、解说、同时期的采访等组成。该纪录片共15集,每集25分钟。每个正片通常由两个景点组成,每一个景点都围绕主题展开。从每集时间和独立内容来看,影片更加追求内容的短小精悍。通常有两种介绍:一是空镜头加解说词;二是现场画面加同期声。

空镜头加解说:与许多纪录片不同的是,用第一人称进行解说、环境的描写,描述历史不多,更注重个人的感受和思考,如人文思想、旅行生活、旅行的思维意识、强烈的情感。因此,它通常是采用全景,远景镜头,以及近距离近景、特写镜头。

现场画面加同期声:以此开头的多是现场感强烈的小故事,故事足够有趣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注意力。现场同期声最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距离更近,受众如同身临其境。

2.3 叙事结构:层层递进的展开故事介绍

叙事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作为一种纪实性强的叙事形式,电视纪录片在把客观生活中的线性“故事”转换成画面“话语”加以叙述时,需要构建一套有效机制,将线性“故事”进行一定加工,进而呈现出特定的叙事结构。如此,才能吸引受众关注,才有机会实现叙事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

本文对《奇域》叙事结构的分析,从文本的总体结构角度展开,主要分析叙事段落与段落间的联系。《奇域》的整体结构采用了中心串联式的布局方式,以主题“21世纪的丝绸之路”为中心连接各个分集,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个体或群体的故事以丝绸之路为线索进行串连,目的是展示同一主题下不同表现对象的差异和共同之处。

通过对《奇域·探秘新丝路》团块式的分析,该叙事结构中主要有三个层面的丝路:古代丝绸之路,现代意义上的丝路,“一带一路”下的丝路。该纪录片以更开放性的视角,带领受众多样化地领略丝路历史文化,消失、退化、传承的脉络和发展过程。通过历史文化遗迹和沿线百姓的谈话,受众可以在开放性的讲述中发现那些已经消失或退化的兴衰。

2.4 叙事风格:纪实与写意并重

《奇域》的叙事风格以主持人的口吻和视角展开、推进、结束。除此之外,主持人的出境,客观上其表情、肢体动作等副语言增强了情感传递效果,比如,在讲到波斯波利斯宫殿被亚历山大帝王摧毁之后,透露出的无奈和惋惜,比简单的语言更动人。

同时,本部纪录片还出现过两个特邀嘉宾,一位是微博大V作业本,一位是青年作家蒋方舟,是一条叙事辅线。影片中,两人会参与到一些体验项目中,或成为主持人的采访对象,讲述自身的感受。二位相对缺乏表现力,但也正因如此,人物角色塑造的淡化使表演成分更少,反而凸显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也增加了纪录片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在事件叙述上,强调随遇性和偶然性,主持人多次在片中表明“运气很好”“非常巧”。比如,“碰巧遇到摩托车比赛”“碰巧遇到艺术学教授在酒店授课”,竭力摆脱纪录片策划的痕迹,而营造“一切仿佛在旅途中遇见”的感觉。

最后,每集的小主题都是为大主题“奇域”服务,因此,内容选择上会多选新鲜、新奇之事,展现丝绸之路上沿线国家的人文状况、精神风貌,也试图与中国文化进行结合,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欣著.跨文化视域下的纪录片主题性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陈明华.以李安国际获奖影片解析华语电影跨文化叙事[J].电影评介,2010(16):4-5.

[3]陈力丹.“一带一路”建设与跨文化传播[J].对外传播,2015(4):25-27.

猜你喜欢

新丝路探秘丝路
新丝路
放歌新丝路
丝路梦
蕨类植物大探秘
丝路
和治友德 筑梦新丝路
探秘解忧岛
梦丝路
丝路谣
探秘牂牁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