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移动出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8-02-21巩倩,李锋,接潇,张弘
巩 倩,李 锋,接 潇,张 弘
科技期刊移动出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巩 倩1,李 锋1,接 潇1,张 弘2
(1.《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上海 200092;2.《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版)》编辑部,上海 200092)
分析了科技期刊移动出版的机遇与挑战,认为科技期刊移动出版应采用合适的形式,优化内容,提高阅读体验,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科技期刊;移动阅读;移动出版
移动出版是将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以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终端等移动设备为媒介,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的出版行为。在国家战略上,《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新广发[2014]52号)与《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广发[2015]32号)等重要文件先后出台,为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和科技期刊移动出版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期刊编辑部和数字出版商纷纷投到移动出版业务,推出微信公众号、APP及自适应移动端官网等移动出版方式。但科技期刊图表较多、内容较长,不适合浅阅读,且受众群体较小,其移动出版较大众科普期刊逊色很多。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及移动设备的普及,读者也逐渐习惯移动阅读,科技期刊也应该改善移动阅读能力。为此,本文详细分析了科技期刊移动出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移动出版提供借鉴。
1 科技期刊移动出版的机遇
1.1 移动互联网覆盖面广,移动设备非常普及
随着4G移动网络的飞速发展和WiFi的普及,移动互联覆盖面越来越广,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从移动端来获取信息。2018年,中国仅仅智能手机的拥有量就达到3.54亿,还不包括平板电脑和电子书等,已经成为世界上智能手机用户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ere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底,手机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移动上网设备,上网人群占比由2016年的96.1%提升至97.5%。这些都为移动阅读创造了积极有利的基础。
1.2 移动阅读已成为大众习惯
因为设备携带方便,查询信息便捷,阅读省时、省力,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手机、平板电脑上进行浅阅读[1]。早在2011年,就已有接近一半(49.7%)研究人员对移动阅读非常依赖[2]。张维等[3]研究显示:约有92.31%的读者愿意使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阅读科技期刊,只有7.69%不愿意。
1.3 移动出版内容表现丰富,无版面限制
传统的纸质出版形态通常是平面、静态的,而且论文的长短常常受到版面的制约,刊载的内容有限。数字网络环境下,论文可以添加音频、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文件,使文章内容更完整,呈现形式更丰富,且不受版面限制。静态阅读变成了动态阅读。SpringerLink拥有超过2 000本线上期刊,支持流媒体技术,可以添加具有缩放功能的高清晰照片,作者可上传文章相关的图表、数据及视频。
1.4 移动出版可以实现互动
传统期刊从作者投稿至文章发表,整个过程都需要编辑参与完成,并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移动互联时代,读者与作者的沟通可以不受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可以通过留言、邮件等形式随时进行。《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2018》显示,移动社交工具已成为中国智能手机中的必备应用,约50%的用户每日使用移动社交应用超过3次。截至2017年底,排名第一的典型社交应用为微信朋友圈,使用率为87.3%,成为中国当前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网络平台。微信平台上越来越多的优秀内容源自传统出版权方。许多出版社和杂志社利用微信建立订阅号、服务号作为推广的工具。
2 科技期刊移动出版的挑战
2.1 出版内容单一
目前,很多科技期刊的移动出版仅仅是将纸质版论文简单复制发布,与各种数字出版平台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并没有对内容进行任何加工。甚至部分期刊移动端无法下载全文,更新也不及时。
2.2 科技论文不适合浅阅读
科技论文一般单篇篇幅较长,一个页面无法展示,阅读时需要翻页和移动,阅读体验非常一般。同时,科技期刊论文内容均专业,一般均有较多的图表,阅读时候既需要较好的专业基础,还需要连贯性。科技期刊的读者需要的是深阅读和整体阅读,这与移动终端浅阅读的特点契合度不高[4]。
2.3 运营能力较弱
目前,国内外著名科技期刊均在移动出版领域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借此实现期刊的移动出版,增强传播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国外的期刊中,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著名期刊,如、、、、、等均都已开发APP。国内仅少量的科技期刊开发了APP,影响力较大的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发布的APP。中华医学会主管期刊数量较大,且中华医学会的期刊基本都在本行业中文期刊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具备开发APP的实力;国内多数科技期刊编辑部规模有限,缺少技术支持且APP客户端开发工作量大,科技期刊缺乏专业人员,因此较少的科技期刊已开发APP。目前多数科技期刊以单刊出版的小规模方式运作,大部分都是学术编辑在兼职做移动出版,科技期刊编辑本身工作繁忙,且缺少专业背景,多数科技期刊的移动出版能力都非常弱。
