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度人物

2018-02-21

军工文化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

致敬师者,致敬大师:远去的背影

崔国良 一生报国为善

1931.07.07- 2017.01.18

固体火箭发动机及推进剂技术专家

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开拓者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父母为他取名国樑,许以国之栋梁的期望,然而他却深感岁月徒增而贡献微薄,改“棵”为“良”。1961年从苏联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得副博士后,他就奔赴西安,和妻子开始了长达24年的两地分居,全身心地奉献给了为长征一号、巨浪一号、东方红二号等提供动力的固体推进剂。70岁高龄的他,还往返于北京、襄阳和西安三地,攻关的关键时刻,他总在现场,最终促成了我国高能固体推进剂的问世。80岁的他突发脑梗,不能讲话不能写字,才不得不告别工作。他质朴、无私、谦逊,虽推动高能固体推进剂问世,却愧疚晚年创新工作不足,但媒体赞誉他:“功勋不凡”!

任新民 终生只干一件事

1915.12.05- 2017.02.12

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

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因担任“长征一号”总负责人,在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后,任新民被周总理誉为“放卫星的人”,他被称为“总总师”,他是那些总设计师或总指挥的“统帅”。他与黄纬绿、屠守锷、梁守槃一起被称为“中国航天四老”。他的名字如雷贯耳,事业堪称辉煌,然而他说自己:“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研制了几枚火箭,放了几颗卫星而已”。他说“想要付出自己全部的力量”给航天,的确,他不仅开创了一项事业,还留下了设想,让后来者追随,让航天事业生生不息。

俞大光 奋发铸惊雷

1921.01.22-2017.04.12

理论电工与电子工程专家

我国第一代核弹引爆控制系统与遥测系统莫基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调入中物院之前,他是哈工大有名的严师,私底下被学生称为“铁将軍”;一纸调令后,他开始从事并不是太熟悉的“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和遥测技术”研究,他苦学相关知识,从“门外汉”成为学术上的行家里手。敢于拍板、敢于决策,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更是因为他有担当的勇气。“反动学术权威”、“国民党特务”的帽子和长久的关押与“牛棚”生涯,并没有磋磨他对核武器事业的热爱,反而坚定了他的决心。在任中物院副院长期间,他领导了多个战略武器型号的研制,实现了我国第一代核武器陆基、海基战斗部的定型。他的一生,是严肃、严格、认真、负责的一生,也是有卓越贡献的一生。

屠善澄 持之以恒骋张力

1923.08.12-2017.05.06

自动控制专家

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开拓者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原本打算从事教学事业的他,因为选择了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在空间技术研究领域一干就是40余年。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导弹工作,再到后期以首席科学家身份参加“863”计划,他都在践行人生唯一的抱负—“为人类、为国家做些好事情”,并用一辈子的光阴持之以恒,实现了科研上的“张力”。和他一起共事过的黄志澄院士撰文回忆他,是“温文尔雅、智慧而又理性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曾评价他:“最后定下来的这个飞船方案,当然不是他一个人定的。但是他作为专家委员会的首席科学家,最后拍板,功不可没。”

南仁东 打开千万年星空视野

1945.02.19-2017.09.15

天文学家

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因为对国外高端科研和探测设备眼馋,他花了20年的时间,造了一个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的设备——“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为了这个设备,他街头卖过艺——路边摆摊给人画素描人像挣去荷兰访问的路费;他逢人便推销他脑中的“大家伙”,最终让20多家单位参与项目建设;他奔波于山沟里,看上去像个农民工,却不掩“诗书气自华”。舍弃国内一年国外一天的高工资回国,他给中国留下了“大国重器”。他走了,但中国睁开了眼,能看到千万年的星空视野。他曾说,“在我眼中,知识没有国界。但国家,需要知识。”他终其一生都在向太空追寻:我们究竟是谁?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否孤独?

童志鹏 “童”心系国

1924.08.12-2017.12.19

电子信息工程专家

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研制我国第一批国产军用电台、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到开拓并奠基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他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军事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作为其中重要的领军人、引跑者,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有坚定的信念,为祖国、为事业坚定不移的决心,所以在拿到博士学位后毅然归国;他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技术领域一直深耕而结硕果;他有敏锐的眼光,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与关键,在暮年挑战国际性难题——平流层飞艇。90岁的他,还会和年轻人一起参加环湖跑运动会,他看着年轻人奔跑的身影,就像看着他的事业,有了年轻人冲在前头一样欣慰。

管德

淡泊明志

1932.07.12-2018.01.09

中国气动弹性专业奠基者和带头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因为在航空工业沈飞参加设计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他便与飞机气动弹性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把自己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个新的专业领域,对歼8,歼8Ⅱ飞机高空高速性能作出了重大贡献。飞机气动弹性是二战中才引起航空工程界关注的一个跨学科的新领域,关乎到飞行器的操纵性和稳定性,在沈阳工作的他每次到北京出差都会去科技情报所和国防情报所查找该专业的最前沿知识,记录在一个专门的“破笔记本”上,日积月累、想方设法使该专业发展。调任领导岗位的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从事的气动弹性专业研究,在他的心里,希望建立一个国家化水平的专业团队。他说,“我不是科学家,我是气动弹性专业的工程师”,这是对专业的痴迷。

猜你喜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记录院士人生,展现院士风范,传承科学精神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