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人秀节目发展现状与趋势解析

2018-02-22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7期
关键词:原创性真人秀综艺

曹 琦

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直到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出现,才真正把真人秀这一概念传递到寻常百姓家。之后十年的时间里,真人秀节目呈一路看涨的趋势,成为当下最重要的节目形态之一。

随着国内公共媒体的发展与公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十年间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的变化有着可循的方向性和变化规律。节目类型上,由早期的才艺展示秀转变为生存体验秀;参与人物由原本的草根素人转变为各界明星;真人秀节目的模式引进也从模仿欧美到大规模的学习同属东方文化圈的韩国。在“真实”与“秀”的情节设置上,由早年的张扬个性、体现真我逐步转变为规模庞大的编剧团队。随着媒介生态环境、受众群体的变化,以及制播分离制度的逐渐成熟,电视媒体渐渐走下神坛,网台合作已成常态,而且,更大的网络原创真人秀节目已走上了新媒体节目的舞台。目前,内地真人秀,以符合东方人群审美文化及媒介生态变化为基础,正沿着明星化、精细化、剧情化的情感体验路线,进行着自我探索与革新。

1 真人秀节目长期以来同质化严重,原创性不足

十余年来,我国真人秀节目数量呈井喷之势,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现象级节目屈指可数。周五晚作为真人秀的黄金档,几乎所有的省级卫视媒体都推出了本台的真人秀节目,但能被观众选择收视的却十分集中。2015年8月10日-8月16日CSM50城收视率一周综艺节目排行榜显示: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4》第五期,收视率5.137%,位列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3》,收视率2.625%;绝大部分真人秀节目收视率都没有破1,而2005年《超级女生》的平均收视率为8.54%。

众多的真人秀节目之所以收视率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独特性。长期以来,“抄袭”“山寨”等词在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不断被提及,作为观众,也经常在一段时间内,被相似度极高的真人秀节目所迷惑。在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最火爆的歌唱选秀热阶段,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东方卫视的《中国梦想秀》、山东卫视的《中国星力量》等一批素人歌唱选秀节目纷纷上马,缺少各自节目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导致节目的品质欠佳。近几年,真人秀的“版权之争”愈演愈烈,如何在引进版权后找到更适合中国土壤的节目切入口,即本土化角度才应是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国关注度较高的真人秀节目细数起来,版权几乎都不是原创性的。由于政策性影响及节目制作团队水平的进步,我国真人秀节目已从版权购买到共同开发,打开了真人秀新阶段。但如何进行深度合作,不断提高中方制作团队的参与意识及创新性是我们应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同时,原创性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词语,在真人秀节目版权之争激烈的当下,有特色的原创性节目特别需要品质的保护,优秀原创季播真人秀的持续性更应进一步得到重视。例如,目前正在播出的最初并不被看好的原创真人秀《女神的新衣》,第二季改名为《女神新装》。节目名字是被观众认识的第一张名片,在没有必要的前提下,情绪的连贯性是认同的契机,为何更名,在目前已播出的节目中并没有很好的解释。《女神的新衣》第一季播出后,无论口碑还是收视,都得到了未曾预料的好评,特别是被誉为开创了媒介融合时代具有实质内容的传统媒体节目新媒体化的T2O(TVto Online)模式,一度引发了“男人看女神,女人看衣服”的营销话题。但第二季中,正在观众期待节目如何进一步开发它的原创性精神内核,即媒介融合优势,该节目有所改变:舍弃上一季最具看点的与最大的网络购物平台天猫合作,增加网络卖家数量,但实时多屏即时互动的有效性没有了。虽然无论是节目制作方还是播出方的收益,对比第一季绝对是令人欣喜的,但从长远来讲,失去精神内核的原创性节目可能会失去特色、观众甚至更多。

2 媒介生态变化,为真人秀节目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在各频道真人秀节目彼此竞争的同时,传统电视媒体正在接受着新媒体的挑战与冲击。更好地适应新媒介生态环境,满足不同受众的收视习惯,网台合作真人秀已经逐渐占据了多元的媒体屏幕。如腾讯视频与东方卫视合作的《我们15个》,开创了网络24小时直播+电视台剪辑播出的新模式,第一阶段腾讯视频的总播放量突破1亿,日均播放量超760万,使受众除习惯约定收视模式外,更有自主权地通过移动端实时关注互动,增加了节目的伴随性和受众粘合度,既满足了不同受众群体的收视需求,又增强了真人秀节目的纪实性特征。

