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现实:与新闻“第一现场”再靠近一点点

2018-02-22吴星星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用户

吴星星

自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金收购虚拟现实公司Oculus以来,VR转眼间就成为媒体和投资人的时尚谈资。当时各界对VR的讨论还更多地集中在该技术将如何改变未来和世界的宏观想象中,甚至有许多人并不看好虚拟现实的发展,认为其离实验室更近,离现实太远(电视游戏应用除外),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包括谷歌、Facebook、三星等在内的大型科技公司也先后主动融入这趟时代的洪流中,以期为各行各业带来全新、具有颠覆性的使用场景以及创新和丰富且深层次的交互体验。简言之,VR技术和市场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和成熟,致力于孕育一场改变现实视听的革命。

1 揭下VR的“头盔”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制造出三维的虚拟世界,给用户提供结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官的模拟,使用户产生现场感的技术。用户戴着头盔移动时,设备可以通过计算机运算再加上红外追踪,将变换的3D影像实时地投影到用户正在使用的屏幕上,给用户制造一种正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漫步的体验[1]。据行业领先公司摩多VR公司联合创始人贾新宇介绍,VR的三个最大特点是时间穿梭、空间穿梭和“超能力”。时间穿梭意味着只要电脑能够获取到某个用户想到达的某个时间点的资料,该场景都能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空间穿梭即VR可以带用户到现实世界也可带用户进入全新的虚拟世界。“超能力”指的是该技术能使用户享受到飞翔或者坠落等平常难以体验到的感觉。要获得虚拟现实体验,还需要外置设备,比如HTC的Vive、Oculus的Rift或索尼的PSVR,将设备接到PC、智能电视或者移动设备上。VR对移动设备的性能要求较高,比如三星和Oculus联合出品的Oculus就需要接入三星旗舰机S6系列及以上级别的手机才能获得VR体验。作为一项新技术,VR视频的优势主要在于它可以使用HMD(头戴显示器)给用户带来全新的沉浸式视觉体验,且视频的视角切换由用户控制,享受的3D效果使画面更具冲击力。

2 跨界王VR的广泛应用前景

虚拟现实是当前国内外都在热捧的技术,目前其主要的应用仍停留在为佩戴专门头盔和高科技耳机的用户提供交互式三维虚拟世界的高级沉浸式游戏体验。随着高科技耳机的使用和以纸板为原材料的、低成本设备的普及,3D效果将得到全方位多视角的呈现,视觉跟踪技术也能够瞬间应用至360度的视野范围,这一进步会使人类大脑对于画面的感知升级到另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层次。VR技术的领域应用潜力十分广阔,这意味着虚拟现实游戏的用户只是这项先进技术的早期体验者,游戏领域的应用并不是这项技术的尽头[2]。实际上,VR技术的跨界玩得风生水起,除了游戏业,营销界人士早已对这项技术的创新使用“垂涎”已久。营销精英们在有了VR的加持后能够更好地通过体验性活动传递品牌内涵,体验式营销或大有可为,宜家和星巴克等体验式消费品牌利用场景构建以传递品牌愿景的红利时代或许将遭受挑战。

3 “VR+新闻”试水

对于传媒界而言,VR技术无疑是为用户提供更好新闻体验、更高级叙事的新大陆。国际上已有不少新闻机构试着用VR技术制作强调“第一现场”感的体验式新闻。美国甘内特传媒集团的Harvest of Change,《纽约时报》与谷歌合作的关于战争对儿童影响的新闻《流离失 所》(The Displaced),Vice的《 纽约百万人大游行》,还有正在寻求与NBC、联合国等机构合作的专门的虚拟现实报道平台VRSE。2015年11月,知名媒体《纽约时报》发布了首个VR新闻应用NYT VR,有近100万报纸周日版用户可搭配使用之前免费获得的谷歌纸盒式头盔。用户戴上该头盔后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应用中的新闻场景,文字图片和VR场景能给用户带来比电视新闻更直接、更真实的视觉体验。为了推广该应用,《纽约时报》除了免费送货上门低价VR头盔外,还向其传统订户和数字订户发送针对VR观众的促销码的电子邮件,为其订阅用户送了近百万个免费数据,希望用户能体验VR视频。另一英国老牌媒体BBC也提出将针对潜在和现有客户提供一个可供探索的完全沉浸式的360度的视频体验。另外,BBC还利用VR技术转播选举、直播球赛,以及为用户提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4K分辨率的电视报道。

在国内的实践者中,财新传媒是VR研究的先锋。财新视频团队在腾讯全媒派举办的“万万没想到——技术宅如何改变媒体”沙龙上谈到,财新基于对市场的判断选择在2015年发力VR,他们认为该体验设备的成本已经降低到为目标消费者所接受的程度。财新在虚拟现实方面的尝试性报道主要有突发事件如深圳山体滑坡、三里屯戒严等,在VR纪录片方面则有《山村里的幼儿园》,同时这也是中国第一部VR纪录片。

