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下广播节目主持人创新初探

2018-02-22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听众广播

鞠 蕾

近30年,中国的调频广播经历了三个阶段:直播化改革、专业化频道发展、移动化收听。信息时代的三大技术,即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卫星技术都在广播媒体先后得以运用,汽车工业又助推了广播的腾飞[1]。如今进入“互联网+”的媒体融合时代,对广播人来说,是广播历程上的又一次变革的开始。广播节目主持人作为广播节目制播过程中的核心人物,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勇敢地接受挑战,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制播出更好的广播节目,促进广播行业健康稳健发展。

1 媒体融合下广播节目的传播特点

“媒介融合”是近两年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都非常热门的概念。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2]。通过媒体融合,传统广播从“单媒体、单通道、单向传播”,转变为“多媒体、多通道、双向传播”的全新传播形态,节目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1 快捷性和交互性

传统广播借助新媒体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使信息传播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受众不必局限于节目播出的时间,不再受制于广播传播的范围,随时随地可以收听到喜爱的广播节目。许多电台开始通过一些如阿基米德、蜻蜓FM、荔枝FM、喜马拉雅等网络平台为受众提供服务,实现了快捷传播。有的电台还通过打造“两微一端”模式的立体融媒体广播,使广播节目形成了集音频、视频、文字和图片一体的全形态传播格局。受众不再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环境之下,也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他们的心声经由权威的广播而得到传播,从而获得价值的认同感。

1.2 碎片化和个人化

现代社会,广播受众的层次和收听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中坚力量成为受众主体,移动、车载成为用户主要的接收环境,用户对信息的获取是碎片化的,可以在路上、家中、运动等多个场景,为顺应网络时代传播规律的改变,广播节目制作理念呈现出碎片化和个人化的特征,播出板块灵活多样,声音元素丰富悦耳,各种类型的“微栏目”“私人定制”定位清晰、服务精准、贴心伴随,互动及时,受到听众喜爱,呈现出“微”传播、“特色”服务、粉丝经济的新魅力。

2 广播主持人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媒体时代,广播节目最大的优势在于坚持导向的正确性、信息源的可靠性和节目的专业性,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主流话语的表达和传播。媒体融合时代,以主持人为核心,要求主持人不再是“说话的工具”,而是节目的“灵魂人物”与“经营主体”。这要求主持人必须涉足节目运作的方方面面,深度介入节目的策划制作,广泛开辟各种融媒体渠道。不仅要吸引听众,更要吸纳互联网用户,建立以节目主持人为中心的听众群、微信群、粉丝群、朋友圈,将听众转化为用户,将忠实听众转化为核心用户[3]。针对受众收听需求,广播节目主持人需要了解自身主持工作中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业务水平。

2.1 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过去,广播主持人在做节目时习惯于“我说你听”,传播手段也仅有声音一种,同时受收听时间和线性收听的限制,主持人长期以来养成自我欣赏的优越感,部分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理论及专业知识不足,这些都成为其创新的“绊脚石”。媒体融合环境下,主持人需要同时为广播、电视、网络甚至手机等多种平台服务,因此具备网页、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受欢迎。网络交流平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使得“人人都是自媒体”,它带来了大数据、用户至上、即时互动等全新的概念,却也存在着信息混杂、真假难辨,信息传播流于表面、相互抄袭模仿等现象,这就要求广播主持人具备对信息的选择整合能力和批判认知能力,通过流程再造,对信息进行深度有创意的加工,牢牢掌握“话语权”,被“收听率、点击率”肯定。

2.2 缺乏个性与创新,同质化严重

传统广播在选择主持人时,一般只要语音标准,表达清晰、准确、流畅、生动就可以了,不少主持人延续原有的风格及方法,有的甚至形成了几乎差不多的语言流程和套话,比如新闻类节目的语言是怎样的,综艺类节目的套话又是何种风格的,这就使得各台新闻、服务、综艺、音乐等同类型节目听起来差不多,毫无新意,同质化严重。久而久之,受众可能产生听觉疲劳,这对广播节目收听率、影响力等产生一定影响。在媒体融合下主持人要想提升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必然要有自己的“杀手锏”,即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魅力,变“传声筒”为众望所归的“意见领袖”,答疑解惑的良师益友,赢得受众的青睐和喜爱。

3 媒体融合下广播主持人的创新策略

创新是媒体的生命力,广播要发展,作为节目的核心,主持人不仅需要传统媒体所具备的精湛的业务能力,更需要具备跨媒体传播的理念与技能,可以从语言样态、表现形式、信息渠道、互动方式等多方面入手,通过一定的创新保证节目的特色,并最大限度地适应新环境,为广播节目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有力支持。

