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书写
——以《我不是药神》为例

2018-02-21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4期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药神现实主义

陈 双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1 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陆多部现实主义电影凭借类型化书写或是明星宣传策略获得口碑和票房双赢,如2014年上映的《亲爱的》、2015年上映的《烈日灼心》和《滚蛋吧!肿瘤君》、2018年初上映的《无问西东》和《红海行动》。但其他的现实主义电影内容和票房却不成正比,如著名导演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刘德华主演的《失孤》和《解救吾先生》票房就不是很理想。如今,消费社会逐步蔓延,人们的消费观从被迫消费转变为依赖消费、从追求日常所需转变为追求精神满足,消费目的不是为了产品本身而是为了获得产品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比如,人们观看电影时,目的不是看什么而是怎么看,看电影也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获得认同。在这种消费观的大环境下,“受众即消费者”的理念更加凸显。一些商人为了利益不断追逐受众,因此许多电影主题、演员、题材和宣传等是基于消费而不是电影本身应遵守的原则。从整体大背景来看,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当下,我国现实主义典型的类型书写不仅缺少直接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现实意义表达方面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掣肘。面对如此现状,我国现实主义电影要继续发展必须在观念和理念上有所创新。2018年暑期由文牧野导演,徐峥主演和监制的影片《我不是药神》如同黑马般出现在公众眼前,开启了现实主义电影的新篇章。影片对现实的社会医药问题深度挖掘和充分关注,喜剧模式和现实主义电影艺术的灵活运用,以不同以往的类型书写突破了我国电影制作者对现实主义电影类型书写方法的传统思想和观念。

徐峥作为《我不是药神》的主演和监制曾说过,《我不是药神》的主创团队希望的是制作出一部拥有现实主义质感的、关于“社会英雄”的传纪类电影,这种类型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很少见。这也正是《我不是药神》在题材、体裁和创作手法上的创新与突破。正是这种改变和创新使《我不是药神》向成熟的现实主义电影不断靠近,创造了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新类型。《我不是药神》对国内现实主义电影制作的实践和创新主要从张扬人物感情、黑色幽默和直接鲜明的价值表达、思想深度挖掘和现实意义四方面加以体现。

2 《我不是药神》的类型书写突破

2.1 定型化人物到张扬的情感

一位美学家曾指出,“客观性是现实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大多数现实主义电影在制作时会下意识地控制自我感情的表达,更甚于回避具有浓烈戏剧性的情节书写。

《我不是药神》则与以往的现实主义电影有所不同,影片中最大限度地充实和张扬了所包含的情感力量,通过激起受众共通的意识和情感共鸣,使这部电影笑中带泪、以情动人,创造了这部影片的艺术效果。

首先,《我不是药神》第一步是调动受众情感力量,指引受众构建对电影人物的同理心。影片中五位主要人物的社会背景涵盖现实世界中中下阶层的大部分:主要人物程勇是一位中年离异男人,自己经营着神油店;刘思慧是一位在风尘场所工作的单身妈妈;吕受益是一位饱受疾病缠身的乐观人;“黄毛”是一位因自己的病而不得已远离家乡的“杀马特”青年;“刘牧师”是一位有宗教信仰的既善良又固执的老人。《我不是药神》的故事主要围绕这5个人物展开,同时又通过这5个人体现出父子、母女、男人与家庭、父母与孩子、教徒与信仰之间的情感关系。运用简单的人物关系和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相互交织,让一部分观众可以从电影中找到反映自我的镜子,并从中获得自身经历,从而达到观众对电影中人物的心理认同。徐峥对影片中程勇这一角色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程勇这一人物代表的是社会上的普通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缺陷,当观众发现这个人也有自私和缺点的一面时共情的观念就已经被代入。正如徐峥所说的,在电影中使用这种共情是有必要的,尤其是重感性的观众。

