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编校质量提升的思考
2018-02-21扶文静
扶文静,龙 威
高校学报编校质量提升的思考
扶文静,龙 威
(南华大学期刊社,湖南 衡阳 421001)
分析和讨论了高校学报编校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筑编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编校业务学习、版前横向编校和印前交叉审读、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增强编辑的外交和创新能力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编校质量;高校学报;编辑素养;质量控制体系
高校学报是期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报受高校综合性学科专业的限制,发展缓慢,稿源质量较差且涉及专业较多,编校难度很大,差错率通常很高,可读性较差。为此,本文总结了多年的编校经验,期望能对改善高校学报的编校质量有所借鉴。
1 构筑编校质量控制体系
很多高校学报稿件的编校程序并不明确和完整,稿件的大部分加工和校正程序都落到责任编辑头上,责任编辑和责校的工作目标和职责不清晰,工作互补性差,使得编校的质量无法得到充分保证。这就需要期刊社或出版社建立起完善的编校质量控制体系,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将员工分岗位管理、责任明确到位,加强分级人员管理和思想交流沟通,促进整体出版团队融合与团结协作力的提升,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个个人的工作优势,激发其工作潜力。
编校质量控制体系[1]主要包括策划中心、编校中心和质检中心,每个中心拥有不同的控制主体。编校质量控制体系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责任目标都不同,在制定这些责任目标时,须将实施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应加强各个部门的联系,定期举办交流会,集中讨论高校学报所遇到的编校问题,明确事故责任出处,制定整改措施。高校期刊社或出版社可以把期刊的编校质量与员工的年终福利或津贴直接挂钩,增强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强化管理的执行力度,确保编校环节能够高效运行。
编校质量控制体系还需要建立编校质量控制职能部门,即质检中心,大部分高校学报归属的出版社或期刊社没有设立质检中心,稿件编校过程往往由责任编辑审查完成,缺乏监督,也没有将差错率降低到最低点。设立的质检中心应对刊物的所有内容进行认真核检和仔细堪对,大到版面设计,小到标点符号,均应仔细检查,以进一步增强出版论文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准确性为主要目的。
2 加强编校业务学习,提升编辑的个人素养
编校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与编校制度的学习和应用有关,编辑校对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业务培训[2],掌握最新的编校法规,不仅需要参与新闻出版署举办的业务培训集训,还应经常参加有关编校规章制度的学习研讨会。《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更新一次,这就意味着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时刻都可能发生变化。编校从业人员在具体操作时,需要及时学习和领悟这些变化,尽快将最新的编校规范落到实处。
编校工作者的编辑素养是保证编校质量不可缺少的因素[3-5],内容主要包含责任感、危机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意识等。高校学报编校人员大多持有研究生学历,但并不能保证高素养能持续性保持。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编校人员无可避免地会对编校工作产生厌倦情绪,且越来越有社会地位缺乏和失落的感觉,无法保持其刚工作时的那份工作激情,工作积极性逐渐降低。为增强编校人员的编辑素养,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策略增强其工作动力,并定期开展团队活动,组织其参加期刊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提升其编校素养。
3 版前横向编校和印前交叉审读制度
版前横向编校[6]是指将出版前已加工的稿件分割成几个部分,与现行其他优质刊物上类似的论文相比较,找出两者的差距,并寻求可改进之处,以最大限度提升论文的编校质量。比如:将自然科学研究的论文分割为摘要及关键词、序言、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等若干个部分,并将其分别与中国知网中引用率高的近期其他刊物上相关主题的优质论文相对比,找出问题和差距的所在,进而再次联系作者进行编校问题上的共同修正。这种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升华文稿的质量、增加文稿的引用率,进而增强期刊的影响力,但需要编校人员投入更多的工作量。
印前交叉审读制度[7]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为了进一步提高编审质量,出版社A与出版社B合作进行交叉审读,即将已排版的复印样交给对方审读,发现编校问题及时标记,返回后再次加工和校正。交叉审读可以充分利用交叉双方的审读优势,进一步发现文稿中存在的编校错误,提升文稿的编校质量,也有利于加强不同审读部门之间的友好互助关系。虽然这种做法对降低文稿的编校差错率很有益处,但交叉审读劳动会产生一定的劳务费,增加期刊运行的成本,所以期刊在推行交叉审读制度时,应该适当考虑自身现状,量力而行。
