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基层”的使命和态度及方法

2018-02-21张收鹏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5期
关键词:群众基层生活

张收鹏

(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台)

1 “走基层”引发新思考

1.1 对“新闻”的重新理解

国内新闻教科书上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这样的界定符合信息的传播规律。基层群众不仅是新闻信息接收的主体,而且是新闻信息生产的主体。但在现实环境中,新闻价值要素中强调的时新性、显著性和重要性等要素,在新闻信息生产主体地位的基层群众身上体现得并不明显。如何挖掘基层群众身上时效性不强的非事件性的新闻价值,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基层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民生状态和民生个体问题。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一个个基层群众生存状态和生活状态的总和构成了真实的“国民之生计”。“国民之生计”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围绕这个命题去做基层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从中发现时代特点、百姓呼声、群体心理并予以关注,理应是新闻报道的重要议题。

把新近发生的事实作为新闻资源进行报道,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把日常的民生状态作为新闻资源进行报道,要知道发现了什么。“走基层”报道中很多题材都不是“重要事实”,而是时效性不强的非事件性题材,是琐碎的生活侧面或个体的心理诉求。但是当这种琐碎的生活侧面和个体心理代表着一个个群体的共有特征时,新闻媒体就应该去关注、去报道。“走基层”报道聚焦的都是基层群众普通平凡的人物故事,不惊天动地,却感人至深,跳动着时代脉搏,反映着时代精神,闪烁着人性光辉,就是因为报道的是身边人和身边事,所以更容易引起社会广泛共鸣,甚至可以成为凝聚国人心灵、升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火种。

1.2 对“基层”的准确把握

基层是什么?基层在哪里?这是落实“走转改”活动的前提。在“走转改”活动中,一些媒体对“基层”的内涵把握的还不够准确。基层是各级组织中最低的一层,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很多新闻也是在报道“基层”。但基层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那就是基层表面层下的基础层,就像壁纸表层下的那一层。显然,现在很多“走基层”新闻报道得还不够深入。还没有深入到基层群众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真实心理状态中去。

下一步,“走基层”报道不仅要“向下”深入,更要“向内”深入,透过基层的“表”,深入基层的“核”,这样才能对基层有更全面、透彻的认识。

乡村是我国行政级别中的基层,是当前“走基层”报道重点聚焦的地域。但基层是个相对概念,从另外的角度看,大城市也有大量的基层单位,也有不计其数的基层群众。其中蕴含的新闻资源也是密集的“富矿”。比如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系列报道《北京儿童医院蹲点日记》虽然镜头聚焦的是大城市,但题材的内涵却是基层,聚焦的是基层的群众和医生。因此,新闻媒体在“走基层”报道中,对“基层”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解决了这个问题,报道的范围不仅扩大了,也不会陷入“走基层”报道就是进乡“访贫问苦”的误区。

2 “走基层”的使命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使命是反映真实的民情、认知复杂的国情,进而启迪国人,推动社会进步。普通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他们生活和面对生活的态度,他们生活的艰辛和疾苦,其背后的心理和成因,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渴望有什么样的改变等,都需要媒体记者广泛、深入地关注。因为基层群众的内心呼声是社情民意的体现,基层群众的真实生活是真实国情的体现。如果基层群众的疾苦和呼声长期不被充分关注,社会就会出现问题。

媒体要以积极的价值取向,真实地还原基层群众的生活状态,对基层群众有更全面的关注和更深切的体恤,不回避矛盾,同时也要主动触及敏感问题,为敏感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出路,这不仅是“走基层”报道的使命,也体现了媒体人应有的情怀、精神起点和价值归宿。

3 “走基层”的态度

“走基层”报道和平常的基层报道有什么不同?平常的基层报道,记者经常带着明确的主题去采访,较少把基层群众当作报道的主体,往往把基层群众的事迹和话语当作演绎某个主题的论据。有些基层报道,虽然也呈现了鲜活的人物故事,但这个人物故事并不是报道的根,而是为已经确定的报道主题而服务。基层群众不需要,也不喜欢记者只把他们当作报道的论据。

记者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基层群众,决定了“走基层”报道是“走近”基层还是“走进”基层。记者放下身段在基层“扎”下来,用亲和的态度、平视的视角,把基层群众当作亲人和朋友,用心去感受基层群众的冷暖,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用脑去思考、用眼去发现、用耳去倾听、用手去触摸、用脚去丈量并用心去感受,用聊天拉家常的方式聊到基层群众的心坎儿里去,是“走基层”报道的正确方法。如果记者走基层的态度不对,那肯定报道不出群众喜欢的新闻作品。

4 “走基层”的方法

第一,用够功夫,沉下基层。记者与“基层”的距离不是物理空间的距离,而是和基层群众的心理距离及认识距离。不了解基层,不可能报道好基层。记者做好走基层报道,首先要沉下去。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花足了时间,用够了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群众的脉搏、了解群众的心理,才能对复杂的基层有深刻的洞察和认识。第二是“去主观化”“去标签化”。克服“主观化”的倾向,要求记者不能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不能靠“想当然”来看待基层,基层是复杂社会的底层呈现,往往更具复杂性,坚决不能用非黑即白的态度来认识基层。克服“标签化”的倾向,要求记者不能无视新闻的客观、真实、全面性规律,不能为了博得眼球而断章取义地将新闻中最吸引受众的片段进行突出强调,要认识到“标签化”的报道会导致报道对象被“妖魔化”,会误导受众认知,导致地域歧视,甚至导致社会问题扩大化。第三,增强故事性。“走基层”报道,报道题材大多时效性不强。为了凸显报道的可看性和吸引力,“走基层”报道较多采用纪实叙述手法,注重对细节的挖掘和运用,通过悬念与情节的设置、对人物故事的过程追踪,来增强新闻的故事化表达,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呈现基层群众的真情实感,这种报道手法不仅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也更容易对观众的心灵造成冲击。

猜你喜欢

群众基层生活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生活感悟
走基层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