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纪录片在城市文化传承上的创新研究

2018-02-22于宝莹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期
关键词:纪录片受众文化

程 诚 于宝莹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形成的精髓所在,传承城市文化更是树立城市形象,展现城市魅力,挖掘城市内涵的重要途径。当今时代,城市文化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多城市关于自身文化的表述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在传统传承方式中,传授者与受众缺少沟通的桥梁,无法满足对方的需求。随着传统传播方式局限性的显露,“微”文化形态应运而生,微纪录片以其众多优势特点进入观众视野。以微纪录片的方式传承城市文化,弥补了纪录片的缺憾,打破了传统传承方式的瓶颈,成为留存、传播及保护城市文化的最佳方式。

1 微纪录片的制作特点

微纪录片具有微制作、微片长、微耗资等一系列的“微”特性,以真实性为本质特征。作为受众普遍欢迎的新兴视频形式,微纪录片具有符合其自身特性的制作特点。

1.1 微耗资

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庞大的拍摄团队,微纪录片所需要的人员数量大大缩小,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工费。且微纪录片所涉及的拍摄设备极其简单,几台单反相机也可以拍出想要的效果,缩减了设备上的投入资金。

1.2 大众性

微纪录片颠覆了一群精英拍摄纪录片给他人看的历史,参与度高的特点使纪录片由小众走向大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参与微纪录的创作之中,大众创作、草根创作层出不穷。传授一体,这也使得微纪录片的受众人群大大增加,创作者与受众充分沟通,创作内容更加贴合大众审美。

1.3 微制作

短小精致,微纪录片时长较短,大多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这使它的创作周期有效缩短,从前期的准备时间,到拍摄所需的视频素材,再到后期制作的时间,微纪录片创作团队的工作量大幅度减小。

1.4 微片长

片长短小是微纪录片最明显的特性,这不仅对创作周期、资金投入有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抓住了受众的注意力。时间短使得内容设计更为简单,发展线索明确,受众在观看微纪录片时所消耗的时间很短,对主题的把握更明确,更易于理解。

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获得了受众的普遍认可。相关媒体也积极投身微纪录片创作潮流,如北京电视台打造了大型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的365个故事》,上海纪实频道也与汽车品牌联合呈现出微纪录片《上海100》。微纪录片出现在观众视野里的频率越来越高,发展前景大好。

2 传统纪录片在城市文化传承上的体现

电视纪录片在中国长期以来都只属于比较小众的审美产物,很难突破自身的特点获得更高的收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一段较为漫长的发展历程,其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是在20世纪90年代,从这个时期开始,纪录片的种类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现了多种文化形态纪录片。近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真人秀节目霸占屏幕,以纪实为主的纪录片无疑是一股清流,引起受众的很大关注,中国的纪录片逐渐走向专业化道路。

其实,从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来看,很早就有相关媒体将纪录片作为传承城市文化的一种方式,各媒体单位制作出极具城市特色的纪录片来树立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例如,南京广播集团就曾摄制一系列变现南京历史文化的纪录片,从《金陵文脉》《金陵人杰》《金陵民俗》《重读南京》再到后来的《百年南京》,无论是关于南京城的起源、历史,还是这座城市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人文世俗,在这些纪录片里均有涉及。除此之外,武汉地区也出现了一批展现其城市特色的纪录片,例如《城市之光》《三镇三秋》《汉口,汉口》。这些纪录片都应用到记录城市文化之中,成为传承和保护城市文化的重要方式。

纪录片在传承、保护、记录城市文化方面拥有着真实性强、感染度高等多种无与伦比的优势,但也面临发展的困境。纪录片不同于其他片种,它对拍摄团队的专业性要求极高,同时记录片的拍摄周期长,条件艰苦,耗资巨大,然而可获得的收益又十分微薄。这使得纪录片很难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传统纪录片在传承城市文化的道路上停滞不前。

3 微纪录片在城市文化传承上的创新

城市文化简单来说是“城市人群生产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即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一个城市因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或是社会条件、人文影响往往会形成带有其城市印记的文化内涵。传承城市文化不仅是政府的职能,也是媒体的责任,相关媒体一直在寻找有效的传承方式。微纪录片的出现,不仅继承了传统传播方式的优势,还有了更大的创新突破。

3.1 突破瓶颈,传授一体

城市文化物质方面的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建筑模型,或者图文介绍等方式进行,而精神层面的内容大多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或是通过平面媒体的方式进行。传承城市文化缺少一个完整的体系,相关记载杂乱无章,传承随时面临被割断的风险。口耳相传容易滋生错误信息,而平面媒体中的一些方式虽拓宽了城市文化传播的途径,但由此所展现的城市文化往往缺少温度,无法使受众产生视觉冲击,直击内心。而微纪录片的出现实现了传授一体,受众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文化的内容,甚至可以亲身参与传承城市文化。

3.2 切合时代,方便快捷

随着现代人碎片化、快节奏的生活特性,微博、微信、微广告等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相较于传统传播方式的较多局限,受众往往更偏向于网络上的碎片式阅读,微纪录片短小精致,以小见大,受众仅仅需要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了解某一城市文化的具体内容。相较于传统传播方式,这种更切合时代特点、切合现代人生活特性的微纪录片形式,无疑成为传承城市文化的一大创新。

如今,手机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曾有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用户使用手机观看纪录片,而每次观看时间大多在十分钟以内。微纪录片掀起一股热潮,腾讯、优酷等各大视频网站争先开辟微纪录频道。微纪录片的网络传播突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条件限制,灵活度更高,传播范围更广,无论是城市里,还是全国范围,甚至是整个世界,受众实现了随时随地、想看就看的完美体验。

3.3 继承优势,直观生动

微纪录片继承了传统纪录片的真实性特点,其传承城市文化的相关视频文件,可作为学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微纪录片直观而生动地将真实事件展现在观众面前,人们不仅能够亲眼看到,也能亲耳听到,具有更为明显的直观感受。

“视频泛指将一系列静态影像以电信号的方式加以捕捉,记录,处理,储存,传送与重现的各种技术”①,它是在静态影像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具有静态影像所没有的自身特性。视频媒体能够进行动态演示,这就使得视频的冲击力、感染力大大增强。视频播放时,画面充斥整个播放屏幕,牢牢地抓住受众注意力,在受众头脑中形成了深刻印象。回忆起画面时就可以联想到声音和那时的心理感受,达到受众深刻了解乃至记忆城市文化的效果。感染力强,印象深刻,这些特性都是书面媒体或者广播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4 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城市文化的传承方式也必然面临一个发展改革的阶段。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无论是城市文化自身的发展,还是传承城市文化方式的发展,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出这样的理论。用微纪录形式传承城市文化,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弊端,弥补了纪录片的自身局限性,建立起城市文化传承、保护的完整体系,使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真正实现代代相传。

注释:

① 资 料 来 源 ,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E8%A7%86%E9%A2%91/321962.

[1]江凌.试论近代两湖地区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J].中华文化论坛,2010(2).

[2]焦道利.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J].现代传播,2015(7).

[3]李南.新媒体环境下城市文化传播的方略与措施[J].今传媒,2016(4).

[4]付露.大学生城市纪录片对城市文化的传播和保护——以《汉口,汉口》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7).

[5]万小菡.新媒体时代城市纪录片的设置与传播[J].视听界,2014(4).

猜你喜欢

纪录片受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谁远谁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