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期刊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2018-02-21张洁怡
张洁怡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期刊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张洁怡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临证杂志》编辑部,上海 200003)
在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期刊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医药期刊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医药期刊总体实力不强、期刊定位不明、复合型人才缺乏是其所面临的极大挑战,应对策略包括明确期刊定位,了解读者需求,依托现有平台逐步实现国际化办刊,注重人才(尤其是翻译人才)培养,提升编辑素质(尤其是外向型办刊素质)等。
“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期刊;国际化办刊
1 “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医药期刊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伟大构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全球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1]。中医药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提供了特色鲜明的中国文化传播新途径,同时也再造了中医药海外发展的丰厚土壤。虽然“一带一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沿线各个国家文化存在差异性,但各国人民对于健康的追求是共存的。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结晶,当前正处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机遇,理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积极作用。据2016年第4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中医药已经一跃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选择比例达到50%,而在2012年第一次调查中,中医药还没有进入前十名[2]。
中医药期刊作为中医药经典医学理论和有效临床经验总结的重要载体,必将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医药期刊编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关注,摆在业者面前首要任务是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如何运用好这个机遇,将期刊做好做强,如何帮助中医中药走上国际舞台,是每一个中医药期刊编辑必须思考的问题和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
2 中医药期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域广、人口多、文化多样,它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沿线的各个国家之间在种族、宗教、语言、教育、科技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其政治立场、利益诉求、行为模式也不尽相同。虽然文化的差异性会造成交流的困难和障碍,但是这种差异性不仅是对话交流的基础,更是各个国家之间寻求广泛共识的动力所在。
2.1 中医药期刊总体实力不强
与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当前我国中医药期刊的总体发展规模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期刊在“走出去”方面的实力还不够强。要实现中医药期刊的国际化,需要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不局限于本土,而要参与到全球科技信息交流中,在国际交流中不断提高办刊质量与服务读者的水平。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工程的开展,科研投入逐步加大。这些年,我国科研水平和产出有了较大进步,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我国科研国际论文产出状况报告,2013年SCI数据库收录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70.97万篇,其中中国科技论文为23.14万篇,仅次于美国,连续5年位列世界第二位。然而,在我国5 000多种科技期刊中,被SCI收录的期刊仅有190多种[3]。由此可见我国期刊的国际认可度及国际影响力还不是很高[4-5]。我国的科技出版目前的现状可以用“论文产出量大,科技期刊不强”来形容。中医药期刊作为科技期刊中的重要一部分,其总体状况也是如此,笔者将其概括为“数量不少,质量不高”。以上海的中医药期刊为例,目前全市有《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药文化》《中医文献杂志》《上海针灸杂志》《中成药》等多种中文期刊,刊名虽不同,但内容往往相似,容易形成无序竞争,不利于期刊长远发展。
2.2 中医药期刊自身定位不明
有学者指出[6],追求学术期刊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唯一的途径应从追求学术上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开始,否则只能舍本求末。中国的科技期刊如果一味地追求世界领先,没有把真正能体现学术特点的知识推广普及应用到广大医疗工作者中去,无疑是对自身定位出现了偏差,失去了办刊的意义。中医药的生命力根植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历代医家的提炼传承和确切的临床疗效。中医药期刊应紧紧围绕这几个中心办刊,切忌完全按照西医的模式肢解中医,要保留中医最为精华的本质内容,对海外读者讲好中医故事。更不能一味盲目地追求现代化热点抓人眼球,却忽略了中医药传播最根本的精华所在,反而不利于刊物的发展。借鉴国际、立足本土,才是中医药期刊在“一带一路”视野下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杂志更好的发展策略[7]。
