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新闻文风改进中的认识与坚守
2018-02-21孙希标
孙希标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当今环境下,自媒体蓬勃发展,互联网媒体中所频现的浮夸、不真实文风,极大影响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损害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形象。媒体生态格局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主流传媒改进新闻文风,持续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1 坚守“短实新”等原则,慎用“网言、网语”
在新闻实践中,不同时期的新闻文风曾出现了不同形式的问题,在改进过程中,针对一些问题,国家层面开出了不少药方。如针对新闻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华而不实、远离群众问题,提出了“三贴近”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向真正的语言大师——群众学习,打捞群众“鲜活”的语言,写出一些接地气,有生命力的文章。再如,针对新闻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假大空问题,提出了“短实新”原则。这就要求写作要尽可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写出更生动的文章,将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这些原则容易理解,并且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在改进过程中,需要创新思路。现如今,网络发达,自媒体蓬勃发展。在网络语言中的一些生动鲜活而且极具生活气息的语言,自然可以拿来借鉴。但是从整体来看,很多不恰当、经不起推敲的“网言、网语”泛滥,充斥着整个网络环境,新闻工作者更需要审慎。如,丁柏栓在《新闻中的另类不良文风》中,总结出几种需要摒弃的“网言、网语”:如“太过武断、太过绝对的”“只适合于小众传播的”“缺乏确定意义的”“纯粹是玩字词游戏的”[1]。所以,对于“网言、网语”的使用要擦亮双眼,择优而取。
2 坚守主流媒体权威,拒绝虚浮夸张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向前进步,向前发展的。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时地衰落、倒退。纵观历史,导致衰落、倒退的原因,其中最主要者,便是虚浮夸张的新闻文风。不辨是非、盲目自信、夸夸其谈的文风,曾给我国新闻事业甚至政府形象带来极大损害。如今,一些新兴媒体屡屡制造出“爆款”文章,再加大众更为多元。主流媒体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以此捍卫主流媒体地位。在改进文风的进程中,需要借鉴自媒体的优秀语言风格。
近期网媒中,比如“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频现,甚至屡见“跪求体”“哭晕体”“吓尿体”等浮夸自大文风。如,人民网便指出,这些文章的一些基本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这种文章获取的是一时眼球,一时的点击率,然而其损失的,却是以媒体自身公信力。甚至危害了整个网络环境,助长社会虚骄浮躁之气。所以,主流媒体在借鉴自媒体语言风格之时,应该注意选择清新平实的文风,拒绝虚浮夸张。
3 坚守文风的话语属性,回归对话本质
健康的新闻文风需要蕴含着话语属性。因为话语,与句子不同,句子是静态的。而话语是与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的。而话语的本质在于对话性,既要和其他话语产生联系,又要求话语本身能够被人聆听、让人理解、得到应答,都诱发和期待他人话语的回应[2]。
回归对话本质,就要求在改进新闻文风之时,要求新闻工作者认清在以何种姿态、用何种语言、对谁在讲话。而我国新闻文风又具有独特性,除了本身的表达方式之外,还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一方面文风折射党风会风,另一方面文风背后的受众观要和党的宗旨契合。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在我国新闻文风改进的过程中,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以平等的姿态,用清新朴实的语言,与群众对话。
4 结语
主流媒体新闻文风的改进,既是新时代的要求,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是其提高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关键。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文风改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放开脚步,大胆创新语言形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群众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另一方面,仍需擦亮双眼,坚守改进过程中的基本原则,辨清文风是平实通俗,还是虚浮夸张,仔细推敲,审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