此外,除网台合作的进一步加深,纯网真人秀也成为真人秀节目新的趋势。继《我们15个》后,芒果TV推出了自制全时全景直播大型室内素人真人秀节目《完美假期》,这一纯网形式打破了以往真人秀中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选手,并通过即时互动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感和情感依赖,真正与多屏互动的融合媒介生态环境相契合。同时,纯网真人秀的另一个趋势是大众狂欢式真人秀娱乐模式的开启。很多喜欢看国外原版真人秀的观众曾发现,在国外节目中最好看的矛盾冲突、人性窥私以及极致娱乐化在我们的电视屏幕上几乎是看不到的,这与我国的电视媒体的生存环境、媒体制度等有直接关系,但网络媒体环境则相对宽松,因此,一批自由度更高、娱乐化更突出的纯网真人秀《偶滴歌神啊》《魅力野兽》等纷纷出现,且表现不俗。

3 从“娱乐”到“愉悦”,慢综艺模式成为真人秀节目新方向

到了2017年,对于真人秀节目而言,整体媒介环境发生了变化,自年初起,“限娱令”“加强版限娱令”“限童令”“限韩令”,以及针对网络综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举措的出台,让电视综艺和网络综艺整体呈现出竞技秀热情衰减、脱口秀转移阵地、生活秀逐渐兴起的新趋势,各电视平台也不断在“公益、文化、原创”政策的指导下,进行节目内容和形式创新以及新节目形态研发,其中,慢综艺表现最为突出。不竞争、享生活,慢综艺成为真人秀新宠。所谓“慢综艺”,是随着几档人气真人秀节目的呈现而逐渐进入观众视野的一类新型真人秀节目,如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中餐厅》,浙江卫视《亲爱的客栈》《漂亮的房子》,东方卫视《青春旅社》等。

关于慢综艺的概念,并未有明确的定义,更多的是与之前的竞技性真人秀相对,不同于以往刻意的煽情互撕,强调的是节目内容的生活化呈现,制作的人文化表达,是现代人自然化生活态度的展示,是一种新的真人秀节目的制作理念。根据电视和网络调查数据显示,此类节目的主要受众是30-40岁的年龄层受众,所谓中生代人群,也是社会工作与生产劳动的主要群体。这一群体往往是当下生活压力和社会焦虑表现集中的人群,而慢综艺中的美丽风景、自由生活恰恰关照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缺失和精神上向往的部分。慢综艺体现的是人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包含明星与素人。有人认为,在慢综艺中充满了明星元素,而明星自身的明星感与对日常生活场景的不适表现明显,对节目环境具有疏离感,不够自然,不能体现生活原生态,不够治愈。但笔者认为,这种明星感与疏离感本身就是明星群体的身份特征之一,是日常生活中各类不同人群中的一种表现,这本身是合理的,同时把这一常态生活场景中与大众的差异性作为节目内容表现之一,对于节目线索和节奏的设置以及与观众的情感关照都有新鲜感。

慢综艺的创意也是源于韩国,展现的是相对独立陌生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与韩国版本强调的原生态纯生活秀不同的是,我们的版本又借鉴了一些欧美户外体验秀中的元素,呈现出的是兼有生活体验与商业经营双重定位的节目形式。因此,在节目中产品植入的商业性体现较多,当然,节目播出后当地的旅游业经济也被带动。有人认为,慢综艺节目是对其他国家同类节目的“借鉴式创新”,是我们自创节目的进步,但应注意的是当下同类节目扎堆出现,同质化现象较严重,且并未实现真正的原创综艺。

十余年间,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媒介生态环境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此外,当下网络综艺不断发力,大制作、高投入带动点击率与话题性的双赢,专业化、小众化带来了用户的忠诚度和美誉度。尽管网络综艺在体量上还不能完全与电视综艺比肩,但其在题材模式、内容技术、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创造力开始凸显,成为新媒体用户最青睐的节目类型。一档真人秀节目想要保持其生命力,在尊重媒介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要有一个颇具特色的精神内核,并传承下去。做好引进节目的本土化开发和打造具有魅力的原创性节目,是当下中国真人秀节目最应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谢耕耘,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永洁.电视真人秀节目核心价值的体现[J].新闻知识,2012(8).

[3]李星儒.真人秀节目:狂欢下的冷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

[4]腾讯视频.我们15个:平顶之上[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6.

[5]李翔.电视真人秀体验式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原创性真人秀综艺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开阔的价值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视野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评介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