2.3 中医药期刊缺少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事业走向成功的关键,中医药期刊也是如此。由于中医药知识体系博大精深,语言高度凝练又多含古文,对于非中医专业的国内读者已稍显困难,对于国外读者来说更显晦涩难懂,翻译过程中稍有偏差就容易造成“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尴尬情况。如三盘落地势是《健身气功·易筋经》中的一节功法名称。出自《易筋经》,原文为:“目注牙龇,舌抵上腭,睛瞪口裂,两腿分跪,两手用力抓地,反掌托起,如托千斤,两腿收直。”但在英语版的《健身气功·易筋经》书籍中出现了将“三盘落地”译为“three plates falling on the floor”(三个盘子掉在地上),这种译法显然是缺乏健身气功专业知识的一种“硬译”[8]。又如, 中医学病证名“五心烦热”常被望文生义地直译为“five hearts”,这在现代解剖学中显然是无法理解的。“五心”中的“心”原意并非“心脏(heart)”,,也非“中心(center)”,却为心胸和两手足心。故而该病证翻译为“vexing heat in the chest, palms and soles”才较为妥当[9]。这就对中医类科技期刊的编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医类科技期刊要成功走向国际化,得到国际认可,让国外读者能读懂、读通,进而能了解学习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是每个编辑必须达到的标准。这就需要编辑通晓中医的理法方药和中医文化的精髓,并能很好地将两者有机结合,此外,还要精通外语,对语言环境能熟练操作,才能对译稿做出正确判断,运用技巧,在尊重原稿的前提下将文字改通顺、改地道。目前,整个期刊行业中的中医英语编辑多为英语教育背景或中医专业出身,能达到通晓中医、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很多本应潜力巨大的中医类期刊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得不到认可。因此,中医药期刊要被国外读者认可,从业人员必须符合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即既懂得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又有扎实的外语(特别是)英语功底和翻译技巧;如果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行的话,对其风土人情、语言特点等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3 中医药期刊走向国际化的对策
3.1 明确期刊定位,了解读者需求
在“一带一路”推动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的有利格局下,中医药期刊应牢牢把握住机遇,重新审视期刊的学术定位和读者定位。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多借鉴与国际医学领域高度接轨的西医类期刊的有效办刊经验,分析自身弊端,从而取长补短。如已被SCI收录的《肿瘤》杂志主办和协办了多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并成功实现国外作者约稿;引入国际化审稿系统ScholarOne,更好地融入国际化办刊环境;并对原来的编委会进行了调整,编委会国际化程度得到提高,保障了审稿的国际化;开通全英文版杂志网站,让国外读者更高效地搜索到学术前沿文章[10]。以曙光医院的中-捷中医中心为例,中心建成以来发展趋于稳定,捷克当地对该中心的中医医疗需求强烈,除了门诊量爆满外,医院派出常驻中捷中心医生开设的养生课程也受到热捧。表明当地不但对中医药医疗需求度高,对中医药文化理论知识的探求也热度不减。曙光医院的《中医临证杂志》应及时定位,可针对在当地中医诊疗中的有效案例和经验总结进行组稿约稿,同时也可通过两地互通的学术交流活动尝试向当地中医药医疗工作者约稿,了解沿线民众需求,组建专栏。另外,可以依托曙光医院官网的《中医临证杂志》专栏,及时更新期刊动态,使期刊的电子版对外推广更具时效性、可读性。
3.2 依托现有平台,实现国际化办刊
《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版)是中国第一种被SCI和SSCI数据库同时收录对体育类学术期刊。该刊自2012年创刊即采取了全放国际化发展战略,编委会成员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编委占75%以上。“运动” “健康”也是中医药期刊的重点之一,因此,该刊的成功经验为中医药期刊破解困境提供了极好的样板。再如:《肿瘤》杂志引进了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瑞士、瑞典、新加坡、芬兰、加拿大、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家组成的国际性编委会。外聘了两位母语为英语的美国肿瘤学博士作为编辑,与编辑部一起处理稿件,使稿件的科学性和语言表达都得到较大的提高[10]。江苏科技出版社在2009年邀请美国中医师麦孟竹到出版社里工作一个月,期间对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十大类方》一书进行翻译。该书的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后受到了广泛关注。他们的经验都可以被中医药期刊借鉴。同时,对于中医药期刊而言,还有许多已有平台可以利用。如“十二五”期间,中医药已在183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签订的中医药合作协议达86项。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建立了9个中医中心、7所中医孔子学院[11]。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的纽带越来越多,平台越来越宽广。中医药科技期刊在向外推广的同时,也要借助这些平台,发掘海外中医中药专家,建立更多的交流,有机会将他们请进来。依靠平台与外方专家交流,不但能及时了解国外读者群阅读需求,也能依靠专家的实践经验规范中医药翻译。
3.3 注重人才培养,提升编辑素质