4 巧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增加编校质量
电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编校带来了便利。第一层次是Microsoft Office软件自带的“拼写和检查”功能,可以用于对期刊的文字和语法应用进行粗略检查,这对英文的语法和拼写检查特别有效;第二层次是使用专业的编辑校对软件检查文稿,如国内新款的“善锋”软件,具有校正后文字的自动排版功能,能有效区分同音字和异形字,但无法对图片及位置进行处理;第三层次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即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的大脑,甚至模拟人类的思考方式,设计制造出一种新的具有人类智能相似功能的智能系统,包括智能设备和智能软件,如微软公司在Windows 10操作系统中加入了Cortana智能语音助手,苹果公司也开发了Siri智能语音助手,把原有复杂的问题,非常容易地分割成若干个小块,利用人工智能设备,实现对问题的编排、校对和审读。
但是,计算机具有易受到病毒侵害和编码乱码等缺陷,相关的编校技术还未成熟,还不能投入到实际应用中。现代出版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仍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编校人员和相关软件工作者不断努力。
5 提高编校人员的外交能力
编校人员不应该只埋头于文稿的书案加工工作,还须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作者、读者、外审专家均能给文稿编校工作带来较大的帮助,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做好与作者的交流工作,有利于组约到优质稿源。优质稿的差错率比劣质稿件低很多,能在一定程度降低编校的实际工作量。
第二,做好与读者的沟通工作,能扩大期刊在读者中的影响力。对学术性论文而言,作者就包含在读者中,满足读者的需求是期刊办刊的主要目标。了解读者对作品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扩大期刊在读者中的影响力,进而提升期刊的质量,吸收到更多的优质稿源。
第三,做好与外审专家的沟通工作,能尽快地帮助编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术论文的专业知识通常比较强,外审专家能从学术的角度对文稿中图表的意义、专业术语的表达等提出建议,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常识性的知识性编校错误。
第四,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壮大团队力量和营造和谐的办公氛围,进而为刊物出版的正常运转和发展提供保障。
第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方便地从他人身上学习到优秀的经验,纠正或弥补自身不足,最大限度提升自身素养。
6 锻炼编校人员的创新精神
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创新精神。这里的“创新”不是更改期刊的出版内容,而是调整期刊的特色栏目和版面设计。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期刊必须具有独特的办刊特色方能长远发展,这需高校学报创办并发展自己的特色栏目。这些创办的特色栏目是期刊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力量,其编校质量尤为重要。中国知网每年会对刊物的栏目和学科进行全国性评比,优质的栏目对扩大期刊影响力十分有利。因此,高校学报可以先着重从特色栏目文稿的编校质量抓起,先提升特色栏目的文稿编校质量,进而提升其他稿件的编校质量。
创新还体现在突破传统的编校模式,在编校过程中引入作者、采用多次编校结合和并列校对等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差错率。只有不断地创新工作方式,才可能探索到有效的提升编校质量的举措。此外,创新还能给期刊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编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意,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保持强大的活力,让高校学报精彩生动、蓬勃发展。
总而言之,高校学报由于种类、版本繁多,编校质量的提升无法短时间统一实现,需要各个高校部门引起高度重视,并需积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得到较快的改善和提升。
[1] 刘苏华.出版社编校质量控制模式构建[J].现代出版,2013(2):57-60.
[2] 王建成,董媛媛.科技期刊质量保证体系的指标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8):64.
[3] 董浩,陆静高.做大做强:从编校质量看期刊编辑的素养[J].编辑学刊,2017(4):21-26.
[4] 庄艺真,陈炎铭.出版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0(1):58-60.
[5] 王健东.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开发模式[J].出版发行研究,2012(12):73-76.
[6] 缪宏建,王晓蕴.版前横行编校对期刊编校质量的控制[J].丽水学院学报,2014,36(5):69-71.
[7] 张文光.实行印前内部交叉审读是提高科技期刊编校质量的有效办法[J].编辑学报,2003,15(5): 37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