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传媒素养的教育策略

2018-02-21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3期
关键词:全民媒介受众

陈 岩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在互联网比较发达的现今社会里,相信不少人都被大量的信息包围,尤其在目前的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互相交织的传播态势下,每个人,都既是媒介的传播者,也是媒介的受众者,既可以随时观看别人上传的信息,又可以自己随时拿起手机充当媒体人。在这种趋势下,每个人既是媒介的监督者,也是被监督的对象。例如,微博、微信、快手、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各种新兴传媒蓬勃发展,都使我们的舆论环境受到很大挑战。一旦监督缺位、媒体人的素养不够,受众的甄别能力不足,就容易出现各种社会性的问题。因此,在当下“个个都是通讯员,人人皆为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如何能够更好地引导人们用一种比较理性的心态对待目前的媒介传播,从而也能让自己能够自重自律?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全民传媒素养的提升。

1 构建完善的媒介教育体系

据了解,英国是最早开始媒介素养教育的,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而且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中小学校的一种必修课程。同时,法国、加拿大、美国以及澳大利亚也都在中小学甚至大学开设了媒介素养的课程。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都已经进入到对教材进行研发、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及开始出台政策进行相应的保障阶段。而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媒介的素养教育也都被纳入了优质公民的教育范畴。在这些国家开设的课程里,主要讲授的是传媒的特性、特性以及受众对自己所接触的媒介的一种管理和分析等内容。这些课程主要是希望受众能够对接收到的传媒信息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鼓励他们做一个“主动的受众”,从而能独立地评判、接收、分析和使用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

从目前来看,我国还相当缺乏这种教育方式。笔者认为在课程的设计上,除了让学生有辨别媒介真假的能力外,还应有一些法律法规教育,来告诉学生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能做,说到底就是让无论媒体时代的创造者还是受众者都应提升素养、提升能力,从而净化媒体环境。课程设计上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将课程分类地设计成中小学版、大学版等不同版本的课程。课程设计中尽量多地穿插实例,不断更新教材,从而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

除了借鉴国外经验教育加大教育力度,还应加大资金投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写具有指导性、教育性的书籍及教育材料。同时,国家相关机构也应定期组织召开全民传媒素养的教育学术研讨会,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走到一起,共同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全民传媒素养的教育体系。通过研讨会,来共享媒介资源,将媒介素养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不断推广运用到实处,从而提升全民的传媒素养水平。

2 社会监督体系的构建

法国当代学者米歇尔·福柯曾提出“超级全景监狱”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将监狱建成环形,中间为瞭望塔,监视者只要在瞭望塔上,就能观察到整个环形的所有房间里的所有动静,而这时的被监视者却没有办法知道瞭望塔里的具体状况。这样就可以用非常少的人手来控制大量的囚犯。甚至还可以起到心理震慑的作用。如同每个人都在监控下一样,不自觉就会规范自身的行为。时间长了,囚犯也就学会了自我监督。因此,米歇尔·福柯的想法就是去“监督”。他认为: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监督的社会。

因此,在如今新兴传媒与传统媒体相互交织的情况下,我们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会处于相互监督的状态下。只有当监督和被监督就像我们日常的呼吸一样,成为我们正常的需求和日常的习惯,全民的传媒素养才能够不断得到提升。而这种监督体系的构建,既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受众者的监督,更需要运营单位自身的监督,例如目前快手是从2000审核员“扩军”到5000规模,目的就是加强自身监督。而目前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更大力量地去发动受众的监督,将群众监督、自身监督、国家监督充分相结合,从而实现更快更有效的监督。这种监督体系的构建,主要的目的就是倒逼每个人不断提升自身的传媒素养,从而做到自己不违反媒体规则,还能监督其他人员共同遵守,达到互相消解的作用。为更好地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我们可以建立一套完整详细的奖励机制,对媒体的不合规问题进行及时举报。对有效举报的市民给予一定的奖励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民众的监督热情,让不合规的媒体信息尽快得到处置。

3 新闻传媒的引领性作用

提升全民传媒素养,首先应提升新闻传媒者的传媒素养。在现实当中,新闻媒体经常出现虚假、炒作的新闻报道,这种报道严重腐蚀了媒体的公信力,致使媒体的权威性、影响力急剧下降。例如,《我的右肾去哪儿了》称一男子在做完胸腔手术,出院后第二天竟发现右肾“失踪”。经查,这个报道的表述存在一定问题,它将医学术语的“右肾缺如”解释为右肾“失踪”,从而引发社会误以为是医院“切肾”“盗肾”,在当时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就是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全媒体时代,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记者队伍的结构与心态由此产生变化,在报道新闻时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缺乏一种“质疑”精神,从而远离了事实真相,造成了公众对一些媒体的不信任。因此,作为社会的监督责任,我们的新闻媒体必须要有自己的素养,更真实客观地反映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而要做到提升新闻传媒的这种引领作用,必须建立一种自上问下的制度,由当地宣传部牵头,由媒体各单位每月进行至少一次的培训学习活动,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督审核机制,将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新闻扼杀在源头。而对社会上的自媒体,则更应该由其发布的平台进行严格监管,让不健康、不真实的内容尽快下架,以免误导观众,引起不必要的“舆情”。

因此,全民的传媒素养教育,它更应当是一项人人参与的教育。它能帮助人们在媒介繁杂的环境下,正确地认识个体、社会以及媒介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不仅需要政府构建完善的媒介教育体系,还需要社会构建监督体系以及新闻传媒的引领作用。所参与的人不仅是从事媒体传播的媒体人,还包括每一个媒体受众者。只有这样才能在铺天盖地的媒介信息中,分辨真伪,客观地对待自己身边的信息,从而不被误导宣传及对媒介的错误认识。

4 结语

提高全民传媒素养不是一个散乱的体系,更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我们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从而引起全社会每个人的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我们国家的力量去整合社会资源,同时借鉴国外的一些媒介素养的经验,来加强我们全民传媒素养的一种教育,让我们每个人对自身接受的媒体以及自己传播出去的内容有更清醒的认识,这样就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自己和监督别人的作用。同时,强化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让每个媒体人在工作中都能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以及媒体宣传的规则,从而提高全民传媒素养,给大家营造一个干净、清爽的传媒环境。

猜你喜欢

全民媒介受众
全民·爱·阅读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可持续全民医保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