3.1 形成独特的风格,发展粉丝经济

现代社会,人们的个性向多元化发展,刻板、单调,以不变应万变的主持模式已不能满足听众的需求。如果广播节目的主持人有着独特的主持风格以及优秀的主持经验,往往会使得广播节目更加具有思想和内涵,使得广播节目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能够“黏住”更多的广播节目听众[4]。在此背景下,要求主持人具备创新意识,在节目制播过程中,根据自身素质、性格特点及节目定位进行分析,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包括准确的表达、风趣的语言、清晰的逻辑、新颖的词句、生动的讲述等。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独到的见解、专业的技能和贴心的服务,建立起“魅力人格体”,吸引一个个不同的小群体,使节目形成“品牌”效应,从而赢得广告商的青睐。一个好的主持人可以带动整个节目,甚至撑起一个电台,正如程明、梁爽之于《开心方向盘》、叶文之于《叶文有话说》等等。可以说,广播节目主持人已经成为很多电台留住听众最关键的因素与最大的卖点。

3.2 打造听觉广播,形式更趋多样化

广播是以声音传播来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媒介,在创新中,主持人要发挥广播听觉艺术的独特魅力,首先,提供优质的声音服务,同时挖掘其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生产出精品音频产品。主持人可针对不同节目类型及受众,调动各类声音元素,将音乐、播音、声效等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使节目的表现更为立体和饱满,拨动人的心弦,煽动人的情绪。其次,要重视受众听的兴趣、方式和习惯,从受众需求角度考虑有声信息的传播方式,如在节目中开设微栏目,过滤掉不必要的水话,节目内容简明扼要,凸显伴随性的特点,适应受众“碎片化”的趋势。再者,还可以在听觉传播的过程中,充分将声音信息的视觉效应与社交互动联系在一起,在新媒体平台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发挥媒体传播的特色,使节目和主持本身更具吸引力、权威性。

3.3 注入互联网思维,拓宽传播渠道

媒体融合引发了广播传播方式的变革,主持人除了思考节目内容之外,还要关注节目传播渠道,用互联网思维带动、感染和凝聚受众群体,既满足受众对线上节目的收听需求,又能将“稍纵即逝”“地域限制”的广播节目在新媒体平台中多次传播,使内容呈现更加立体化、多元化。在本地化服务、个人应用移动端、音频供给、节目收听、社交分享、线下体验等方面依托互联网思维进行各种创新尝试,也能逐渐提升传统广播的竞争力[5]。例如:泰州广播的品牌节目《城市记忆》,主持人在制作时对声音精雕细琢,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记录城市点滴,承载百姓记忆,节目通过电台播出后,再上传到网站、微信和客户端。听众既可以选择实时收听,也可以随时随地在电脑、手机各端点播,还可以收藏并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平台,实现立体化运作、多渠道传播。

3.4 借助新技术,增强台网互动

媒体融合是以传播媒介的技术革新为基础,掌握各种传播技术,运用各种传播工具,是广播节目主持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2017年10月,泰州广播完成各频率直播室技术改造,每个直播室里分别装有5个摄像头,通过多角度视频采集,实现主持人直播画面在官方微信、水滴直播、我的泰州APP等平台上同步播出,视频中主持人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使其的人格魅力进一步彰显,走出了长期以来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窘境。互动是广播节目的一大亮点,在传统广播节目中,一般只是通过热线电话、手机短信这些方式互动,已经不适应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新时期。通过媒体融合,主持人不再单一存在于话筒前,更出现在融媒体的每一个媒介当中,互动方式越来越完善。从2016年开始,泰州广播的重点自办节目主持人会将每天节目中听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拆解”重组,在频率官方微信平台上以“图文+语音”的方式推出,对于抛出的互动话题,听众会立即做出反应,直接发送文字或语音参与节目互动,观点经过挑选后在节目中播出,成为节目的一部分,使广播节目更具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受众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

4 结语

发展离不开创新,主持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发展,广播节目主持人要时刻关注新变化,并且迅速地适应需求调整自我,提升素质,适应市场,充分利用新媒体等资源提升节目品质、拓宽传播渠道、形成台网互动的生态媒体圈。只有这样,才能给受众者带来更加优质、更加有效的广播节目,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引领广播行业健康发展。

[1]项勇.知己知彼 融合有道——传统广播与移动互联音频调研分析报告[J].中国广播,2016(9):32-37.

[2]穆静.媒体融合给记者带来的利弊[J].新闻世界,2010(7):222-223.

[3]孙海亮.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中国广播,2015(3):76-77.

[4]刘明.关于新时期广播节目创新的思考[J].记者摇篮,2017(7):41.

[5]梁波.从听觉广播的角度看广播新媒体的创新发展[J].西江文艺,2017(8):454.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听众广播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少儿广播节目未来发展之我见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全媒体时代地方广播节目的创新策略分析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
表达心情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