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镜头语言 塑造大气主播

2018-02-22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期
关键词:播音员主播图像

陈 羽

1 问题的提出

1.1 什么是主播

主播就是指驾驭主新闻的播音员。

主播这个概念是近年来出现的,使用频率愈来愈广,无论是播音员还是主持人“人人皆主播”。围绕这个时髦响亮的名词,有关专家也出来畅所欲言。其实这个名词蕴含的两个核心意义就体现在字面上——第一个核心是“播”:更大意义上就是指的播音,不在于主持;第二个核心是“主”,首先指的“主要”(重要、关键、举足轻重),从这各种含义上讲“主播”就是指一个台驾驭“主新闻”节目(比如当地晚上最重要时段“新闻联播类”节目)的播音员或者具备这种重大影响力的播音员。其次,“主”也体现在主持,其实质不是主持人名称的替换而是播音员工作内容的延伸。现在新闻节目包括各台主新闻节目越来越复杂化,播音员不仅是播音,还要根据节目环节的设置有主持的内容,比如嘉宾访谈、卫星外景现场连线、即兴针对新闻评论、以主持的方式衔接各环节等。

主播的核心体现不仅在内容上,更在气度上。

1.2 大气指的什么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说文》就有“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站在文化的角度也有许多“大”的解释,例如影响中国千百年的佛教文化中的“大”梵语maha,音译摩诃、么贺,指自体宽广、周遍含容。另外还指元素,因其广大造作,故称为大。如地、水、火、风等“四大”,或地、水、火、风、空等“五大”均是。

综上所观,无论是文字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文学的角度看,大气者,要有吞吐天地之气,要有容天地之德,要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匡扶济世的理想,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由于“新闻立台”,播音员又是传播中所有环节的汇聚和最后环节的窗口,所以主播如镇尺一样,客观上就承担了定音的作用,大台有大气象,台气源于人气。大气的主播如黄钟大吕,不仅包含了自己对文字、图像作品的理解,也承载了荧屏背后这个群体的气象。

1.3 何谓镜头语言

这里的“镜头语言”是专指在电视镜头前播音员传递的语言。这种语言的核心是视觉语言,这种视觉语言具有交流性和互动性。“传递”不是“传播”,传递即有对象感——向怎样的人传递,接受者会如何反应,因接受者的反应播音员如何再应对等。笔者认为“镜头语言”由三种语言构成:“体语”“声语”“象语”。

“体语”,形体语言,比如目光,表情、身体的动作。

“声语”,有声语言,用声音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意义的语言。

“象语”,图像语言,比如服装、形象、色彩、背景、衬饰以及人物图像的大小,在哪一种灯光下怎样的化妆效果,怎样的坐姿,播音员占据屏幕的位置等等。

气象就是通过这三种语言构成的“镜头语言”展示的。

2 误读的分析

2.1 什么是播音

播音是一个传统定义,源于广播播音声音的创作。“播音”放入电视领域,出现了全新的变化,甚至“主”“次”发生了易位。但是目前电视行业“播音”的传统定义和影响仍然大行其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陈旧、误读的理论干扰着电视的表达。实际上,电视“播音”更大意义上是视觉的播音。电视首先是看的,其次是听的。因此,播音“体语”是重要的;“声语”是基本的(“基本”几乎人人能达到,因此不再是重点);“象语”是辅助的。

2.2 播音语言的划分

传统播音学中把播音语言分成:语言符号的有声语言(阅读式文字语言只是作为有稿播音的稿件依据,播音员表达靠的是有声语言)、副语言的类语言、非语言符号的体语和物语。这种分类借用了其他学说的术语,概念出现了重叠,不实用、不合理、不太明晰。

艺术家在对作品感受、分析后,进行内部、外部技巧创作设计,甚至可以在音质上有意做一些变化,加附加语,达到设计的艺术效果,这些主要在文艺作品和通讯作品上,实际用的就是“语气”。而且“副语言”许多时候的功用甚至超越了文字语言(例如一句话中,文字没有出奇之处,文字本身原创作者写得比较“普通”,二度有声语言创作中需要某种音色或语调来表现文字深层的含义,这时候“副语言”就成了实现“本质含义”表达传送的主语言了),而一“副”负其心、二“副”负其意,正所谓“名不副实”。第三,如果用这个“副语言”的概念,那“体语”和“物语”呢?“物语”就是“副副”语言吗?

