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奏响经典之声 传承民乐文化
——《国乐大典》创新路径探析

2018-02-21冯强苏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3期
关键词:国乐民乐战队

冯强苏

(作者单位:佛山电视台)

2017年,随着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火热,电视综艺刮起了一阵“清流综艺”的浪潮,各大电视台开始发力文化类综艺节目。2018年3月2日,由广东卫视、山西卫视共同打造的《国乐大典》在两大卫视平台同步播出,引起巨大反响。节目聚焦于“民乐”这一尚未被深入探索的领域,借由电视综艺的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国乐推广给大众,寻找到一条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新路径。

1 节目内容:在经典中回望历史,在融合中传承创新

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曲调和乐器的变化都反映着历史的变迁。“然而,随着电视音乐节目的发展,现代流行音乐选秀节目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传统民族音乐节目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1]民乐的推广遭遇瓶颈。如何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实现民乐的传承和创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国乐大典》定位于小众民乐,在经典乐器的重现中回溯历史,在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当中创新传承。

1.1 窄众定位展现深厚文化内涵

2017年文化类综艺节目集中发力,无论是央视以诗词为主题的《中国诗词大会》,以文物为主题的《国家宝藏》,还是湖南卫视以家风为主题的《儿行千里》都取得不俗的收视,是“清流综艺”中的佼佼者。文化类音乐节目也在不断尝试,东方卫视的《喝彩中华》和安徽卫视的《耳畔中国》都是传统音乐文化节目的优秀范例。但这些节目大多以戏曲、民歌为题材,以“演唱”为主,而以演奏形式为主的音乐节目还较为少见。《国乐大典》定位于民乐,通过传统民族乐器演奏经典曲目的形式来展现民乐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还透过这些曲目探寻音乐背后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龚锣新艺术乐团的《武魂》将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气概以及“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无可奈何表现得淋漓尽致;女子水晶乐坊的《丝路花雨》则带我们回到了千年古丝绸之路的历史长河中。在一曲曲动人的旋律背后,展现的是中国几千年积淀的文化。

1.2 古老乐器溯源悠久历史图景

中国民乐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形态各异的传统乐器,或是从他国流入或是从前代演化而来。演奏乐器的演化反映着历史文化的变迁。《国乐大典》在演奏经典曲目时,选用了诸多中国古老的乐器。从发现的最早的乐器骨笛,到迄今有5 000多年历史,相传是女娲时期创造的簧片乐器老祖宗“簧”,再到象征着权势和地位的编钟、箜篌等宫廷乐器。这些古老的乐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重述了过往的历史兴衰。通过一件件古老乐器的展示,向观众科普乐器知识的同时,也重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历史图景。同时,《国乐大典》赋予了很多濒临失传的乐器重新亮相的机会,在赤焱乐团演奏的《九儿》中,运用了雷琴这一乐器。据雷琴演奏者张朋所说,现今全国范围内从事雷琴专业的不足15人,希望雷琴这一乐器能有更好地发展和被更多人熟知。除此之外,还有节目的热心观众也借这一平台向观众推广了民间乐器,熊野民老先生就在节目中展示了独弦琴这一京族古老的弹拨乐器。

1.3 传统与现代融合中的传承创新

节目中经典曲目的呈现不是单纯的民乐乐器演奏,而是采用了民乐团和电声乐团合奏的形式,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融合。在现代流行音乐盛行的当下,更多的人倾向于听流行音乐,对传统音乐意兴阑珊,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推广遭遇瓶颈。而《国乐大典》中民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探索出一条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新路。龚锣新艺术乐团就是中西结合的一个典型代表,乐团本身就包含了中西两种不同的乐器,有笛子、笙、古筝、扬琴这些古典乐器,也有西洋乐器手风琴、架子鼓和大提琴,在节目中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尽管有人质疑这种形式丢掉了民乐的纯粹,但正如海上城潮乐团的笛手在节目中所说,传统固然好,但小孩子不喜欢原汁原味的传统乐曲形式,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创新更易被大众接受。时代在发展,要保留传统的民乐文化,顺应时代潮流是大势所趋。在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中,既保留了传统的精粹,又跟随时代不断创新,是弘扬民乐文化的创新路径。

2 形式构建:竞技形式加专家审评,兼具娱乐性和专业性

民乐千年的历史难免会被大众贴上“高冷”的标签,阳春白雪毕竟曲高和寡,直观呈现节目的可观性不足。战队竞技的模式增强了节目的大众接受度。但娱乐性太强会违背传承民乐文化的节目初衷,因此,在节目形式的构建上,引入了专家的点评环节,邀请知名演奏家和文化学者,提高节目的专业度。

