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社会责任,弘扬时代精神
——阅《电视新闻赏评》有感
2018-02-22丁泉
丁 泉
《电视新闻赏评》一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整合频道资源 科学编排节目”主要是从理论、规划和设计层面探究电视新闻栏目编排策略;第二部分则是2014~2017年各大电视新闻栏目的点评合集。通过这些点评合集,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贵州电视台在节目主题策划、编排、报道方面所呈现出的特色和优势,也使我们充分意识到,在时代面前每位新闻人所应坚守的社会责任。
1 依托新闻媒体正面报道社会生活
2017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副局长田进在主持召开加强电视台节目制作管理专题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将电视台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而作为电视台具体节目的重要策划、执行和参与者,广大新闻人的思想立意就成为对节目最终呈现起到影响的关键性因素。对普通百姓而言,其所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环境与事件都局限于周遭有限的空间内,虽然自媒体时代的崛起会促使很多民众为网络舆论所左右,忽略部分事实,但以报媒、广播和电视等为代表的官方媒体却始终占据舆论的咽喉要道,因此,新闻工作者的首要责任便是依托媒体对社会展开正面报道。这里所谓的“正面”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在面对社会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各类灾难性的恶劣事件)时,从中挖掘积极、良性、和谐的因素,展开正面报道,让百姓能够从灰暗的色彩中找寻生活的信心;二是从生活琐碎中挖掘闪光点,依托媒体展开大面积宣传,提升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
《电视新闻赏评》中,关于后者的案例节目颇多,以贵州电视台4频道改版后推出的节目《生活面面观》为例,其是一档定位于“传播贵州、感受生活之美”的,集娱乐、美食、互动和轶事于一体的介绍类栏目。该节目的亮点之处在于,将贵州作为一张“名片”,把它的文化、历史、风俗、民情当作形象符号,从细节处进行挖据、进行传播;同时,节目大量发掘“小人物”的故事,进行正面报道,让百姓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找寻熟悉感,比如,512护士节,该节目就将报道主题置身于鲜见的“男护士”这一群体,通过对其日常工作中内容的记录、趣事的呈现,让大众了解这份职业,也改变了大众对“男护士”的偏见,更吸引了更多志愿者加入到这个队伍中。
2 明确自身使命,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核心与基础,亦是其价值体现的关键之处。新闻工作者有权利、更有义务真实、准确、及时地进行新闻报道,彰显事实的本质和真相,奉献高质量的节目。为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新闻人”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坚守自身使命。
首先,新闻工作者要注重自身“品牌”建设。一方面要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作为个人品牌运营的最高准则,严格规范自身从业行为,杜绝任何虚假、有违事实,可以制造矛盾和恐慌的文字或报道内容,加强与新闻报道相关的文字创作、内容设计和品牌策划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以公共频道《百姓关注》栏目为例,其定位民生,立足“三贴近”原则,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报道每一条新闻,更传播一种“有困难找记者、找媒体”,在客观报道过程中,更渲染了节目的品牌影响力和信誉度。另一方面,要注重在自媒体或社交平台上个人形象的塑造与维系。以微博为例,知名大V往往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声,其自身所具备的影响力通常会在互联网舆论引导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新闻工作者,尤其是电视节目的重要参与人一定要注重节目播出事件相关自媒体平台的宣传、推广,将个人品牌与节目品牌相关联,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新闻人需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如此才能对舆论进行正确引导。举例来说,美国格伦毕业广播公司的麦克·华莱士作为闻名于世界的优秀记者,同时也是高度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代表人。在漫长的从业过程中,麦克·华莱士多次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精神与工作原则。20世纪90年代,在其主持的《60分钟》栏目中,直接曝光了烟草商与官僚勾结的事实,不仅捍卫了普通民众的利益,更为国家肃清不良分子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在我国,新闻工作者要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倾向,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不报道和创作设计任何与国家政策、方针、主旋律相违背的内容,维护媒体市场的纯洁性和积极性。2017年两会期间,贵州电视台更是利用新媒体、电视、广播等多重渠道全方位宣传两会、传递“两会”好声音,助力普通百姓与国家政治思想第一时间接轨。
3 远离低俗和过度娱乐,彰显时代精神
2011年10月,广电总局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明确指出自翌年开始,我国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应提高新闻类节目的播出量,满足大众多样化的收视需求。广电总局之所以出台该项内容,是针对泛娱乐时代广播电视媒体及广大从业者为追求互联网流量、话题度,开启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报道倾向,所采取的限制性措施。“互联网时代”常常有电视人、媒体人慨叹“眼球高于一切”,故而在节目的主题策划、效果呈现甚至后续的网络推广方面过度包装——当电视平台的节目内容为各种低俗、过度娱乐的内容所充斥、所掩盖时,其本身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导向作用也会被遏制,久而久之其影响力自然降低,日渐沦为民众休闲娱乐的普通“窗口”。
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伴随国际间交流合作、中国传统文化输出力度的不断增加,推进中华文化传播、弘扬传统文明旋律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主题。因此,处在泛娱乐时代的重要转折点,国内诸多电视台、广播电台开始推出各类文化类、国学类的电视节目,如近年来火爆荧屏的《中华成语大会》,《中华诗词大会》以及2017年年底收视、口碑双赢的《国家宝藏》都一度引发热议,形成了国人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狂潮。而基于这种趋势,贵州电视台亦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目设置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如揭开国学面纱、打破文化成见、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最爱是中华》便是如此。该节目最大的特色在于“传统与创新相融合,致力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可以说节目当中所出现的九宫格、转椅等游戏形式都是当下最流行,尤其是年轻人所喜爱的游戏元素,但支撑这些游戏能够推进、吸引观众的核心还在于国学文化。再如,《美食娱乐面对面》栏目开篇所设置的方言说唱,更是将美食文化与地域特色文化相关联,既点题、又吸睛。此外,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及贵州本地特色的诸多地域文化类节目,近年来亦多次亮相荧屏,深获好评。可以说这些节目的设计吸引了更多民众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关注明星娱乐、八卦流量之外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内容,如此更凸显了电视媒体存在的价值。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守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号召,这亦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文化发展建设的主题和指示精神。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广大新闻人的作用不言而喻,坚守社会责任、弘扬时代精神,是党和国家赋予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使命,需要新闻工作者在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坚定地把握时代脉搏,从生活实际出发,从民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媒体为介、以文字为锋,成为连接普通百姓与时代的有力桥梁。
参考文献:
[1]杨雅芸.论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及社会责任[J].新闻研究导刊,2016(1):17-18.
[2]罗梅.以美德力量塑造“中国梦想”——论社会责任下的泛传媒使命[J].新闻窗,2011(2):45-46.
[3]秦恒.浅析民生新闻社会责任的诉求[J].西部广播电视,2014(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