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类电视节目生存困境与发展策略
2018-02-21罗干
罗 干
民生类电视节目的繁荣,回顾其原因,首先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跨越式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民生成为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课题。其次,经济发展推动了我国电视行业的普及和电视观众的爆炸式增长。早在2006年,我国的电视观众总人口就达到了10.7亿人,庞大的电视观众群催生了电视节目类型的创新性需求。民生类电视节目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以平民化的视角定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特点赢得了电视观众的青睐。据统计,2017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级电视台播出的民生类电视节目总数超过了150余档。目前,影响力较大的民生类电视节目主要有江苏城市频道的《零距离》,安徽经济生活频道的《第一时间》、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的《小莉帮忙》、公共频道的《百姓调解》、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生活帮》、齐鲁频道的《拉呱》、青岛电视台的《生活在线》、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在电视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民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如何有效提升民生类电视节目的竞争力和拓展生存空间成为民生类节目面临的一个难题。
1 同质化困境与创新性需求
民生类电视节目面临的首要生存困境,是节目的创新性匮乏与同质化现象严重。各级电视台民生类节目盲目克隆、高度相仿,导致在相对狭小的播出时段中,许多内容、风格、定位相近的民生类节目争相开发民生新闻资源,争夺观众,致使节目质量整体水平下降。某些省级卫视的不同频道,几乎同时段播出多档民生类节目,且节目类型大致相同,往往同一个新闻事件在数个节目中轮番播放,这种“左右手互博”的局面凸显出电视行业创新性缺乏与资源分配的混乱状况。在电视传媒分众化发展趋势已经成型的情况下,同质化的民生节目更导致观众分流、电视资源浪费,造成“一损俱损”的局面,民生类电视节目亟待解决节目内容高效、精准推送的问题。
民生节目大多是关于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生活资讯、消费维权等生活琐事。这些碎片化的百姓生活信息,短期内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久而久之,观众产生单调重复的视觉疲劳和情绪麻木,关注兴趣严重降低,民生节目竞争力有所下降。所以,尽管社会民生领域有无限的新闻素材可以发掘,但民生类电视节目本质上依然是题材相对狭窄、内容缺少差异的节目类型。民生不应简单等同于市井化的生活碎片,百姓普通日常生活是家庭层面的“小民生”,新时代的社会秩序与道德价值、民生政策是国家层面的“大民生”。如何实现“小民生”与“大民生”的互通和串联,或许是提升民生节目内容质量的有效路径。
民生新闻源自社会生活,本身带有一定的通俗倾向,但一些民生类节目为吸引观众眼球,追求收视率,对婚外情、暴力、扫黄打非、奇人异事等特定新闻事件情有独钟,过分强调节目的视觉冲击效果。例如,在某民生节目中把凶案现场直接呈现在镜头中,还对凶杀场面着重编排再现;有些节目为突出播出效果,有选择性或是以诱导的方式刻意引导新闻当事人的情绪变化,达到产生现场冲突的效果;一些民生新闻在题材发掘上,只停留在事件噱头表面,没有深入挖掘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意义,缺少思考分析和深度报道。这些节目的报道偏离了新闻本质,丢弃了新闻应有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导致节目内容趋于庸俗化,有损电视媒介的社会公信力,颠倒了信息传播中真实与效果之间的主次关系。
2 客观性原则与价值理念错位
在民生类节目中,记者应严格恪守“中立者”的身份定位,在事件报导中最大程度约束自我的主观情绪和价值理念。尤其是在涉及一些敏感度高、专业性强的新闻事件时,不应用个体的价值判断影响对新闻事件真相的探寻,更不能秉持“球员兼裁判”的身份,应尽可能多地让事件涉及者充分表达意见和观点,避免利用自己身份压制、道德说教影响事件的解决。在一些调解类民生节目中,经常出现不注重保护当事人隐私,暴露当事人家庭地址、身份相貌等问题,有的甚至引起现场当事人的强烈反对而发生冲突。客观性原则是新闻从业者必须坚守的职业底线,在这一原则上产生的新闻内容才具有新闻价值。尤其是在民生类电视节目中,事件往往涉及多个相关方,任何非客观言语或行为,都可能导致事件发展方向偏差,节目内容失控,无疑会对电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民生节目中一些调解员的调解方式往往不够专业,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念存在重大争议。在一些节目中,调解员对于夫妻情感类事件经常秉持“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的传统封建思想,而轻视或忽略了事件中存在的家庭暴力、情感背叛、利益纠纷等甚至明显违法的行为因素,对当事人进行“和稀泥”式的劝解。且经常用不准确、非专业的法律知识对当事人进行带有威胁性质的说教,有时主观过于情绪化、片面化,甚至对当事人进行侮辱、谩骂。在这样的民生节目中,调解员完全丧失了理性、客观的立场,其价值观也严重误导当事人及电视观众。一些节目为显示节目调解成果,以成功签署调解协议为最终目的,这种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和实际约束力都缺乏专业检验,对社会秩序的和谐和普法工作并无益处。民生类电视节目的生存根基是为民服务,应以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为采编原则,坚持电视新闻人客观、专业、求真的职业操守,抛却对节目效果、感官冲击的迷思和误区,向社会传递正确的道德理念和价值取向。
