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下事故新闻报道的艺术特征与现实困境

2018-02-21刘博博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3期
关键词:讯息新闻报道事故

刘博博

(作者单位:襄阳四中)

我国20世纪90年代播出了一档新闻节目,名叫《中国新闻》,该节目在中国首创了新闻报道的新模式。在节目的三分钟播报时间里,没有出现主持人的新闻解说,取而代之的是现场通讯和播报。后来,这一形式广泛运用在时政播报、突发事件、民生新闻中,成为当下普遍采用的播报形式。数以千计的记者接受现场出境的采访训练,竭尽全力为观众传达更真实、更详实的现场信息。下面笔者就以具体新闻事件为实例,对事故报道这一类新闻现场播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评论。

1 事故现场报道的特性

新闻现场播报的形式最能体现新闻节目的优势,使观众能够直观而详细地获取现场讯息,没有主持人播报形式的模糊性。所有的信息都是以画面的形式直接传递给观众,观众也不会因此有枯燥的感觉。另外,事故现场播报相较于其他现场报道有其特殊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高度的真实性

现场的出境报道具有非常高的真实性,容不得半点作假。在事故现场常态性报道中,记者通常都会斟酌现场发生的内容判断是否需要播出。例如,山西太原发生的“煤矿透水事故”就是经过详细甄别来筛选信息,以满足现场播报的真实性。所有新闻有关信息来源均为当地权威机构提供,记者亦亲临现场,保证现场环境镜头实时有效。当记者走进事故发生现场时,一定是心情不平静的,因为记者自身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看到的东西都是真实的。记者成为这一场事故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因此,更能对于现场发生的种种情况进行真实客观的反映。电视新闻播报从画面上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与记者一起经历事故发生现场,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观众对新闻的信息更有感触。

1.2 强烈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没有时效性,就是明日黄花,没有了价值。失去了新闻本身自有的吸引性,也就没有观众观看,更没有了事件传播的价值。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可以说就丧失了意义。众所周知,新闻报道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越短,时效性就越强,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由现场记者口述现场发生事情的经过,不需要进行编辑、撰写文稿、剪辑等复杂程序,更为直接地和观众进行对话,与事件进行同步播报,有效的新闻信息会在社会产生波动影响的时间。例如,深圳工业园山体滑坡的事故现场报道中,电视画面明确显示记者采访播报的时间为12月20日,而新闻本身是在早间的六点半进行播出,间隔半天时间,将播报在社会产生影响的时间缩减到最小。并且,由央视记者张琦为观众播报,其专业素养较好,事故的详细发生时间是在12月20日早间的11点钟左右,张琦火速赶往事故发生现场进行勘探调查,兼顾播报准确性和时效性,把时间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使观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正确了解到现场的状况,新闻价值较大。

1.3 播报的直观性

直观性也是电视媒介最大的特点之一,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通常以参与者和经历者的第一人称视角对事故发生现场进行详细报道,直击观众关心的重点环节和记者自身的所见所感。现场画面的直观与否是直接关乎节目质量和收视效果。即便是记者对于目击者、亲历者、专家学者的采访和调查,也都具有强烈的直观特征。以“江苏省境内渔船侧翻事故”为例,记者刘雯第一时间赶往案发现场,背后拍摄的画面就是渔船侧翻的画面。整个画面没有进行编辑和删改,经过简单的拍摄和剪辑后,就在电视台实时播报。刘雯不仅仅是面对着观众进行解说,在讲到关键场景和信息时,她也及时地对身后的画面指引,目的在于把观众的视线导向事故发生的主要地点。观众看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刘雯记者都会一一对画面讯息进行详细解说,在保证讯息准确性的同时,摄像拉近镜头,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事故发生现场的情形。整个播报内容有强烈的直观性。

1.4 现实的批判性

新闻播报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新闻讯息获得的现实感,因此,观众对接收这种明确的现实感讯息也会进行评论或反馈。新闻信息量非常巨大,选择恰当的角度,以合适的大小和长短展现在观众眼前十分必要。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就是突出新闻的关键信息,既要关注群众,重视群众的收视需求,也不能隐瞒社会黑暗处。应该以身作则,对社会的黑暗或不公正的一面进行批评和揭露。当然,在揭露过程中尽量以客观视角表现,不对观众进行任何结论性误导,把未经隐瞒的详细事实直接暴露在观众眼前,让观众自行进行判断和遴选。此外,记者的报道应有较强的人文关怀色彩,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予以尊重和道义上的帮助。以新闻的形式呼吁广大观众伸出援手,详细探究群众诉求,对记者也是极高的要求。例如,有一视频即是反映企业在污水治理过程中处理不当而造成重大事故的。浙江某工业地区,一个厂房的污水发生泄露,其中很多化学有害物质流出。记者严振国指出,按照要求,排放污水的罐头应该是金属材质,但这家厂房却没有采取这样的金属材质,具体结论未下,但原因有关方面不愿意透露更多。这就是对与社会现状进行揭示和批判的出境报道典型案例。现实的批判性让新闻拥有更深远的意义。

