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媒体融合下新技术对影视艺术中叙事的影响

2018-02-22陈安泽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7期
关键词:背景媒介形式

陈安泽 李 岩

媒体融合的衍变对传统的电影电视闭合性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通过多种媒介融合形式的应用,能够为受众参与叙事创造空间,进而保证受众主动参与叙事,并展现出新的艺术特点。

1 媒体融合背景下影视艺术叙事的基本发展情况

相对于传统电视以及电影叙事艺术的形式化体现,媒体融合背景下形成的新型播放平台更为先进,同时其呈现形式以及内容来源也有了巨大改变。跨媒介叙事的媒体融合保证了整个传媒行业整体格局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也促使其整体趋势的形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网络化发展模式影响下,信息传播中的受众表现出多样化特征。一些影视节目的内容更为丰富,不仅仅通过电视、电影等传播,还逐渐扩展到互联网、手机终端等形式进行宣传。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影跨媒介叙事不断受到人们关注,整体上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依然不够深入。同时,虽然文学以及电影是跨媒介叙事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开展跨媒介叙事的过程中主要内容的体现效果不够理想。所以,以媒介融合为背景,在研究中应该立足电影叙事艺术,对跨媒介叙事中电影叙事艺术的实现意义进行探究[1]。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影已经不单纯的是电影,从制作形式角度分析,整个产业发展趋势更明显,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也在逐渐增长。从其内容来源分析,可以发现,在电影创作中,纸质媒介、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之间实现了共享。从电影表达方式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仅观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受到影响出现了变化,受到媒介融合的影响,信息呈现方式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并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影叙事艺术存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电影叙事艺术自身存在一定的艺术性和市场性特点,要想进一步促进传媒产业链的完善,就需要在叙事新机制研究期间对语言、人物形态、风格等进行分析。

2 媒体融合背景下影视艺术叙事新特点

影视节目的叙事主要组成部分为叙事主体、视角以及结构。在非媒体融合背景下,编剧和导演共同完成作品。但是,编剧的主观思维对作品本身产生影响,受众也只能对这些作品被动接受。在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主要以大银幕为依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是忽视了电视、手机以及电脑等媒介的应用,因此没有体现叙事的多样性特征[3]。

2.1 合作性

跨媒介叙事具备多媒体的合作性特点,其并不是单一的媒介独立制作形式,是多媒体和受众合作完成的。媒介融合促进了网络与终端的相互连接,根据媒介融合的基础特征,在不同媒介形式的作用下可以将其特点充分展现出来。比如,电影《梅兰芳》就以独特的叙事形式引起了受众的关注,但因为电影的篇幅限制,总时长为114分钟,无法全面对梅兰芳的一生进行讲述。所以,电影上映后,与梅兰芳的相关书籍、电视节目、漫画作品等也受到欢迎,其对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以及其成长历程等都做出了叙述,形成了一种合作著述形式。基于此,不仅使受众对电影叙事有了更为全面理解和掌握,也能通过叙事系统地呈现梅兰芳的形象[4]。

2.2 完整性

在使用不同媒介形式开展主题故事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对故事叙事进行合理应用,并且借助不同的媒介形式完成故事的重新创作,在保证故事整体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在多媒体媒介形式的辅助下完成对故事的理解。同时,从电影中精心选取片段进行叙事创作,还能将电影的艺术主题更加明确地呈现出来,方便欣赏者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在使用不同媒介形式开展跨媒介叙事的过程中,也能通过多种媒介形式的联合实现对信息的完整集合,叙事的完整性和表述的明确性会进一步增强,进而满足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彰显跨媒介叙事的重要价值[5]。

2.3 参与性

跨媒介叙事具备的参与性为媒介参与和受众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媒介与受众都能主动参与,也能在后期借助赏析电影实现对电影叙事的深入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性和合作性是不同的,合作性为被动的,参与性为主动的,是两种不同的行为。从对作品的制作和理解角度进行划分,媒介和受众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前期制作和后期理解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的划分将电影的上映作为界限,电影上映后受众群体能够借助媒介形成对电影更深层次的理解,受众对电影的参与度也明显增强,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电影创作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6]。