3 发展策略思考:形式创新与内容为王
民生类电视节目未来的发展策略,要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开展节目创新。利用本土化优势,突破同质化的局限,立足本地区,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节目个性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构建民生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在创新节目形式上,充分发挥电视形象直观、便捷的优势,同时可以结合多种表现手法对节目各环节做创新性尝试。方言是民生类电视节目可利用的重要形式,电视语言本体的表现能力毋庸置疑,许多节目都曾围绕这些环节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如《零距离》节目主持人孟非凭借极具辨识度的个人形象与理性的分析能力,成功吸引一大批忠诚度高的观众;《阿六头说新闻》用杭州方言播报民生新闻,利用熟悉的语言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产生情感共鸣;《生活在线》以音乐烘托新闻气氛,升华主题内容;还有的节目尝试用更多新颖的方式,如拟人化配音、动画表达、综艺字幕、视频特效等,形成个性化的叙述风格,增强节目的可视性,从而达到提高收视率、扩大影响力的效果。
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方式已经十分多元,传统电视节目的单向传播模式严重束缚了现代观众表达意见、观点的欲望。创新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观众的视角或观点在节目中体现出来,通过参与实现了自身表达的欲望,观众收看民生节目的积极性大大增强。民生类电视节目可以尝试百姓记者、事件回访、观众点评、微博、微信互动、组建观众粉丝团、组织公益活动等形式,开展多样的民生节目与观众双向互动交流,激发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营造民生类节目的品牌形象,在播出方式上,民生类节目有必要突破现有制作、播出模式,开设互联网专区,实现多媒体平台观看,开拓新的播出平台和观众群体,在新媒体领域建立话语权,逐渐树立品牌价值。
民生类电视节目在形式上可以尝试多种风格,但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把控上,要注意社会影响和价值导向,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群众利益无小事,关注社会事件与公众情绪,更要重视现象背后的深层本质,在通俗平凡的民生小事中发掘不平凡的情感力量、道德榜样,关注弱势群体,唤起更多人的社会责任感,把民生内容与新闻价值相结合。避免因一时之利、一时之功而放弃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品质和职业要求。社会民生的通俗决不能与庸俗、低俗混为一谈,杜绝过度肤浅、娱乐、商业、暴力的新闻素材。民生类电视节目的内容绝不仅是着眼于社会个体的生存状况和际遇,还要关注社会群体普遍的精神状态。反映民生民情的同时要推进政策读解、舆论引导,寻求国家政策与民生新闻的结合点,搭建政府与民生有效沟通的平台,既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让观众从节目中获得文化享受,又能推动政府了解民众诉求,提高管理能力。妥善行使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民生类节目的舆论监督,不仅拥有“减压阀”的功能,还具备“稳定器”的效力。青岛电视台《生活在线》节目在双11来临之前,与社区民警联合拍摄防电信诈骗宣传片,提醒观众避免消费骗局,诠释了民生节目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社会定位。民生类节目在及时、准确、真实地报道民生信息的同时,更要注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通过对社会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报道,传播正确的社会观念、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树立新时代的社会道德风尚,向广大观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
4 结语
新媒体发展热火朝天的时代,信息的传播具备高速、碎片、娱乐、分众等特点。但民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前景依然有很大空间和潜力。形式创新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内容生产保证专业与质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寻求准确的节目定位,最大限度融合拓宽更多的新媒体渠道,开展多元化的创新竞争,形成节目独特的品牌影响,才能使民生类电视节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