在中医类科技期刊越来越趋于国际化的形势下,英文编辑作为期刊编辑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接受更专业的继续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随着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英文编辑已经意识到“只有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出版行业国际化的发展需求”。
3.3.1 编辑要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应变能力
“一带一路”倡议把中医药引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这是展示中医药文化的良好契机。以往海外对中医药的理解相对比较片面。由于中医药理论系统博大精深,有时反而限制了海外中医爱好者对中医药文化精髓的探索,仅仅停留在针灸、推拿和草药等比较浅层次的理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带动了沿线国家中医药立法,为中医药的准入打开了大门。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与捷克赫拉德茨·克拉洛韦大学医院合作共建的中国-捷克“中医中心”为例,中国-捷克“中医中心”门诊部自2015年开张以来运行良好,病人络绎不绝。日均门诊量达50~60人次,预约的患者排队至次年。病人大多来自捷克当地,多见顽固性颈肩腰腿痛和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神经炎、中风等,此外还有消化科、妇科、皮肤科疾病[12]。曙光医院的《中医临证杂志》可以借此契机,抓住这几个关键点,组稿选题时着重于这些热点,或适时策划中捷中心中医药文化交流专刊。一方面将曙光医院优势病种的诊疗经验总结后推广到捷克当地,另一方面读者反馈后凝练选稿范围,助推中捷双方更深层的中医药文化交流。
3.3.2 翻译要一专多能、相互学习
中医药期刊要面向国外读者,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的专家和民众,英文翻译是不可或缺的。英文编辑作为中医药科技期刊队伍中的一支特殊群体,教育背景可能与其他期刊编辑的对口专业不尽相同。有些以外语为教育背景的编辑缺乏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有些专业知识对口的期刊编辑在英文编辑岗位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外语文字水平。不同专业背景的英文期刊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和需求也应各不相同。不少有外语高等教育背景的期刊编辑都有一定的英文水平,但编校工作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往往让英文编辑感觉到不小的难度。以中医类期刊为例,中医药知识经过数千年的凝练,往往言简意赅,以文言文为其特点。中医类期刊的英文编辑在继续教育中需特别注重古汉语英译技巧的学习和培养。平时需多注意用心积累科技期刊里常用的一些生僻的专业性英文词汇。另外,可以通过多参加专业领域的沙龙讨论、会议交流、参观考察的方式学习领域内的编校知识,或者在工作中创造条件与“一带一路”沿线的期刊同行进行交流学习提升业务水平。近年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上海市期刊协会举办了不少涉外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其中一些培训班邀请了海外资深出版领域专家讲课,期刊英文编辑应主动抓住机遇,多参与到培训中,除了学习最新编校知识,也能在培训交流中增进自身专业水平。
4 结束语
“一带一路”的倡议不但为中国进一步敞开了面向全世界的大门,也为介绍中医中药这块中华文明的瑰宝铺就了历史舞台。中医药期刊在这样有利的新形势下,需及时调整定位,优化人才梯队建设;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弊端,多借鉴同行的宝贵经验;在“一带一路”的平台依托下,开阔视野加快国际化进程。才能在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道路上谋求新的发展。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2015-04-01].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resume/n/201504/20150400929655.shtml.
[2] 胡以仁,朱民,严暄暄,等.“一带一路”战略下基于海外中医药中心的中医传播与发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6):1012-1015.
[3]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
[4] 游苏宁.中国科技期刊的追求与出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390-391.
[5] 刘筱敏,马娜.中、日、法、德四国科技期刊论文及影响力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 1499-1503.
[6] 于媛.期刊国际化与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4.
[7] 向晓莉.论医学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及社会责任——结合《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杂志的办刊体验[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6):149-151.
[8] 张磊,姚剑文.“一带一路”战略下健身气功文化传播对策研究[J].武术研究,2017,2(12):116-119.
[9] 张洁怡.试论中医术语翻译之“信、达、雅”[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6):13-15.
[10] 阮继,刘谦,王卓青,等.中国医学期刊的国际化之路——《癌症》杂志的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 (3):234-238.
[11] 吴镇聪.“一带一路”建设视域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78-82.
[12] 姚嘉文,胡峻,王见义,等.“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海外中医中心运营现状初探——以中国-捷克“中医中心”为例[J].中医药文化,2017(4):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