2.1 竞技赛制的娱乐化呈现

《国乐大典》借鉴了《我是歌手》的首发加补位的竞技模式。由6支中国顶级民乐乐团首发,乐团根据每一期的设定主题演奏曲目,由360位大众听审给出评分,两期综合评分得分最少的乐团将被淘汰,补位战队将加入,如果补位战队两场的综合得分跻身前四则可以留在舞台,反之则由其他的补位战队继续补位。“这样的比赛规则,有效避免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不同的明星以及其本身所呈现的不同演绎风格和美学特征会给栏目带来新鲜的视听效果,也将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2]其次,补位战队的身份直到表演前都全程保密,观众和其他战队均不知晓,这种形式给节目营造出一种悬念感,引起观众的紧张心情,不断使观众产生期待感。同时用这种形式源源不断地给节目注入新的血液,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造成节目的收视下降,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一般竞技类的音乐节目都是采用评委评分的方式来决定参赛者的去留,但《国乐大典》另辟蹊径,现场360位大众评审真切地参与到节目中来,掌握乐团的生杀大权,这就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和个性偏好,使节目更好地与受众的意愿相贴合。评委仅有评论的权利而没有决定战队成绩的权利,也避免了某些暗箱操作的可能。

2.2 名家汇聚的专业化点评

为了防止节目被过度娱乐化,丢失民乐文化广博、深厚的特质,在节目形式的设定上,邀请了国内顶级的演奏家和知名学者坐镇,嘉宾分为固定嘉宾和飞行嘉宾两种,保证了节目的专业性和点评的多样性。被邀请的嘉宾都是业界颇有名气的大家,有现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国乐四大天王”之一的方锦龙、陈氏二胡第二代传人陈军和文艺评论家郭冰茹等。各个嘉宾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文化学者郭冰茹负责解释曲目或乐器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例如在演奏《喜酒歌》时,学者郭冰茹向大家溯源了婚礼的历史习俗和婚俗在历史中的演变等;在赤焱乐团演奏《智取威虎山》时还原了智取威虎山的原型已经牺牲,文艺作品进行了艺术美化将其改编为美好结局的历史真相。而演奏家方锦龙等则是对曲目的改编或乐器的演化做进一步的点评和普及。例如在南亭乐团演奏与摇滚结合的《彩云追月》后,方锦龙向他们给出《彩云追月》适合宁静的演奏,与摇滚改编不太合适,且在歌曲改编上电声乐队喧宾夺主的点评;在龚锣新艺术乐团演奏的《侠心飞白》时,方锦龙就对琵琶的来源进行了解释,向大家科普了中国的琵琶是由中东的乌德琴传入中国演化而来。其次,在乐团表演之后,方锦龙等演奏家还与乐团合作演奏经典曲目,带来大师级的音乐体验。节目引入专家审评环节,意在缓解娱乐性的同时科普民乐知识,增强节目的深度和厚度。

3 节目制作:台前幕后的立体呈现,视觉听觉的双重盛宴

一个好的节目除了要有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偏好的主题,还要有精湛的节目制作水平。《国乐大典》无论从创意、拍摄抑或是舞美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制作水准。

3.1 台前幕后全方位呈现乐团状态

《国乐大典》不止拍摄舞台表演,还跟拍队员的生活起居,将乐团成员真实的生活和排练状态以真人秀的方式记录下来。在跟拍神骏乐团时,拍摄了队员白九龙独立去医院看病,以及朝鲁门的父母从内蒙赶到节目现场,再到曲目改编时成员之间的争议和矛盾的各种真实情节,还原了乐团在比赛期间的情况。在五色风乐团遭淘汰后拍摄到的神骏乐团的队员斯琴巴图流泪的镜头,五色风乐团队员和其他乐团挥手告别时的情景,展现了舞台背后的各个团队队员之间的惺惺相惜。赤焱乐团面临淘汰的境地时,打电话邀请京胡名家刘铁山帮忙助阵的焦急心情,“都以自然的状态立体地呈现给观众,全景式地展示了歌手在台前幕后的点点滴滴,把参赛者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比赛的氛围渲染得扣人心弦。”[3]这种真人秀式的拍摄方式将以往观众看不到的后台前置,增加了节目的真实性和观众的参与感,也全方位地呈现了乐团的状态。

3.2 精致舞美提升视觉美感

“倘若在舞美设计上粗制滥造,哪怕节目内容和环节设计得再丰富有趣、有内涵,也很难说这是一档优秀、精致的节目,甚至会因为缺乏视觉吸引力而使节目过早地被观众否定。”[4]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有合适的节目主题是远远不够的,舞台设计、灯光配合、服装道具、拍摄制作也必须体现出幕后团队的高水平、高素质。“《国乐大典》采用LED背景屏幕及三维动画制景等最新的表现手法,配合乐曲节奏,加上环绕巨幕、AR虚拟等高科技特效制作的创意画面,把国乐表演的艺术与舞台有机地融为一体。”[5]在南亭乐团演奏的《叶问》中,舞台灯光选用了红色的主色调,舞台中央底部为一个“武”字,升降屏幕上投影着“咏春正宗”门牌,背后的环绕巨幕是武术表演的剪影,将表演与舞台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此外,还首次采用了接近人眼效果的4K高清录制,是第一个运用4K技术录制的大型音乐文化真人秀节目。令观众有身临其境的观感体验。精湛的舞美加媲美人眼的录制技术,与民乐演奏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盛宴。

猜你喜欢

国乐民乐战队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民乐国祥
超能磁战队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超能磁战队
WE ARE伐木累 伐木累战队
中国蓝战队
“国乐改进社”的历史回顾
我,民乐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