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法治教育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

2018-02-22丘丽丹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选题法治院校

丘丽丹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 51043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法治新判断、新思想,必将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时代,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也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法治教育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常态化成为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普遍共识,在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更加突出,如何开展和创新法治教育实践教学方式,提升法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现实审视

(一)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定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也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的本质就是实践主体的亲身参与,凡是学生作为主体亲身参与的教学活动,皆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如基地教育、案例教学、阅读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研究实践等。”[2]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实践教学场所主要有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基地实践,现在有些学校也开展了网络虚拟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课程教学主阵地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概念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延伸而来,又区别于一般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法治教育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在“知、信、情、意、行”相结合的教育过程中提升内在品质与人生境界,并不强调运用法律知识;而法学教育实践教学则侧重于司法职业所需的法律知识技能的体系构建,通过时间空间的开放来加强学生的知识和实践训练,能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强调法律的应用。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二)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实践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实践教学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在校内外和网络实践教学场所中增加法治相关的内容,如案例分析、演讲讨论、专题讲座、辩论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表演、法院旁听、监狱帮教、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等。有的学校还借助新媒体技术延伸法治教育方式,如3D虚拟仿真技术,设置法治相关的虚拟仿真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能动性,通过情境感受和活动体悟,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精神。

总体而言,这些做法丰富了法治教育实践教学方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存在一些问题:校内开展的模拟法庭、辩论赛、知识竞赛等传统活动,难以保证参与学生的覆盖面;校外开展的旁听、帮教、调研等实践方式往往与实践基地建设相关,受客观外在条件限制颇多;而采用3D虚拟仿真技术,媒体技术与法治理论是否有效衔接,学院办学是否能充分保证财力人力的投入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难以在每一个学校推广。因此,各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建设的阶段,需要根据自身办学特点综合选取合适的实践方式。

二、法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探索——法治微电影

法治微电影是和微博、微信、微新闻一样的时代产物,以讲述法治故事、传播法治理念为主题的视频短片,时长不超过10分钟,具有制作成本低、传播范围广、发散速度快、内容短小精悍的特点。95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飞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泡在网上”是他们身上明显的时代印迹。因此,“互联网+”时代利用新兴媒体技术改革创新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实践方式,是有效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一)法治微电影有助于发挥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渐主导我国高职院校,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体现了人本主义。要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制法治微电影,在选题、资料收集、剧本创作修改、道具器材场地选择、拍摄、演绎、后期制作、成果展示、交流评价等一系列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决策和实施,教师进行组织流程的引导和必要的技术、理论支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集体创作过程中,从不同的角色体验中获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解决了因经费保障、学生安全等方面因素无法大规模开展的学生覆盖面问题,相对容易操作。

(二)法治微电影有助于增强法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职法治理论课教学方面,因课本内容高度抽象概括、课时有限、缺乏法学专业知识底蕴等因素,理论教学成效不彰。对于重视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高职学生来说,要让学生懂得抽象的法治理念就更需要从实践教学方面着重突破。学生拍摄微电影,“我是导演、我是主角、我是龙套”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潜能,抽象的法治理念在法治故事里生动地展现出来,改变了过去他们对法治教育就是法条解读、理论说教的刻板印象,提升了法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法治微电影的成果展示也创造了法治文化产品,有效营造校园法治文化环境。

(三)法治微电影有助于实现法治教育的教学相长

从教师层面来说,缺乏法学专业背景或者缺乏系统的法治继续教育和文科背景的教师适应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新技术能力参差不齐,是制约法治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毋庸置疑,广大专任教师都是爱岗敬业、孜孜不倦的,不断做出各种教学改革和创新。法治微电影就是“以教学内容为灵魂、以媒体艺术为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协调统一,是教师教育方式的一大创新。在这个探索式、启发式的双向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与促进,既要从内容上把握好法治的灵魂内核,又要从技术操作方面提供意见,本身就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三、法治微电影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

法治微电影作为法治教育实践方式,教师做好组织引导工作,课内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前期筹备,坚持选题的法治内核

教师实施法治微电影实践教学,前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和任务布置,让学生明白实践教学、微电影、法治的内涵,制作实践教学计划,发布任务实施的进度和阶段目标。重点工作在于选题,核心是作品的创意。商业化娱乐化的社会,引导学生拍摄法治微电影一定要坚持法治的内核,拒绝恶搞、歪曲、媚俗。通常学生选题会根据社会热点案件和身边常发涉法事件进行改编,如校园投毒杀人案、职务侵占、赌博吸毒等,把握法治内核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增强理论基础,深化法治理念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师生交流来促进理论认识,如选取同学聚餐喝酒发生意外的主题,就法律责任问题进行师生探讨,保证了情节设计的逻辑关系和法治理念的外化展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实践,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最具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制作法治微电影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过程。学生可充分考虑性别比例、专业知识、兴趣爱好特点、能力结构等进行分组,然后根据小组成员特点确定分工,导演、拍摄、道具、演员、后勤、剪辑、配乐、字幕等,几乎都是身兼数职,全程投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自主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只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适时予以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而学生往往也能极大地展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人员不够请外援,角色需要可以反串,教师宿舍、医务室、办公室可以拍摄特定场所,校卫队、清洁工衣服可以展示特定形象等,展示了意想不到的“笑”果。

(三)交流评价,传播和提升法治精神

作为实践教学环节,评价考核体系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法治微电影的评价标准包括电影播放的视听效果和剧本、选题分析。各小组最终形成微电影视频文件和剧本、选题分析文本文件。电影效仿电影比赛公开放映,由教师和若干随机抽取的学生组成评委会,观看电影按照“商业与艺术、口碑与票房的完美结合”标准进行综合点评、打分。剧本和选题分析是纸质文件,侧重文本编辑和运用能力的评价。剧本保证故事的原创和克服电影拍摄的随意;选题分析则是对选题进行理论分析,提升法治理念,均能表明学生的实践态度和综合素质。最后,教师对比、分析、点评各小组呈现的优缺点,为各小组下一次微电影实践提供参考,提升全体同学的法治素养。

(四)问题改进,进一步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法治微电影实践教学的探索总体效果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未来需要不断改进、提升。如小组成员能力差异难以在一个小组成果里体现出来;作为实践教学成果展示仅在课堂仍不能满足大学生社会化的需求;自主实践缺乏资金、技术的支持难以有效持续提升电影质量;如何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助推法治文化产品的繁荣等等。建议将法治微电影作为实践教学方式进行系统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建设,设置专项资金加大微电影教学的人才、资金、设备的投入,提升法治微电影教学理论研究层次,联合各高职院校打造法治微电影成果展示平台,或与社会联动创设校园法治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有效推进校园法治建设。

[1]彭庆红,鲁春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4(6):51-54.

[2]陈勇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及其新框架的构建——基于南京高校的实证调查[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25-25.

猜你喜欢

选题法治院校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