上述提到的新闻作品更多的是利用全景视频而不是真正的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而全景视频仅是VR领域内可进行实际应用的最小单位,VR的应用还包括其他方面比如广场投影等。因此,上述VR作品更多的是对VR在新闻领域潜力的一个证明。

4 “VR+新闻”实践之困

首先,在对VR技术的未来进行畅想之前,还应该考虑到新技术在新闻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困难。首先,应用市场前景模糊,消费市场不成熟。VR新闻的一大特点是需要外置的硬件支持,对用户来说这既是兴奋点但也是痛点。一些具有创新、冒险意识的年轻用户对于新技术、新体验的好奇驱使他们关注VR新闻的动态,但不菲的设备成本也使他们望而却步。比如:开启VR消费先河的Oculus的d2售价就在5 000元以上,虽然也有简易的售价仅5美元的谷歌Cardboard,但两者间体验的差距不言而喻。对于面向大众的新闻业来说,真正能够享受到这一体验的毕竟只是少数乐于烧钱的科技、游戏发烧友,绝大多数读者还仅能停留在网页浏览的地步,无法真正体验到新闻报道的革新。没有一定数量的、成熟的用户稳定支撑,VR新闻很难获得实质进展。

其次,真正的VR新闻技术难度大,制作周期长、成本高。VR技术目前尚未完全成熟,在输入与输出方面的壁垒尚未完全去除,用户体验上也没能很好地解决沉浸体验与清晰度、舒适感之间的矛盾。虚拟现实场景的搭建与信息的采集所需的技术成本与时间成本影响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从内容本身来说,VR新闻制作人才数量和经验尚不足,VR新闻内容可选择性也较低。

再者,新技术在得到深度推广前无一例外会面临伦理问题。毫无疑问,VR的核心魅力在于体验,但并非所有题材都适合用VR技术进行报道,灾难性报道的尺度无疑是其中最难把握与平衡的[3]。倘若将“9·11事件”场景重现,撇除无法做到准确还原场景的技术因素,悲剧的“重演”更加拷问人的道德底线。但当用户能够切身感受到场景的震撼时,事件对人产生的影响毫无疑问将会比简单的文字阅读和视频观看更大。另外,在虚拟现实中,用户的意识也面临着被沉浸式体验所操纵的风险。

5 VR新闻的未来

从本质上来说,VR只是一项技术,它利用既有的科技为用户营造和描绘出一个虚拟的场景,虽然虚拟的现实可以随着技术的优化逼真度达到与真实的现实相差无几的地步,但现实本身给人带来的“生气”却是技术无法替代的。就目前的新闻实践来说,媒体对VR的应用还停留在使用全景视频的初级阶段,但按照技术界的摩尔定律与梅特卡夫定理,随着技术成本下降,使用性能也会随之提升,同时会带来用户数量的增加与价值的升高,VR之于新闻业的意义也“水涨船高”。

虚拟现实真正的优势或者说“新鲜”之处在于,无论是对传媒界还是用户来说,当制作人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叙事手段和角度时,VR制作的新闻所带来的真切体验感和冲击将在短期内无法被其他任何媒介替代。VR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比如更加真实地呈现出不同人群尤其是疾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对特殊人群心路历程的重现等,使其成为市场的“香饽饽”。虚拟现实颠覆了人类接收信息的方式,未来传媒业的发展、新闻的生命力、叙事多样化的潜力,都将与真实的体验和深度的互动紧密相连。VR技术将让新闻这个行业无论是在直播还是转播或者录播中迸发出更多、更好、更妙的媒体服务思路[4]。

总体而言,虚拟现实向新闻行业渗透是大势所趋,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的VR使用现状尚处于VR发展的初级阶段。亲身体验新闻,感受真实带来的冲击,与新闻现场共情、共鸣有可能在不远的未来随着VR设备成本的下降逐步得到实现。将VR这个概念落到实处发展成面向大众市场的技术,道阻且长,且让市场拭目以待。

[1]皱湘军,孙健,何汉武,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演变发展与展望[J].系统仿真学报,2004(9):1905-1909.

[2]陈浩磊,邹湘军,陈燕,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文, 2011(1):1-5.

[3]喻国明,张文豪.VR新闻:对新闻传媒业态的重构[J].新闻与写作,2016(12):47–50.

[4]张超,丁园园.新闻业的沉浸偏向:VR新闻生产的变革、问题与思路[J].中国出版,2016(17):38-41.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用户
论虚拟现实艺术的“沉浸”
REALITY BITES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关注用户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HTC斥资千万美元入股虚拟现实设备商WEVR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