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对策

2018-02-21沈兴国

农村百事通 2018年23期
关键词:法氏囊病鸡雏鸡

沈兴国

一、流行特征

所有的鸡群都易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但以孵化出壳1~7天的低龄雏鸡(有母源抗体保护的除外)症状最为明显,危害最大,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可高达100%);其次是3~6周齡的中雏鸡,综合发病率、病死率均可达50%左右;成年鸡发病率及病死率相对较低。因此本病的重点防范对象是育成期以前的高敏鸡群。病史区(场)发病率最高。本病可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受损表皮黏膜等多种途径侵入传染,所以在现代规模化养殖条件下限密均群不当、单位面积上放养数量过大,往往会加剧该病发生。该病可常年发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病鸡和易感鸡群之间会通过被污染的空气迅速传染。病鸡及其排放的粪尿是主要传染源,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用具等也可造成间接传染。因此本病传染风险极大,且作为原发病,很容易继发大肠杆菌、肺炎支原体等其他病菌感染。

二、防控对策

1.加强卫生消毒。工作人员进入孵化室要换衣服、帽子、鞋子,消毒手脚。鸡蛋和设备进入孵化室必须进行甲醛熏蒸,非工作人员不能进入孵化场。当小鸡出壳约50%时,可在出雏器进行雏鸡甲醛熏蒸消毒。做好前期繁殖隔离。设备消毒程序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彻底清洗—冲洗—干燥—火焰消毒—用0.3%过氧乙酸等消毒。在雏鸡完全消毒后,再进行喷雾—干燥—用2%苛性钠喷雾—干燥—甲醛熏蒸,然后封闭鸡舍至少1周。鸡群消毒,则可用0.3%~0.5%的过氧乙酸对鸡及鸡舍喷雾消毒。

2.做好预防接种管理。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硬件条件较好的养殖场可以考虑使用琼脂扩散法,即按照20∶1的比率对所有鸡群进行抽血采样,通过检测来得出本养殖场的鸡群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抵抗能力,从而在职业兽医的指导之下,制定出符合养殖场现状的免疫接种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鸡群的免疫注射。

如果养殖场没有条件执行上述鸡群抗体监测方法,笔者建议用以下方法进行预防接种:第一类,种鸡未作灭活疫苗免疫,也从未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所产的种蛋孵出的雏鸡,建议14日龄左右时进行第一免,仔细观察雏鸡的情况,首免后无特殊反应,再等10天可进行二免;第二类,种鸡免疫过IBD灭活苗或曾经感染过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后产的种蛋孵出的雏鸡,建议在雏鸡长到3周左右时进行首免,然后继续观察雏鸡,如没有特殊反应,首免后的第11天开始可以进行二免;第三类,对于曾经高度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养殖区域,笔者建议选择IBD病死鸡法氏囊组织灭活苗免疫,此种疫苗包含现阶段发现的此病毒的多种变异混合抗原,而且这种疫苗本身稳定性比较高,免疫毒株涉及的范围很广,免疫达到的效果也很强,同时又能使雏鸡摆脱母源抗体的影响,不存在免疫抑制危险,对雏鸡能够起到有力的保护作用。

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后的养殖措施。首先是要注重改善饲养环境,减少因为环境因素而使鸡群产生应激反应。保持鸡舍温度适宜、通风良好、冬暖夏凉。做好鸡舍内外的日常消毒工作,坚决杜绝病毒的传染源和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鸡群内一旦发现感染病鸡,要第一时间在饲料中增加各类维生素的比例,并根据兽医的诊断,给鸡群喂食高效的治疗药物,以减少养殖经济损失。

另外,要从源头上杜绝病毒的入侵,坚决不从疫区购买鸡苗,同时尽量避免运输过程中的各类应激反应,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日常合理搭配药物,以有效预防各类病毒感染,综合提高鸡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猜你喜欢

法氏囊病鸡雏鸡
鸡维生素B1缺乏症的诊治分析
鸡支原体病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中西医治疗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病鸡治疗期饲料调整与控制
浅述鸡法氏囊病的治疗
雏鸡饲养管理的重点工作
雏鸡质量检查及孵化程序调整(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对策
食醋可防鸡病
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典型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