1.5 可证的平等性

新闻报道应该具有真正的平等,这并不是口头或教科书的要求,而是一名新闻工作者职责的体现。新闻的公正性就在于,记者不能对于现场发生的情形和信息自行进行主观上的判断,由此误导观众的选择。新闻工作者应极力收集有关方面的资料,不以自身立场偏袒事故责任人的任何一方,对于信息的筛选秉持公平性的原则。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证信息的完整和全面公开,透明而不隐瞒,这也是一个客观公正的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操守。这样的播报形式,不仅会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会提高新闻本身的权威性。现场播报“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也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以“浙江污水厂发生的泄漏事件”为例,记者严振国在播报过程中体现了极高专业素养。他并没有对发生事故的企业进行毫无调查根据的责难,而是把自己掌握的第一手讯息,第一时间对全国观众播报,让观众去甄别和判断谁是谁非。并且,这种公平性是以事为本的,所以经得起群众检验。整个播报完整、有逻辑且证据充分,讯息详实,体现了新闻播报的公正性原则。

2 我国现阶段事故播报的不足和启示

我国现阶段事故播报技术和手段都趋于成熟,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都有目共睹。但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体相比,还是有自身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下面,结合笔者列举的五个视频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2.1 缺乏更深入的人文主义关照

虽说我国现阶段对事故现场的调查采访都十分公正客观,也有效兼顾了人文关怀。但新闻工作者普遍的报道还是稍微显得有些冰冷,没有对受害者家属亲人进行跟踪、详细的采访,体谅和理解都做得不够深入。例如,刘雯对于船只侧翻的调查,仅将重心在事件发生的细枝末节,不具震撼性。而且,新闻工作者有时不能直接深入第一现场,发表播报的都是事故已经发生一段时间的,时效性有待增强。客观地说,我们的新闻报道在某种程度上镜头疏远冷漠,对受害者的采访并不关心。所以,我们有必要改进以往只追求稳固而不求情感的播报形式,尽量对当事人的境遇给予一个积极反馈,充分体现人文主义关怀。

2.2 缺乏面对面传播,与观众不够亲近

传播学有这样一个理论,传播次数越多,层级越多,观众越容易收到错误信息;反之,传播次数越少,信息可信程度越高。传统的播报形式,需要通过三个层级才能传播到观众耳中,明显会导致信息失真。而现场型的报道由于是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信息的保真程度极大提高。从笔者收集的视频来看,它们的现场报道形式都是平淡无奇、自说自话形式的,与观众产生了隔阂,这一点在以后的电视节目里应该得到改进。生动活泼地互动型播报形式或许更能满足观众对亲切性的要求,亲切性的口述或其他形式报道也更能让观众对新闻信息产生信任。

2.3 声画结合不到位,信息量小

声音和画面的结合是声音和画面产生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更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也更能将详细的讯息传递给观众。声音和画面的相互配合,对空间立体感的形成有一定帮助。现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所以为让观众不至于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就要严格筛选信息质量,去除不必要信息,尽量多将有效信息呈现在观众眼前。这要求新闻记者在现场要对现场的形势有充分了解,对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详尽叙述和补充。面对复杂的新闻报道工作,记者不只是要心知肚明,而且要尽量做一些笔记,做到心中有数,详细设计采访提纲,这样才能扩展新闻播报内涵,延展新闻现场播报的信息量。

现场报道和采访成功与否,关系到收视率以及节目质量,因此,对于出镜记者的要求十分严苛。记者需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新闻事件敏锐的洞察能力、突发事件的现场驾驭能力、良好的叙述表达能力、渊博的知识底蕴。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把每一次的采访都当作学习机会,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从而提升现场报道的深度与内涵。

猜你喜欢

讯息新闻报道事故
学中文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废弃泄漏事故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小恍惚 大事故
生命的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