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湖北现代农技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2018-02-21沈祥成王维薇
●沈祥成 陈 杰 王维薇 官 波
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既要农业兴,又要百业旺。构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现代农技服务体系是“农业兴”的基础。基于湖北省以政府为主体构建的农技服务体系尚需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的现状,重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是促进湖北省“农业兴”的重要路径。
一、湖北省农技服务体系现状
2003年,湖北在全国率先推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农技服务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多元化的农技服务体系也逐渐兴起,技术渗透力和转化力明显提升。但是,当前湖北省农业服务体系仍然存在缺陷,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仍未打通。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商业化功利化特征明显,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回避了产品与技术的不足;二是信息不对称,使农户等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三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结构严重失衡,基础农技服务队伍的积极性不高;四是缺乏有效平台导致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浪费和闲置。
二、重构路径:“一网一圈三地三体一站一户”
根据农业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入推进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意见》(农科教发〔2017〕13号)要求,结合《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2018年2月20日)的有关精神,基于湖北省实际和笔者前期研究,提出重构湖北现代农技服务体系的路径: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流媒体等技术,搭建湖北省农业农村公共服务云网(以下简称“农云网”),依托农云网,构建“线上线下相协调”的“一网一圈三地三体一站一户”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一)“一网”:“农云网”
面向所有涉农用户(政府部门、农资企业、初始农产品生产企业及服务性企业、农户及城市市民),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流媒体等技术,按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相统一,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相协调,线上线下可对接”的总要求,搭建湖北省农业农村公共服务云网,为政府管理、服务农业农村,为科研院所服务“三农”,为农资企业、农业服务性企业服务农业,为新型经营主体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为普通农户的生产、生活,为城镇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因此,“农云网”不单是农技服务网,而是按“万物皆联”的思想,能够满足所有涉农主体在农业农村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以及购买农产品提供全方位的互联网服务。
(二)“一圈”:“农业科技服务圈”
由省农业主管部门从全省农业科研院校选择农、林、牧、渔方面专家(主要农作物、畜禽按物种,小作物按类别)担任“首席科学家”组建专家团队,再给每位专家配备 1—2名专业服务人员,依托“农云网”,注册形成“某某农技服务群”(如水稻农技服务群、养猪技术服务群……),形成全省“农业科技服务圈”。通过宣传,吸收相关农业专家、省市县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人员、农资企业技术人员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技术人员及有能力的农户,形成供需一体化的专业农技服务群。以专业群为基础,利用手机APP开展农技交流,构成“线上”服务模式。对于无能力上网的农户,则由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建立服务对象群,根据服务对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下服务。对于本地农技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则由农技人员将相关问题发送到“农业科技服务圈”,在得到解决方案后,再由本地农技人员进行线下指导,指导农户按方案进行解决,最终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格局。
(三)“三地”:省级综合性农业科学试验基地、区域性农业科学试验基地和农林牧渔种养示范基地
省级综合性农业科学试验基地应以全省“农业兴”为宗旨,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集成、熟化及试验示范,打造全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省级综合性农业科学试验基地除进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外,还应提供“线上线下”农技服务。线上服务主要开展两项工作:一是利用“平台”直播系统,对每年开展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标准化的种、养殖示范进行直播,以满足想学习的人员“跟着学”的需要;二是将标准化的种养技术进行全程拍摄并制作成科教片,上传到“平台”,供想学习的人员“随时学”,并达到“看得懂,学得会”的目的。线下服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开展基层农技人员技能培训;二是作为农业院校学生实习基地;三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四是满足全省种养人员现场参观需要;五是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
区域性农业科学试验基地是“按照我省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农业资源、经济状况、农业生产的现有基础以及生产潜力、发展前途等,将全省分为七大农业区,江汉平原区、鄂中丘陵区、鄂北岗地区、鄂东北低山丘陵区、鄂东南低山丘陵区、鄂西南山区、鄂西北山区”,在七大农业区内建设的具有区域性特征的专业性农业科学试验基地。目前,武汉、荆州、恩施、黄冈、襄阳、孝感、十堰、宜昌、咸宁等市(州)农科院试验基地基础条件已经很好,结合我省自然区划,将这些市(州)农科院的试验基地作为区域性农业科学试验基地完全可以满足全省需要。区域性农业科学试验基地应以区划范围内“农业兴”为宗旨,在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集成、熟化及试验的同时,对省级综合性农业科学试验基地产出的符合本区域推广应用的成果开展区域性试验示范并进行推广应用。区域性农业科学试验基地作为农技推广体系的基地,应与省级综合性农业科学试验基地一样,以同样的方式提供“线上线下”农技服务。
农林牧渔种养示范基地是由省级主管部门面向全省对某一物种(如水稻、猪、小龙虾)有成熟种养技术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择优设立并赋予其实地培训职责的种养示范基地。如,某农民合作社有非常成熟的养殖小龙虾技术,而它又有一定的食宿条件,则可将它设为小龙虾种养示范基地并赋予其实习基地的职能。这些示范基地主要是通过“线上”推广本企业所种养物种的种养殖技术,“线下”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基地。
