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成长历程与转型

2018-02-21许顺顺祁弘毅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3期
关键词:电影史影视创作

许顺顺 祁弘毅

(作者单位:1.菏泽日报;2.湖北襄阳九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的电影史在历史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惊人变化。“一大批浮出地面的新生代导演在违反中国电影所指定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影视发展的道路,并逐步创新,形成了一条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影视创作之路。”[1]由此,引起了中国影视导演及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对于这么有影响力的事件,很多人认为,第六代导演群体已经形成,第六代导演也在迅速发展、崛起。他们的出现必将改变中国电影史的发展轨迹,为中国电影史的发展带来新的影响。时代在进步,影坛也在飞速发展,第六代导演所包含的导演人数在逐渐增多,知识储备也在日益增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93级的学生贾樟柯也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1 成长背景

1.1 文革之后的“叛逆与反思”

据了解,第六代导演群体主要以70、80后为主,早期的“文化大革命”所产生的文化伤痛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或许有人受到了一点“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那也只是儿童时期的微少记忆,根本没有形成刻骨的切肤之痛。第六代导演的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要改革时期,第六代导演正处于中学至长大成人时期,旧的体制、旧的观念的溶解、溃散和一些新观念、新思想的形成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时期,这就造成他们喜欢用疑惑或审查的角度批判传统观念以及旧的思想。遭遇过经济转轨带给社会的深深惧怕,也经历过影视从神圣到普通的沧桑巨变,这其中有不甘,但更多的却是无奈。过于极致地坚守影片主题、立志拍摄写实作品,以纪录边缘人物生活境况等内容为题材以及在商业道路上渐行渐远等千差万别的思想与追求,使第六代导演很难形成一个整体,他们在抗拒中艰难成长、逐步探索,“叛逆与反思”成为形容他们的代名词。

1.2 系统教育下的知识储备

第六代导演在和平年代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时期成长、成才,立志用自己的知识和实际行动追逐着梦想并最终苦尽甘来。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处于建设初期的时候,那个时期的文化正处于多元化与开放化并存的教育背景下,第六代导演的入校学习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他们有幸接触学习了大量外国的影视知识,受到相对系统的教育实践,这也为后来成功创作影视作品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在亲身经历了我国的经济体制变化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感受了影视由神圣到普通的变化,他们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相比前几代导演在作品风格和创作流变方面也有了很大变化。抛弃了前几代导演通过利用幻觉制造快感的创作方式,转变为运用摄影机镜头真实记录、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他们的主角也不再是出身高贵、位高权重的人物或是明星大腕的出演,而是选择了关注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都无时无刻不透出边缘人物的辛酸和无奈。利用镜头叙述那些无法言说的生存现象,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第六代导演直面现实、表达现实的决心和毅力。在题材上注重表现当下都市生活、底层人物、小偷、妓女以及社会青少年等底层人物的生存境遇和成长状态。在叙事策略上,将自己的成长经历融入剧中人的身上,自传色彩穿插其中,生活与创作联系紧密。在影像风格方面,他们坚持使用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固定镜头等拍摄手法,纪实风格突出,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反映当代都市普通人及边缘人的生活状态。在社会转型期,新一代导演的困顿、迷惑、茫然和不适在他们的作品中被真实的记录下来,并利用影视技术把这些精彩的片段和复杂纠结的人生展现出来,使更多的人深受感染和鼓舞。

2 成长中的艰难探索

2.1 第六代导演初登影坛的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影坛的变化令人欣喜,一批新生代导演逐渐涌现,他们在复杂又艰难的境遇中登上了中国电影的舞台给中国影坛带来了可喜的变化。”[2]自第六代导演在中国电影舞台上出现后,一直处于第五代导演的影视作品所发射出的耀眼光芒的笼罩之中。为拍摄作品,第六代导演基本上都是采用降低成本、寻找国外的投资、去海外参加影展并努力获奖以及在海外艺术影院发行和地下发行等方式将自己的作品逐步推向世界、带给观众无尽的视听盛宴。

第六代导演在影片题材内容触动受众的心弦,让观众在作品中感受那种心酸与认可,认同影片中镜头所带有的感伤与不幸。第六代导演在作品中比较注重将个人的人生体验融入到影视作品中,近乎完全脱离传统,体现出第六代导演前卫的特征。创作初期,第六代导演另辟奇境的创作风格遭遇来自社会各界的多重压力与批判,受到的认可和称赞少之又少。21世纪之后,随着电影在市场中日趋激烈的竞争状况,由此带来的影响渐渐体现在第六代导演中,第六代导演从此出现了一种多向度的分化,他们中的一些导演开始从其他方式创作影片。发展中的第六代导演所创作的作品受自身的成长因素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较严重,作品大都缺乏故事性和娱乐性,与中国受众的心理不太相符。为此,影视作品公映之后反而降低了影片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第六代导演的影视创作之路更加举步维艰,发现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势在必行。

2.2 风格转型

第六代导演在影坛上真可谓另辟奇境,由他们执导的作品演绎着平凡人的普通人生。内容回归社会,引人深思。由于时代所带来的局限性,使多数的第六代导演迫于现实,由边缘转入了相对容易发展的“地下电影”时代。他们在经历过地下时期之后,成功从国际影视舞台返回到了国内的电影市场,影响力迅速上升,倍受观众欢迎。国内电影市场一直坚持着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目标,不少国际影片与影视传媒公司的加入,第六代承受着多方面的冲击与压力。由于想要在国内电影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他们不得不另辟奇境,走相反的道路。先是从内容方面向中国电影所要求的方向靠近,争取国内的上映机会。

第六代导演的强势回归为国家造就了一批不可多得的电影人才,然而成功回归并没有那么简单,只有好的作品才能争得有力的话语权和优势,如何制作出让观众满意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鉴于此,他们尝试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探索,其中也涌现了一批表现突出、作品优异的电影导演,一些作品之所以比较成功正是因为迎合了大部分受众的观影喜好。比如,贾樟柯导演通过拍摄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性情感与命运沉浮,制作出具有较强艺术性的作品来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体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已然影响了中国观众的电影审美取向,通过另类的叙事手法与表现元素获得了一致好评。

第六代导演通过对自身创作理念的坚守与转型成功登上了中国电影史的舞台,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群体创作出众多风格迥异的艺术作品。但是,这期间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可谓处于一种举步维艰的状态。在第五代导演手法逐渐陈旧并向商业电影猛烈进军时,中国第六代导演摒弃传统的叙事模式与创作手法的束缚,适时转型到写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还原真实社会中的底层现实人生画卷,坚守在边缘化的艺术路线,实现了风格的顺利转型,为中国电影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猜你喜欢

电影史影视创作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从印度歌舞电影看中国歌舞电影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对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思考
影视
创作随笔
从法国电影史的发展看“作家电影”流派的意义与影响
电影史研究 主持人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