3 科技期刊移动出版的策略
3.1 选择合适的出版模式
目前,科技期刊常用的移动模式有APP、微信公众号、自适应移动端的官方网站。APP更正式,但不太适合刊物较少的编辑部。微信公众号方便快捷,但是对人员也有要求,且读者只能阅读一本杂志。对于只有较少刊物的编辑部,与移动出版平台(如超星、知网)合作是一个有效的模式[5]。
通过收集读者的阅读时间和阅读习惯资料,移动出版平台可以分析得知读者关注的焦点,从而将期刊内容精确地推广到读者移动终端。移动出版平台可以同时阅读多刊,既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又能避免科技期刊自己做移动推广出现的资源浪费且效果不佳的局面。科技期刊可以充分借助超星、知网等移动出版平台将期刊内容精确推广到读者移动终端,有效提高科技期刊的移动出版。在这个过程中,科技期刊并不需要投入过多资源,只需要将期刊需要移动出版的内容提供给移动出版平台,由他们进行移动出版专业化制作和整合,这对目前中国散而小的科技期刊的移动出版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3.2 优化出版内容
目前,数据库开展的数字出版依然处于主流地位。因此,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必须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提供更快、更全的内容。
(1) 更新要快。科技期刊将数据交给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等大型数字出版公司后,除了独家代理外,一般均在论文发表几个月后才能在网站上全文下载,这种时间滞后性肯定会影响科技期刊的传播效果;而学术期刊可将纸质内容在移动终端与同步发布,甚至提前发布,从而有效缩短出版周期。
(2) 文章内容全。建议提供PDF和HTML格式两种格式的内容下载;除了有当期的全文下载外,还应该有过刊浏览和下载。
(3) 纸质版以外的内容。纸质版因为版面有限和传播技术的限制,很多科研内容不能完全展示。如医学期刊的手术及治疗方案动态演示、其他一些学科的原始数据都可以通过移动出版展示[6]。
(4) 增加文章点评。编辑可以对当期文章做导读。邀请由作者本人撰写文章的创新点和亮点,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也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5 )期刊本身的介绍。如稿约、编委会以及本刊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相关统计结果的报道,还可以放一些期刊取得的重要成绩。
3.3 提高阅读体验
(1) 界面优化。科技期刊移动阅读时候要尽量避免翻页和放大、缩小,努力实现移动出版流媒体格式全文自适应阅读。
(2) 功能优化。应满足读者进行字体大小调整、图片点击缩放、背景选择、添加书签、图片点击缩放、提供每篇文献的引用格式、阅读笔记、PDF下载、检索等需求,适应不同场景的阅读需要,提供最佳阅读体验。
(3) 支持社交空间的传播分享,从而促进传播效果。应支持评论、转发、点赞,促进不同用户间的互动。
3.4 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科技期刊无论采用纸质载体还是电子媒介,有创建性、知识性、权威性的学术内容始终是读者的终极需要。大数据时代的读者变得越来越缺乏耐心,在信息过载的背景下,如何快速而精准地抓住读者的眼球、如何能帮助读者迅速地找到优质的内容,并将其广泛传播出去,变得十分重要[7]。科技期刊的读者和作者都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学历较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知识更新的要求远高于一般人群。但在快节奏的工作和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渴望用最少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来获取最需要的科技信息。所以,能否满足读者的个性需求是科技期刊移动出版的关键之一。
(1) 专题定制。很多期刊同一期的主题不集中,综合性期刊更是如此,而专题定制可以帮助读者把一段时间内本刊出版的同类文章集中起来,满足作者的阅读需求。
(2) 帮助作者和审稿人进行交流。同行评审是我国科技期刊主要审稿手段。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审稿人,尤其是大同行审稿人,对很多稿件也不是十分了解,有的时候作者不能完全理解审稿人提的评审意见。如果有一个合适的平台能让作者和审稿人进行交流,既能提高稿件学术水平,又能增加审稿人和作者对期刊的认同感。
科技期刊应避免信息的过度“碎片化”,注重浅阅读与深度阅读的有机结合[8]。因为学术研究首先讲究的是真实性,不注重整体的碎片化阅读有时很容易断章取义,导致看到的往往就是片面的幻象。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期刊的重视,科技期刊的移动出版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光明。
[1] 尹文卉.碎片化阅读状态下的读者培育研究[J].图书情报导刊,2016,1(6):75-77.
[2] 谢蓉.高校图书馆如何推广手机阅读[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4):20-23.
[3] 张维,吴培红,栾嘉,等.医学期刊移动终端阅读服务问卷调查与实践探索——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6):598-604.
[4] 谢文亮,杨小川.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浅阅读与深阅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52-154.
[5] 占莉娟,方卿.学术论文移动出版服务科研用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8(6):30-33.
[6] 占莉娟,陈晓峰.学术文章附作者讲解视频二维码的推广价值及注意策略[J].科技与出版,2017(11):97-103.
[7] 巢乃鹏,王成.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出版物评价体系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2(8):80-83 .
[8] 陈鹏,叶宏玉,梁凯,等.移动阅读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发展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300-304.
上海市高校科技期刊研究基金项目(SHGX2016C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