“物语”这个概念词汇也用得不合理,过于笼统和抽象。笔者认为可以重新取一个名词:“象语”,实际上就是图像语言,包括了服装、化妆、灯光、背景、位置、人像的大小、色彩等。以摄像机镜头的角度、以屏幕展示的空间为观察定义的出发点来定义更合适。

上述两个概念的重新解构,按照的是两个原则,一个是“效果”原则,一个是“视觉”原则,这更紧扣表达创作和电视的“视觉”核心。

因此笔者认为,播音语言可以直接分为三种:声语(有声语言),体语(形体语言),象语(图像语言)。这也是镜头语言的全部。

2.3 什么是电视播音员

电视播音员是“看”的播音员。

电视在于“看”,不在于“听”,虽然看的同时是在听。这不难理解,镜头画面传递信息更“真实”,有声语言的描述是一种丰富、扩展和非图像文字引导,“图像”相应又是对“有声语言”的验证。观众必须集中精力“看”电视,实际上“看”,“视觉”上升到了第一位。传统播音再好,没有视觉做支撑,那真的就成了发声的机器、打铃的闹钟了。观众只会觉得不好看,不会计较不好听(能上电视的播音员有声语言实际上已经达到了电视的要求),不好看意味着换台,也意味着对这个台、这个台节目的评价。

“好看”不等同于漂亮。模特“漂亮”,那是否一天换一个模特到镜头前呢?“漂亮”是静的,“好看”是动的。如果不“会”动,“漂亮”就会捉襟见肘、渐行渐远。“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话”,二是气度。“说话”就是形体语言的传递,“气度”就是用气质风度去打动、震慑、征服、鼓舞、劝导、化解、交流,去求得对内容、对传播目的的理解和支持。

电视播音员就是生动“好看”的播音员。生动、用视觉去说话,这是电视播音员的关键。这也是有的大台改版主新闻节目的真正良方。

2.4 播音只是在播音吗

播音员播音并不仅是在播音。更大意义是在打动、求得接受和支持。这种提法是对传统播音的推进和更新,这意味着操作上的重大分水岭。传统播音是讲内部创作的对象感,外化的技巧有停连、重音、语气、节奏,但它实际意义上是单向的,是较远距离的、较间接的,这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电视播音的规律。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很多台都围绕这个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四川台一位女主播在播伤亡人数的哽咽落泪,播出后引起轰动和关注,人们没觉得播音员失态,反而很认可,觉得真实感人,表达了四川人生者之痛、哀者之哀。反观当时有的大台还矜持有余,还在含蓄、还在隐退,也引起我们学术的反思——我们不是鼓励哭着播音.但我们自己要“参与”“介入”,要“引领”。笔者认为,参与、介入、引领就是新时期播创作的指导原则。

“直面”“直感”“真情”“真动”(实际是一种艺术化设计的“真”,但它是真实感受后直接的参与和表露)。而且这种“介入”也有一定的度,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围绕宣传目的,合适合理地把握。传统“退隐”是一种“植物哲学”,“参与”“介入”和“引领”是一种“动物哲学”。时代需要这种能“打动”人的“动物哲学”为指导。

3 主播是这样出现的

能承担时代责任的,能承载战斗群体整体精神风貌的,能展示塑造一台的大气、新闻的底气、艺术的风气的“主播”,就是通过:第一,风范的形体视觉语言;第二,生动的有声语言;第三,精致的图像语言——三种语言的整合出现在观众面前的。

塑造大气主播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3.1 个人修炼

首先,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计较,宽容人,为人着想,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内修”炼其气。人人皆可成为尧舜,有心人做到并不难。

其次,观摩第一流播音员的表达,并借助其他艺术样式的启发和滋养,钻研取其意,借其巧,为自己度身订做一套视觉语言——“外练”筑其形。

第三,作品表达之前,调动自己的状态,“精气神”高度集中,同时心有形象——即生于器,瞬变于无形、瞬又生于有形。如绘画了然于胸。深感事事皆学问,只要肯登攀。

3.2 培养

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主播是一个群体的浓缩,政策水平、理论水平、事业的开阔等等,需要单位的有意识培养。

3.3 爱护

“主播”——“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距离和“神秘”会使其更有力量。主播应全力做好分内“宣传部长”,勿做“外交部长”,对这个集体更有益,也是观众之福。“主播”是刀锋的力量,刀锋是需要爱护的,保持更加锋利对一个庖丁来说更游刃有余,对这个团队来说也更能争得发言权。这个道理不用赘述。所以,“浩然之气”的主播是爱护出来的。

4 结语

“主播”承载的是期待,承担的是责任、使命和光荣。这不是“主播”的时代,这是业精于勤、闻鸡起舞的时代。钻研业务、闻鸡起舞,勇做时代的“大气主播”。

[1]张颂.中国播音学[M].第2版.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播音员主播图像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人气』主播
有趣的图像诗
新闻播音员做好各类配音工作需要掌握的技巧
浅谈播音员主持人语言的纯洁性
第一次做小主播
中国蓝主播
我是小主播
细微之处见功夫——播音员的情感掌控和运用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