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传播与受众认知失调
2018-02-21田军
田 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新闻信息传播速度也十分迅速,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避免不了一些虚假新闻信息的传播,而这些虚假新闻信息的传播与受众认知的失调会影响到生活及社会发展质量,而如何对虚假新闻传播进行有效辨识,并降低受众的认知失调,也是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的内容。
1 虚假新闻传播与受众认知的关系
1.1 受众的无意识心理以产生对虚假新闻的信任
在新闻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认知情况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受众的认知情况产生失调,当他们面对虚假信息传播时,就会主观认为这种新闻信息是真实的,进而根据这种无意识的心理因素产生对虚假新闻的信任和传播。比如,在新闻或信息传播中,由于新闻信息环境的复杂性,往往会存在一定的以某种围绕“爱心奉献”等观念产生的虚假新闻和信息,对贫困地区进行资助以及对困难家庭进行帮助等,由于受众对“爱心奉献”等光鲜亮丽的美德精神已经产生了一种主观赞赏意识,因此,遇到这样的虚假新闻往往会受到自身无意识信息的影响,在没有对这些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确认和了解的情况下,就会信任虚假新闻和信息,甚至会对这些虚假新闻和信息进行宣传[1]。
1.2 刻板印象影响了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涉及一定的负面话题舆论时,人们的认知意识就会潜意识朝着相应方向进行思考,这也是一种刻板印象化的认知意识对新闻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对于这种刻板印象认知意识的产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而对于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就增加了受众的认知分析难度。比如,对于瓮安事件来说,少女李树芬的死亡经过后期的论证和证实,是由于溺水原因造成的死亡,并不是他杀,而在其遇难的当天上午,相关当事人得到了警方的释放,面对这样的情况,受众往往就会产生是否涉及职权利益以及案件背后是否存在内幕等情况,而受众的这种刻板印象思想一旦接触到相应类似的虚假新闻,就会立刻加剧其内心想法的确认,这就加深了人们对公权力腐败的质疑,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1.3 受众的自身判断能力与虚假新闻的传播关系密切
在虚假新闻的传播中,其是否会产生进一步的社会效应,与受众自身判断能力有密切关系,受众对虚假新闻的有效识别以及对虚假新闻的热点传播,很快就对虚假新闻的传播和遏制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由于群众的复杂性,受众对于虚假新闻的传播往往更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由于群众的心理在进行虚假新闻信息认知中会出现判断以及推理能力的下降,就会对新闻中的一些潜意识和暗示产生影响,因此,他们往往会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比如,对于瓮安事件中的“俯卧撑”一词,由于受到恶俗思想的影响,受众就会对瓮安事件中遇难者的情况产生一定判断影响,会无意识朝着犯罪的方向判断,这也就对受众的有效判断造成了更大干扰,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一部分受众对犯罪虚假新闻的认可,从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2]。
2 虚假新闻传播与受众认知失调的影响
2.1 容易造成受众对社会的偏见
在社会发展中,新闻传播十分迅速,其新闻信息也很大程度影响到了社会发展,而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往往鱼目混杂,不仅有促进社会发展的新闻,也存在很多虚假新闻信息,这些虚假的新闻信息一旦被受众信以为真,就会对社会产生偏见,进而影响社会发展。比如,对于新闻《中国最疯狂的敛财校长》中,由于新闻一出其爆炸性十分强,在没有得到新闻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就得到了网上的快速传播,而经过后期的查证,发现新闻中的主人公并没有文中所说的情况,但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很多受众不了解,就会对其前期新闻中的主人公产生偏见,这对其主人公的名誉有着很大影响,也就出现了后期的新闻主人公状告传播网站的事情。
2.2 官方和媒体的舆论引导破坏了其受信任的关系
在新闻传播过中,一些单位部门往往会采用官方或媒体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而在目前的舆论引导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单位部门并没有很好的技巧进行新闻信息发布,对于发布的新闻信息往往缺乏说服力,因此,受众在了解这些新闻信息时,就会产生一定的质疑,如果官方和媒体没有进行合理的解释,就会影响受众对其的信任,另外,在进行官方和媒体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往往还会存在为工作更好的开展,其公布的新闻信息往往存在一定的掩饰性,而鉴于这些掩饰性内容,受众就会对其新闻信息进行全面否定,这就影响到了新闻媒体受信任程度[3]。
3 面对虚假新闻传播如何降低受众的认知失调
3.1 媒体引导受众进行客观分析,消除刻板印象
在信息时代中,虚假新闻信息的产生和传播不可避免,这些虚假新闻信息的传播造成的社会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就影响到受众对事件真实性的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一个有力途径,媒体就可以通过引导措施让受众对新闻真实性进行客观分析,进而从客观角度消除其刻板印象。比如,对于民事案件新闻的传播中,如果受到了受众关注,媒体就可以采取专栏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并对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进行纠正,引导受众对事件的客观性分析,进而通过后续的实践报道强化和认证客观分析的必要性。
3.2 鼓励新闻真实性展现,培养媒体人的素养
在虚假新闻传播中,很多受众对虚假新闻的信任往往是出于从众心理的影响,这也是虚假新闻的主要传播方式,对于虚假新闻的这种传播途径,媒体人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展现新闻真实性。比如,在“世界末日”的新闻中,在2012年的虚假新闻也是充斥着各种信息环境,面对这样的虚假新闻,媒体需要坚持自身的真实性与科学性,采取积极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打击,从自身的职业素养出发影响更多人来对新闻真实性的探索和认可,进而通过后期努力验证虚假新闻信息的荒诞性[4]。
4 结语
在虚假新闻的传播中,受众的认知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一旦受众的认知失调,这些虚假新闻就会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而受众认知失调的情况不仅与外界因素有关,还与自身认知能力有关,因此,面对虚假信息传播,需要媒体通过有效手段以及受众自身能力进行有效认知,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真实度以及获取新闻的有效性。
[1]周灿华.论虚假新闻传播与受众认知失调[J].中国出版,2013(5):49-52.
[2]王建元.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虚假新闻现象[J].中国商界,2010(4X):213-215.
[3]刘自雄,王朱莹.被信任的假新闻——虚假信息的受众接受心理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7):56-59.
[4]刘慧玲.论受众接触信息时的认知协调[J].新闻知识,2013(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