3 媒体融合下新技术对影视艺术中叙事的影响

3.1 叙事结构开始表现出碎片化特征

伴随新型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有效传播并阅读信息内容,使叙事结构的碎片化发展成为可能。尤其是在现代化媒介有效融合的基础上,不同移动终端与信息传播也实现了进一步发展,集中化特征愈加突出,同样为信息碎片化地分散传播创造了条件。其中,借助碎片化形式能够真实地展示出信息传播的基本状态,并且受信息接受与阅读习惯的影响,实现了信息生产的碎片化目标。基于媒介融合的社会环境,跨媒介叙事的方式会直接影响电影叙事的效果,而且会真实地展现观影的时间,并不断拓展内容,最终满足优化布局叙事结构的需求。然而,碎片化的传播路径会对传媒行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叙事的碎片化问题突显。新时期背景下,电影叙事的碎片化研究将作品所涵盖的特征真实地展现出来。伴随媒介的有效融合,综合叙事的特性彰显出来。其中,借助时间与人物发展,达到故事的叙事目的。然而,受时间因素的影响,通常表现为人物的概括性分析,即便段落是独立的,但是在影片编辑方面仍存在明显的浮动。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用户界面模式将文字文本作为基础,并且要保证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的有效互动,使其概念更加丰富。从广义角度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影叙事文本就是影像文本与视听文本,同时包含了组合单元。对于传统形式而言,电影本身就是闭合文本,导演与编剧需要表达出内心对于社会相关事物所产生的欲望,在表达的过程中将电影文本作为载体,在创作中表现出较强的闭合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在媒介相互融合的背景之下,电影创作受到跨媒介叙事机制的影响,使得电影文本也逐渐由纸质形式转变成互联网文本的形式,能够在不同的平台上借助不同的媒介形式传播,而且实际的内容量也明显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叙事过程中其情节和其他的内容实现了结合,将创新效果充分地展现出来,使电影叙事更具真实性。

3.2 出现了超文本化的情节

在现代互联网表达方式中,超文本较为常见,主要是应用在超链接结构体内,能将差异化信息予以组合整理,保证其都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文本中,并保证相关文本之间的联系密切。目前,多数影视作品中会包括画面叙事和声音叙事两部分。若是在拍摄中依托传统叙事方式,导演和编剧要借助主动意识制作完整文本。然而,本文的闭合性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文本的融合成为文本和经典电影互文体系结构。例如,姜文的电影《一步之遥》就是对《教父》的借鉴,使得观众观赏时自然产生联想。也就是说,在超文本结构中,将影片本身的内容和真实事件结合在一起,应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甚至应用网络段子,能展示出不一样的电影叙事手法,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网络虚拟元素和现实元素的多元化融合。

3.3 开始从分众定制化视角叙事

在电影的叙事艺术结构中,叙事视角的差异化可以彰显出不同的叙事风格,呈现出不一样的结构理念。由此进行研究,结合某一固定立场展开描述,则会涉及多样化层面。例如,若是从叙述的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要建立不同的表达结构和层面,从而全面展示电影叙事,保证其客观层面上的全面性。而对于受众而言,整个电影依旧是将主体对象作为核心的叙事。也就是说,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互联网使得观众的主体意识增强,对电影叙事产生了影响,电影叙事过程中要从叙述者角度予以铺垫,然后对受众本身展开研究,突显分众定制视角叙事的魅力,避免受到单一化视角的不良影响。正是基于对受众的划分,依托互联网发展和媒体的融合,借助分众定制视角叙事在创作中兼顾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逐步形成分众定制化电影叙事体系。

4 结语

在数字技术以及信息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影视作品的制作形式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特点,并且媒介的融合性发展也为影视作品的叙事、创作等提供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影视作品的质量;另外,在发展形式逐渐变化的情况下,受到媒介融合的影响,影视作品时代特征越发鲜明。

参考文献:

[1]赵杰.浅议媒体融合下新技术对影视艺术中叙事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7(3):143.

[2]王宇,童兵.打造融合与转型时期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J].新闻爱好者,2016(7):5-9.

[3]杜莹杰,李婷.全媒体时代下影视流行文化之发展演变[J].学术研究,2014(6):154-158.

[4]樊强,严一宁,董阳,等.地方电视台影视文化与中华元素的融合及构建——以西安地区为例[J].新闻知识,2011(4):12-14.

[5]周烨,张忠仁.城市台电视新闻模式的创新及构建——《新闻60分》“云媒体”操作的实践与思考[J].新闻实践,2010(7):67-69.

[6]陈琳.“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的需求[J].视听,2016(9):28-29.

[7]査灿长,孟茹.第四种力量的崛起:网民舆论监督助推新媒体广告行业自律[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21-131.

[8]张璟慧.当代影视艺术对耶稣形象的塑造——以三部电影为例[J].圣经文学研究,2017(2):302-316.

[9]田丰,王攀,徐成杰,等.基于互联网的快速3D户外动画创作展示平台[J].电视技术,2015(24):47-49,53.

猜你喜欢

背景媒介形式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书,最优雅的媒介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