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灾难性报道的几点思考
2018-02-22乌丽罕
乌丽罕
“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这是著名新闻学者、复旦大学王中教授提出的,是对我国长期以来关于灾难性报道主题的总结。在面对人为的或自然的灾情、灾难,作为媒体人怎样才能够真实、客观地对现场情况进行采访报道、如何对事故发生原因及处理情况进行深刻阐述、如何避免触碰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如何体现记者编辑的人文关怀,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1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记者出现在灾难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现场时,首先要担当自己的责任,要准确、真实地把来自第一现场的消息传递出去,同时还要配合相关部门、救援人员加入救援队伍当中,体现人性的关怀。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有知识,有感情、有道德。在灾难灾害面前,我们展现的是善良的一面。新媒体的出现让传统媒体受到影响,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某个地区发生一件突发事件或灾难性事件,各路媒体纷纷火速奔赴现场,相同的新闻素材,为了力求新颖独特,有的媒体歪曲真实形态,标题夸大其词,内容缺乏客观性。例如:广大网民就谴责过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某些记者,他们为了抢夺第一手资料,当救援人员抬着担架将受伤群众送往医院时,媒体半路拦截进行采访,延误了救援时间,有的群众刚刚从废墟里被救出来,就被记者团团围住进行采访等,这些都是漠视受难群众的行为。又如:某地发生森林火灾,火势凶猛,而在距离不远另外一处又发生一起火灾,于是记者写了一篇《美两处森林大火有望“会师”》的报道,这种报道无法体现媒体人的人文精神,反而倒是有着幸灾乐祸的意思。在新闻报道中,记者的角色固然很重要,但在采访的整个过程中,记者要有道德判断的标准,在新闻标题、新闻内容上要有正确的规范标准。
作为新闻记者,在灾难性事件面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掌握好采访技巧,尽量不去触碰受难群众的心理创伤,要善于挖掘和发现现场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了解掌握群众的所盼、所急、所需,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2 做好灾难性新闻报道应注意哪些
2.1 抛开媒体间竞争的实际,联动传播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很多有关灾难性报道、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让笔者看到了媒体人在人文关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面对灾难灾害突发事件时,记者变得更加理性。
在四川雅安地震中,国家级、省级、地方台、县级台联动组成了报道队伍,配合中央广播电台的国家应急广播庐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第一时间将地震消息传递出去,避免了大家各采各的、各自为战,在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随后这个应急电台邀请了当地公安、消防、民政、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等多个部门负责人到直播间接受采访,把当地的灾情、救援工作如实地传递出去。更可贵的是,媒体在联动报道中,在悼念遇难者的同时,将舆论宣传重点放在了引导救援工作上,号召社会各界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鼓励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形成了很好的舆论氛围。其他省级台也整合央视、四川卫视等媒体的资源,形成专题报道24小时滚动播出,及时推送灾区信息及物资捐助等信息。笔者认为,这种在灾难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抛开媒体竞争做联动报道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2.2 要善于学习、深入采访,准确报道
善于学习,就是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在提高专业能力水平的同时,懂得心理学、社会学和逻辑学等。报道好重大事件是每一位记者的职责所在。面对灾难性事件,记者要用敏锐的新闻视角、正确的逻辑思维、真实的情感,记录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及事件中的人物。
记者应该经常锻炼,让自己身强力壮,要有野外生存经历,要培养自己做深度报道、能够在第一时间写出特稿的技能。
深入采访,准确报道,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好记者,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熟知了解一线群众的各种情况,发扬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对采访内容进行准确、客观的报道。
众所周知,当一个地方发生灾难灾害时,受众最想了解的莫过于当时的灾情信息、各方对此事件的评论及观点,救援救助情况及情感传递。一个有良知、有新闻素养、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有时面对这些,也会发现在舆论监督及反映社情民意时些力不从心。因此,记者要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对价值的判断力,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导向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原则,要正确看待和引导受众关注的问题,多做解释性报道,做好理顺情绪的工作,在采访中把好关、把好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例如:在某个事件发生的第一阶段,受害者家属处于极为震惊、恐惧、拒绝接受坏消息的心理。此时,记者急于了解细节,进行追问,显然是不合适的。记者尽可能根据现场了解多做解释性报道,不过多提问,不追问,给被采访者足够的心理空间。电视媒体,在镜头的选择上,尽量使用中景或远景。就“马航客机失联”一事,周海燕老师在《突发灾难性事件报道策略研究——以国际主流媒体“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相关报道为例》一文中写道,“在CNN和BBC对北京丽都饭店马航发布会的现场电视报道中,都记录下了家属的愤怒、指责乃至砸水瓶等行动,但摄像记者并没有把镜头推到脸部特写,而是尽可能使用中景、远景和背影来处理。相比国内部分媒体在灾难突发报道中常常使用广角镜头处理使脸部特写变形、长时间定格表现受害者家属的痛苦表情等报道手段,这类处理方式是值得研究的”。
2.3 避免进入伦理困境
笔者平时看中央科教频道比较多,感觉《走近科学》《地理中国》《探索发现》《自然传奇》等栏目都很不错。尤其《地理中国》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让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其实,在灾难性报道中也是如此,记者不必用那些敏感的死亡人数、受伤人数说明这场灾难有多悲惨,而是应该宣传好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灾害,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人们应该怎样自救,科普一些科学知识。
近年来,有关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成为了很多媒介的研究课题。在研究中,刘海明先生等著名学者从伦理视角切入,提出了灾难报道伦理的一系列概念、伦理准则及伦理规范。面对灾难性报道,媒体人首先要尊重生命;其次,采访要有适度,要根据现场情况,掌握好在什么时间采访最为适宜。比如,在救援队伍正在进行搜救之时,记者不停地在一旁提出问题,难免会影响搜救工作;要注意如何拼抢第一时间。有时候,针对灾难性、突发性事件,不是记者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出去就能证明这家媒体对这件事件的关注度有多高;新闻采写中要注意词语的运用,避免伤及群众;要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而获得真实情况,记者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不是通过表面肤浅的了解就去做采访报道。在一篇报道中,曾有位记者说过“我们可以有不说的真话,但我们绝不说假话。”这就是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
[1]郑亚楠.中西新闻写作的文化比较[J].学术交流,1998(2).
[2]熊文军.中西新闻写作思维比较[J].新闻天地,2010-4-12.
[3]刘海明,王欢妮.灾难报道伦理研究[J].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11-1.
[4]周海燕.突发灾难性事件报道策略研究——以国际主流媒体“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相关报道为例[J].新闻记者,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