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与高职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2018-02-22林丽娟
陈 春,林丽娟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福建 泉州 362121)
2015年5月国务院及教育部先后印发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及《教育部关于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两份文件都指出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培养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通过对高职院校的现实状况及相关政策的深入分析,提出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改革思路。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的动力源泉。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就业与创业教育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已在高职院校开设多年,但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所欠缺。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与国外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相比,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国内高校并未将创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开创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列入高等教育体系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基本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创业课程少而且未形成一定的体系规模,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而就业创业类课程只是游离于正规必修课程之内的业余课程,并未真正融入到学校的重点课程体系中。
第三,单一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并不能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
第四,授课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经验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真正能够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需要大力培养、引进。
(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到位
多数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环境营造、资源项目分享、项目的指导、项目的评估、项目资金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而政府之前对学生创业的税收、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还不够完善,现有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在产学合作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学生认为自主创业困难太多,他们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是能够付诸行动的底气还是不足,绝大部分人认为资金及经验不足因素阻止了他们的创业欲望。
(三)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缺少创新创业实践的稳定环境载体或者是教育实践缺乏相关的系统性。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是以课程教育为主,而学生在有创业或者创新思路的时候除了少部分会与老师协商解决外,绝大部分都只能靠父母通过关系或者资金进行支持。如果家庭支持减少(包含资金与环境条件支持)其创业的基础就很难建立起来,这样致使诸多好的想法被迫取消。能够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硬件环境太简陋。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空间非常有限,包括创业平台的搭建、创业扶持的力度等都相当的薄弱。
学生通过企业平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数量更是寥寥无几,能够真正参与到学生创业实践中的企业屈指可数。通过创新创业大赛能够让部分学生熟悉撰写创业计划书、市场调查、数据分析、方案策划、战略分析、计划制订等文案的设计,但这些都只是停留在模拟现实的阶段,而真正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创业的核心要领还是要通过真正的创业实践。
二、创新创业与高职教育融合发展的思路
(一)实现就业导向模式向创业导向模式意识形态的转变
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要转变: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核心理念,通过创业作为导向,将创业教育纳入正规化、常规化教育教学体系之中。
教师要将创新创业精神渗透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职责和目标,鼓励、支持、教育、引导学生勇于创新创业。
学生学习与就业意识需要转变。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思考模式,要积极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的现状相结合进行再思考,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转变就业观,改变“唯城市论”、“终生一次就业”、“唯专业论”、“铁饭碗”等就业观念上的误区,积极自主创业。
(二)重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需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具体目标。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理念,融入到培养方案之中,做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培养方案设置单独的创新创业模块。在强调创新创业的基础上提取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训课程,进行专项研究、探讨、论证、对接并将其作为教学计划表中的一个模块进行考核。
开启创新创业多方式认定机制。通过多种方式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机制并结合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进行学分认定,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以发挥他们敢想敢做的特长,使其真正学会创新、学会创业。
(三)做好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
通过已开设的就业指导类课程进行延展,比如将创业的元素融入到该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开发《就业与创业》课程。还可以进一步开发《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就业》课程。该课程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学期开设与第四学期开设,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就业到创业,贯穿全学程。
除了依靠自身建设开发课程外,还可以通过引入优秀的校外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很多知名高校纷纷推出了各式各类的网络课程,通过名师授课、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进行,不管在质量、空间、时间上都为引入课程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因此,在创新创业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可以考虑引入一些知名高校专家学者开设的网络课程,用以弥补不足。
要重视创新创业类专业课程的开发。在创新创业课程开发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公共基础类必修课程的开发,更要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注重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到专业类课程的开发,开发诸如《创意摄影》《鞋服创新设计》等专业课程,真正将创新教育融入并贯穿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做好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设立创新创业办公室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并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教师队伍。办公室成员可以由院系各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兼任,设立秘书处及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推进各项业务。
通过聘请校内教师担任创业导师并且建立起相应的奖励机制,积极鼓励老师作为创新创业导师并成立“导师库”。定期聘请知名的校外专家、学者、创业先进人物进校参与讲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允许校外企业、创业先进人物在校内设立创业工作室,引导学生参与共同创业。
校内引导孵化一批先进的、成熟的创业项目,让教师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中来,在参与中得以提高。
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创新创业项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合作建设。通过以上措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得以进一步增强,使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的师资条件得以满足。
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可以是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也可以是行业的领军人物来校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以课程为核心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五)搭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
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进行服务平台的建设,理论案例教学,无法满足创新创业要求。因此要注重从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两个建设来推动整个平台服务的提升。
1.软环境建设。学校可以通过提供多种模式的创业培训、融资服务、工商注册、项目评估等服务,并将这些服务按照一定的等级进行打包,在考核满足的条件下将这些服务免费提供给学生,解除其后顾之忧。
2.硬环境建设。学校可以划取一定的区域专门用来建设创新创业中心,根据项目的大小免租金提供相应大小的创新创业场地并为其免费提供基本的办公设备设施。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事业单位、政府合作的方式引进相关的单位入驻和投资。根据三方合作意向书进行创新创业合作(包括项目合作、收入分成等)。
3.多渠道拓展。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引入风投公司、定期举办项目说明会、成熟项目合作签约仪式、项目成果展示会等形式,营造学校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
[1]张志云,王贤斌,邹文通.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闽江学院报,2017(1):102-108.
[2]邓朗妮,罗日生,郭亮,钟壮林.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7(1):78-79.
[3]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6-79.
[4]胡天敏,吴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0-20.
[5]舒杨,赵恒.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88-91.
[6]刘堂宇.创新创业教育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