其次,《我不是药神》是以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物和悲剧化的背景的紧密结合引起观众强烈的同情。影片中,所有人物都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悲剧化的经历,都陷入很大的困境中。比如,吕受益在绝望中得知妻子怀孕的消息使他重燃生命的希望,但为了买药房子没了,家人也被拖垮了,在他明白自己已然成为一个负担时,简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家人而捡起生命,最终也是为了家人而结束生命,在每位观影者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再如,刘思慧本是家庭美满却因女儿的一场病,丈夫选择离家,独自一人抚养孩子,为了高昂的药费不得已在夜店工作,原本骄傲的她也变得很压抑。作为慢性白血病人或亲属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一瓶药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我不想死,我想活着。”女病人发出的恳求,让无数观众感受到癌症患者的强烈求生欲和生命的卑微,她质问警方“谁家还没个生病的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得病吗?”更深入地运用生命这一命题的普世性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心。《我不是药神》生动地演绎了白血病患群体的悲苦命运和弱势地位,影片中强烈情感的描述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电影与观众在情感上的对话。积极调动情感力量,让定型化人物走向极具张扬的、感情色彩的人物,这也是《我不是药神》为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做出的成功探索。

2.2 黑色幽默式表达和直接鲜明的价值判断

《我不是药神》是通过现实主义与黑色幽默的喜剧风格的结合,直接鲜明地表达价值判断与情感认同。影片中,展现印度风情的片段、在走私药品途中的奇遇、穷屌丝的逆袭之路、酒吧撒钱让领班跳舞、在张长林的售卖会上砸场子、在海关收货遭遇警方追等片段,迎合了受众消费心理,增强了电影艺术性,并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将观众带入电影场景中。到了后半部分父亲的去世、弟媳的恳求、好友的自杀仿佛三重大山压在程勇肩上,在压力的刺激下他决定不惜代价为更多的病人,走上了“药神”道路。前半部分的笑点和后半部分的泪点相结合,成功塑造了一个舍小我为大家的人物形象,成功将这一人物从自我救赎到获得民心推向了神坛。

《我不是药神》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片中程勇的原型陆勇本身就是慢粒白血病患者,他因为帮助千余名网友在印度代购印度仿制药“格列宁”抗癌药被警方以“妨碍信用卡管理”和“销售假药”的罪名逮捕。逮捕之后,有300多名病友联名写信上书请求司法机关对他免于刑事处罚,检方综合多方考虑撤诉,陆勇无罪释放。现实生活中,无数的家庭因家庭成员患病而被药费拖垮,从而导致家庭支离破散,使人们也丧失了尊严和体面。没钱就意味着死亡,意味着绝望,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少家庭小心地生活,不敢奢求太多,丝毫不敢懈怠,对未来也时刻保持警惕。陆勇海外代购仿制药品的行为是违法的,这是法律方面的问题;然而,代购这一行为是为了治病救人,这是道德方面的问题。换句话说,这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药品走私和卖假药的犯罪问题,同时,陆勇案还涉及关税制度、仿制药制作、医药审批、医疗保障等,多重社会问题相互交织,致使这个案件十分复杂。但从本质上讲是法理和情理的矛盾、专利权和生命权的矛盾。电影《我不是药神》以程勇内心法与理的挣扎,以及做出的抉择为故事主线来表现戏剧冲突,最终获得法律的宽恕和道德的救赎,通过另类的类型书写构建了一个发家致富后依然坚守人性底线的“药神”形象。影片从小人物的角度寻找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对慢粒白血病人与命运作斗争的情况进行描述和展现;从病人和原版药厂、程勇和张长林的矛盾视角体现善与恶的冲突、个人内心的抉择。《我不是药神》主题宣扬主流价值观,程勇的发财之路是违法的、是不道德的,要想真正拯救自我就要抛弃自私,要将不正当渠道得来的财富施于他人,向下层人民施以援手。这呈现的是舍小我为大家的集体价值观。此外,导演选择弱者的角度叙事,表现黄毛、吕受益、刘思慧等人悲惨的生活状况,站在病难患者的角度直接鲜明地质疑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但对于关税制度、仿制药制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则有意避开不谈,运用电影语言描述一个黑色幽默讽刺的、关于道德的故事,从而鲜明清晰地体现了善与恶的对立,观众也容易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影片,从而获得情感认同。

