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传统媒体优势 挖更深更专内容
——论《生态周刊》的转型发展实践

2018-02-22王静琳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专刊办刊生态

王静琳

(黄河水利委员会 新闻宣传出版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

一、跟随时代的跫音,改版扩容

马克思说:“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形成舆论、给共同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1]《生态周刊》以引导舆论为使命,从创办到发展壮大,每一步都紧跟国家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2009年7月4日,黄河报社创办《生态周刊》,每周拿出一个整版宣传黄河流域(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从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将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6年1月,黄河报社决定对《生态周刊》改版扩容,由一周一期一个版,扩为一周一期四个版,成为真正的周刊,周六出版。

2017年,党的十九大勾画出详细的绿色路线图,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细化为多方面的具体部署。《生态周刊》进一步提出“内容重构、原创升级、整合传播”的发展思路,加大原创独立新闻的力量,强化重大题材的策划,提高新闻辐射力,进一步推动报纸走向全国、走入社区、走进基层,吸引人、鼓舞人、感染人。截至2018年2月,扩版后的《生态周刊》已出刊92期,发展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以生态为专业报道服务对象的纸媒。

二、聚焦热点出专刊,打响生态传媒品牌

《生态周刊》扩版后,逐步确立了以专刊为报道形式,以组织活动为载体的办刊方向。每一期专刊针对一个区域或一件事情,作全方位、立体式的深度报道。

区域式专刊以“走进XX”命名。2016年以来,《生态周刊》出版了31期区域式专刊,尤其是依托3次大型采访活动出版的13期专刊,广受读者好评,部分文章被20余家国家主流媒体转载,一些关心生态的人士还专门给报社打来电话,表达购买合订本收藏的意愿。

其中,依托“丝路·水脉”大型公益宣传活动,记者走访了内蒙古乌海市和宁夏石嘴山市、银川市、彭阳县、平罗县5个丝路沿线市县,采写21篇通讯,推出10期“走进XX”专刊,宣传了这些区域在落实治水新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新风貌。

依托“黄河调水生态行”“黑河调水生态行”两次大型采访活动,记者奔赴山东济南、东营黄河入海口、河北白洋淀等地,展开黄河调水成效的深入采访;奔赴甘肃省兰州市、张掖市、金塔县及青海省祁连县、内蒙古额济纳旗,采访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17年来的卓著成绩,从而推出3期专刊,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其中,《来自“弱水”的生命喜报——黑河水量统一调度17年记》部分内容被《人民日报》转载; 《蒙文谱写的调水之歌》被《经济日报》转载。

事件式专刊以“聚焦XX”命名。《生态周刊》曾聚焦河长制、可可西里申遗、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郑国渠申遗、美丽乡村建设、荒漠化防治、砒砂岩治理、陕西涝池修复、宁夏生态移民等热点事件,不仅展示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建设亮点,同时发挥了生态典型的带动、引领和示范作用。其中,“聚焦宁夏生态移民”出刊时间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生态移民情况之际,这期专刊展现了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宁夏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创举和成效,既能体现时效性,又不失深度,传播效果较好。

三、探索“专刊、主题刊、综合刊”三结合发展之路

在《生态周刊》起步阶段,智库尚未建立,来稿较少,办刊主要依靠报社记者编辑,呈现方式主要是针对某地某事所出的专刊,尽管专刊在提高报纸的引导力、影响力上效果明显,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专刊频繁,会使通讯员来稿长时间无法采用,不利于保持通讯员的写稿积极性和拓展作者队伍;专刊内容侧重于生态之“点”,对生态之“线”、生态之“面”照顾不足;受专刊版面所限,容易错失重大生态消息和生态事件的最佳报道时机。

为此,《生态周刊》进行了“专刊、主题刊、综合刊”三结合的尝试。其中,专刊仍延续过去的办刊方式进行选题策划,以报社记者采写稿件为主;主题刊即根据重要时间节点或生态事件,如春节、爱鸟周、植树节、湿地日、荒漠化日、环境日等,围绕主题加强策划,有针对性地约稿;综合刊即让报纸回归版面,开设系列栏目,进行长年、持续约稿。这样,既可以增强办刊活力,提高读者黏性,也便于巩固、扩大作者队伍,畅通来稿渠道。

《生态周刊》连续两年在春节后的第一期策划“我们的生态年”专刊,是对专题刊策划的有益尝试。编辑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爱好者记录春节期间关于环境、生态、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见闻和感受,以多元的视角、以身临其境的体验,反映我国生态建设进程。例如,2016年我国生态环境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雾霾、黑臭水屡见不鲜。2017年2月“我们的生态年”专刊就刊发了《逃霾,掀起又一波海南过大年热》《故乡,被涂黑的河》等反映生态失衡的文章。随着生态治理的持续推进和生态环境的明显好转,2018年2月“我们的生态年”策划主题也随之调整,刊发的《循着春天走一趟茶与海之旅》《故乡的河水变清了》《“蝶变”之河托起幸福梦》体现了人们出行观、河流观的转变;刊发的《晋商故里的生态巨变》《乡村振兴绘就美好乡村新蓝图》展现了城乡生态新面貌。

无论传播技术和人们的需求如何变化,紧扣时代主题、呼应公众关切的优秀作品和服务意识始终是文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被提及多达12次、“美丽”有8次、“绿色”有15次,中国俨然已开启生态

文明建设的新时代。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生态周刊》定位精准、起步较早,唯有保持生态特色、脚踏实地办报,方能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人民出版社,1982:488.

[2]黄典林.全媒体时代春晚如何突围[N].光明日报,2017-02-08(12).

猜你喜欢

专刊办刊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生态
专刊
专刊
围绕中心抓落实,开创办刊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