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纪实性与表现性融合的可能性
——以专题片《舞火狗》为例
2018-02-21吕叶
吕 叶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电视专题片是属于电视的特有节目类型,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因为外国一般统称之为纪录片,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在国内来讲概念是不同的。一般认为,纪录片没有很强的目的性,通常以纪实的手法来拍摄一些真实的人或事物﹑事件,在记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意义,排斥虚构,不采用“戏剧式”的变现方式。而电视专题片相较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它的内容通常是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领域﹑事物的某一方面进行纪实拍摄,表现手法相较纪录片而言,允许适当采用艺术表现手法。
不难看出,人们经常会将纪录片与专题片二者混淆的主要原因是建立在它们共性的基础上。比如,题材都来源于真实生活,都追求真实性,排斥虚构性﹑戏剧性,正是因为这样专题片在拍摄制作过程中,表现手法和镜头语言仍然受到这些原则的牵制。但专题片相较纪录片艺术效果更明显一些,而纪录片可能注重的纪录人或事物本身,主题意义上专题片更胜一筹。
随着专题片形式和艺术手段的多样化,一些专题片在传统既定规则上逐渐实现创新,如在表现手法上,既可以采取纪实性方法,应用长镜头和同期录音来向观众呈现真实,又可以采取表现性手法,应用蒙太奇﹑隐喻镜头﹑哲理镜头等达到造型效果,声音上可以是同期录音也可以采取解说词的形式。
2013年9月,广东电视台南方卫视频道推出了一部短片——《舞火狗:老去的瑶寨少女成年礼》(以下简称《舞火狗》),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纪录短片,但其实在表现方式上则更倾向专题短片。片长总共16分钟52秒,在后期制作时,采取了同期录音加解说词的形式,短短的时间里,目的性极强地向观众讲述了“舞火狗”的习俗,以及拍摄者关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1 《舞火狗》的纪实性
“舞火狗”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少数民族舞蹈,龙门蓝田瑶族乡是珠三角唯一的瑶族乡,至今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舞火狗”是这里非常独特的民俗舞蹈,它既是对图腾的崇拜,也是少女的成年礼,是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乡坐落在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东北部寒山(又名瑶山)脚下,是龙门“北大门”,隋唐以后至明代,瑶族的祖先就从粤北迁徙而来,是广东省瑶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乡。
“舞火狗”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同所有古老的祭祀一样,“舞火狗”活动整个过程也是庄重肃穆的,接受成年礼的少女们边跳舞边低唱,没有乐器的伴奏,舞蹈的内容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形式。“舞火狗”的服饰道具主要有线香﹑竹笠﹑黄姜叶﹑山藤。黄姜叶,是一种野生在山溪边的植物,也是这一民俗里的重要道具。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天空中挂着皎洁的满月,未婚的瑶族姑娘晚饭后集中姑娘屋,包黑布头巾﹑戴斗笠,身穿瑶族传统服饰,由两位年长的被称为“有福分”和“好命”的妇女给她们手臂﹑腰部用山藤绑上山上采集来的黄姜叶,叶子上还要插上香火,赤脚扮演“火狗”。她们双手各持三支香,唱着歌一路行到祠堂,然后家族里年长的男性主持祭祀,少女们向祖先供奉狗粮袋,再烧香祭拜堂上历代的峒主。
2 《舞火狗》的表现性
这部记录短片值得引起思考的地方在于通过镜头剪辑,《舞火狗》向观众传达了对这一逐渐走向衰落的习俗的思考,艺术表现手段上较以往的类似题材专题片有所创新。
2.1 配乐的造型性
本片一开始就插入配乐,旋律诡异神秘,体现出了这一民俗舞蹈的古老,给整个村子也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后边人物的讲述采取同期录音,真实具有说服力,且少女们作为“舞火狗”的主角亲自诉述,更加增强了民俗的可靠性,使观众有一种参与感和贴近感。
解说词的应用在本片中也很有特色,每次解说词是以字幕形式出现,没有播读,且每次出现都是关于“舞火狗”习俗的解说,穿插在相应镜头中。拍摄者没有用旁白语言去闯入片子中,而是在自然地同期录音基础上,用有节奏的音乐配着解说词出现,使“舞火狗”被渲染得更加神秘和庄重。解说词的每次出现就如同镜头的段落分割,按照“舞火狗”的准备前期﹑中秋节当日﹑活动结束的顺序,将整个片子贯穿起来。
2.2 隐喻镜头的应用
这部短片里面多次出现了具有隐喻性的镜头,作为主题表达的关键点。在短片中出现了三次满月,第一次是在片子开头,满月在黑色的夜空中充满了古老的神秘感,预示着文明本身的固有存在,瑶族的习俗就如同这如期而至的圆月,一代一代传承,它的出现就是瑶族精神崇拜的显露;第二次出现是在其中一少女与家人坐在院子里吃晚饭时,这天已是农历八月十五,父母外出打工,一家人难得团圆,这天也是古老习俗中的重聚,瑶族人民在团圆中感受着代代传承的习俗带来的精神回归;第三次是在狂欢过程中出现,整族的人都沉浸在节日的欢喜中,满月此时达到极盛,人们祈福祖先的保佑,在自己的文化里展露着对信仰的忠诚。
除满月镜头外,片子中加入了对少女们学校生活的描写,在这里她们接受先进文明的洗礼,获得知识。给少女家中奖状和英语磁带特写镜头
在“舞火狗”时,还特意拍摄到了外来游客的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开始融入商业元素。瑶族在传承自己文化的同时,也逐步开放,接受外来文化,接受社会与市场。
3 结语
事实证明,作为专题片潜在主观意图的表现载体,细节表现的成功运用十分重要。细节表现为作品提供了连接人物事件前后情节﹑关系的逻辑“结点”,引导着受众在观看节目时的思维,形成受众对一部专题片的总体印象。在《舞火狗》的创新中,应反思寻找纪实性与表现性的谋和点,避免片子思想匮乏和内容平淡。《舞火狗》通过对配乐功能的加强,让电视专题片的声音元素不单单只是自然音响和人声,还让音乐参加对叙事空间和非叙事空间的塑造。而对带有蒙太奇色彩的隐喻镜头的拍摄,更是该专题片突破纪实性丰富镜头语言的新尝试,并且,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这种突破也十分有意义。通过专题片《舞火狗》,可以感受到电视专题片在真实“再现”的基础上,也要通过多样的拍摄手法,达到“表现”的意图,而不是一味纪录,应加入作品想要传达的思想,丰富画面语言。
功能性的加强,让电视专题片的声音元素不单单只是包括自然音响和人声,并且还让音乐参加对叙事空间和非叙事空间的塑造;而对带有蒙太奇色彩的隐喻镜头的拍摄,更是该专题片突破纪实性丰富镜头语言的新尝试,并且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这种突破也是有意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