2.3 公式化的情节到挖掘思想深度

《我不是药神》的人情描写为影片增添加了人文关怀,但如果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只是单纯地站在煽情化角度思考,观众也只是投入暂时的感情,就会缺少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考虑。《我不是药神》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叙述并没有像以前影片中对生活图景无边的铺陈和对生活细节肆意地堆砌。影片通过对“陆勇案”这一热点的、具有争议性的事件通过电影手段的类型书写呈现出低价仿制药和高价正版药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高价抗癌药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关注,由此成就了电影思想性的鲜明特点。《我不是药神》通过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呈现,如病患的生存和没钱的矛盾、程勇的医人和违法的矛盾、医药公司高昂成本和病人价格需要的矛盾,引发每位观众的深思。更可贵的是《我不是药神》不只是对社会矛盾的呈现,还尝试探索并阐释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影片中,张长林对陆勇提醒: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你救不了,也救不过来。这不禁让人们反思当下社会真实存在的医药问题,虽然片中对这种反思只是一笔带过,但其中却包含着强大的思想力量。虽然影片有电影改编的成分在,但没有把事件中所包含的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相反运用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书写从多个侧面反映社会现实人物遇到的艰难险阻,指引观众从认知层面了解现实真相。《我不是药神》通过对人类本性、底层人物悲惨命运、法律方面的缺失的另类书写,从而引发社会各界的反思,为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类型做出领头羊的作用——从现实主义电影公式化的艺术情节到深挖其中的思想深度和内涵。

2.4 现实意义的由弱到强

韩国的多部影片,如《辩护人》《熔炉》《素媛》等一经播出均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并倒逼一些法律的制定。现实主义电影就是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现实主义精神和电影艺术的结合,将电影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逐步推广开来。如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一

()()直鼓励的一种“解决问题式”的纪录电影创作方法。电影不能只是客观世界的镜子式再现,更应成为一种将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连接起来的桥梁。近几年,我国现实主义的电影类型在消费社会的环境下,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对复杂社会问题简单化或歪曲,从而导致现实主义电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我不是药神》展现了真正的现实主义电影本应拥有的巨大能量,同时也重新体现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精神的价值追求。影片内容以现实社会问题吸引着大众,展现出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强大力量,强化了影片对现实意义的书写。

以往电影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现实意义相对来说还是较弱。这部电影一经上映,就使社会舆论的焦点迅速集中到抗癌药物问题上对于《我不是药神》引起的社会舆论,李克强亲自做出批示,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影片上映不久后,国家医疗保障局开始展开与国内外医药企业的新一轮的抗癌药专项谈判,全国多省宣布将更多特殊抗癌药品纳入医保范围。像这种以一部电影之力促成社会民生改善与进步的作品,在我国电影市场上屈指可数。因此,《我不是药神》对我国现实主义电影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展现了现实主义电影的巨大影响力,也创新了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表达,实现了电影社会价值和意义最大化。

3 结语

《我不是药神》作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以不同的类型书写体现了影片的现实主义品质。但《我不是药神》只是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个新起点,若要实现现实主义类型创新,需不断强化影片人物的情感张扬,更灵活地运用黑色幽默式的鲜明价值观表达,深挖思想深度,强化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我不是药神药神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中国药神李时珍
新法律现实主义
《我不是药神》
徐峥 从“猪八戒”到“药神”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自我较劲”成就《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与宁浩五度合作 徐峥:电影营销越来越难做了
《我不是药神》在沪举行发布会
《我不是药神》海报特辑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