(四)“三体”: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主体和农产品种养殖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尤其是种子(指农作物和林木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根、茎、苗、芽、叶、花等)、种畜、种禽、鱼种(泛指水生动物、两栖动物进行人工养殖的种用产品)生产企业,由于对自身产品的种养技术最为熟悉,基于“售后服务”的角度,应成为农技推广的主要力量。而服务方式应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方式主要是利用“农云网”,搭建客户服务群,以手机APP作为主要服务工具进行面上技术服务。如,通过服务群面向所有客户及时发送什么时候应做什么事、如何做等信息,同时通过线上回答客户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对于个别客户遇到特殊问题,农资生产企业可以委托乡镇服务站人员提供“线下”服务,而企业可以根据乡镇服务站人员的服务量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农资企业面向无数分散的用户服务费用偏高问题,又可通过“售后服务”来吸引更多客户,形成“销售-服务-增加销售”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强农资企业的服务动力并提高服务水平。
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主体主要是指为种养殖客户提供种、养及采收、初加工、贮藏等服务的企业,重点是疫病服务(包括植物、动物疫病服务)、初加工和贮藏企业,这些企业职工掌握重要环节的技术,同时又与客户紧密联系,应将他们纳入整个技术服务体系,并作为政府服务不足的重要补充。而服务方式则同农资企业一样,通过建立客户群,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线上提供简单技术咨询,线下进行上门服务并获取服务费。一旦遇到疑难问题,则可通过“农业科技服务圈”寻求专家指导后再为客户服务。
农产品种养殖主体重点是从事种养殖生产的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这类主体既是农技服务需求者,也是某个物种种养技术的供给者。如何将他们纳入到整个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内,需要解决其服务动力和服务方式问题。服务动力主要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是将他们的经验转化为知识产权(文字加视频),国家给予保护和资金补助;二是将其纳入前面所说的“三地”中的“农林牧渔种养示范基地”,并根据其提供的服务量给予补助。服务方式同样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一站”:乡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站
服务站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桥梁。这里将其单列一个单元,并不是说一定要将其作为一个独立机构进行设置,而若将其与农户生产、生活服务融为一体的话,效率会更高。因此,政府在机构设置时,可以将农技服务作为一个方面进行统筹考虑。服务站在“有人、有地(办公场地)、有设备、有经费”保障的前提下,在明确其服务对象后,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服务。“线下”服务主要面向服务对象开展上门服务(服务对象上门或上服务对象门),组织服务对象到“三地”进行学习培训。“线上”服务主要是依托“农云网”,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服务对象基础数据库,如农户基本信息、种养信息、需求信息等,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二是指导有能力的服务对象加入相应的科技服务群;三是在无法解决服务对象遇到的问题时,通过“农云网”向“农业科技服务圈”的专家寻求解决方案后再进行反馈指导。根据《湖北农村统计年鉴》(2017)统计,湖北省现有乡镇政府927个、办事处307个、村民委员会25063个、农户1089.71万户,按照乡镇、办事处对农技方面服务需求状况以及“线上线下”服务效率,全省可以考虑设置1千个左右的乡镇服务站,每站服务1万户左右的农户。
(六)“一户”:普通农户
普通农户是整个农技服务体系最终服务对象,他们获取服务的方式也同样通过“线上线下”进行。“线上”方式主要是指有自我获取服务能力的用户通过“农云网”自己加入“农业科技服务圈”和与自己种养相关的“某某农技服务群”,利用电脑或手机APP进行学习、技术咨询。对于无能力通过“线上”获取服务的农户,则通过“乡镇服务站”服务人员获取服务。
三、推进湖北现代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做好“农云网”设计、建设、维护和运营工作。“农云网”是“一圈”建设的依托,是开展“线上”服务的载体,是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基础。“农云网”建设要以“用户思维”为导向,为专家建立“个性化的农科服务圈”,提供方便友好的功能和界面,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三体”管理人员、“一站”技术人员及农户能够快捷进入“个性化的农科服务圈”并能进行交互,提供互联网支撑。
(二)加大农业数字化知识库建设。建立权威、系统、完整的知识库,并以合适的载体呈现出来,为技术需求者提供便捷的学习通道。一是系统规划建设电子书库,要以湖北省可种、可养的“物种”为对象,将用户需要的内容按照规范的格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的图片为支撑进行编写,并上传到平台知识库,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阵地。二是基于用户的文化基础差异,系统拍摄科教片,制作三维动画,力争让有需要的用户“看得懂,学得会,做得成”。三是明确专家维护更新责任。围绕本“物种”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由专家即时总结、编写上传,可以保证与本物种相关知识的先进性。
(三)合理布局“三地”,做好“三地”建设管护工作。“三地”是技术熟化的阵地,也是开展线下培训实习的阵地。合理布局“三地”并做好建、管工作,关系到现代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成败。主要依托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科研基地和示范基地为基础进行布局和建设;农林牧渔种养示范基地,可以考虑按县为单位,依托本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已成形的基地进行设置,使之成为推广应用的前沿阵地;对于农林牧渔种养示范基地,在全省择优选择确定。“三地”标准化建设应在现有基础上,增加物联网设施和直播条件,为“线上”服务提供条件;完善实习生、农民实地培训所需要的食宿等配套设施。同时,建立长效合理的管护机制。
(四)确立“一站”地位及其职责任务。基于湖北省当前实际,应该重新确立“千站”地位,在全省建立1000个左右的镇级农技推广站。建站应以“有人、有地(办公场地)、有设备、有经费”为基础,以线下与线上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线下服务重点是基于个人能力给予生产者及时指导,也可将遇到的问题通过视频、图片方式,及时向线上专家咨询,获得答案后再指导生产者处理。基于这种思考,服务站成员更多的是充当一个中介服务角色,并不需要懂得很深很广的农业技术,因此配备服务站人员热爱农业、热爱农民比懂农业技术更重要。
(五)改变培训方式。这里说的培训,重点是指当前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开展的培训。当前集中授课一周的培训方式,对知者不能说有多大提高,而对初学者恐怕只是一个入门,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初衷不符。建议以“三地”为基础,对于想学者,可以提供两种学习途径:一种是网上自学,通过阅读电子书或电子视频学个大概,了解基本知识;另一种是如果决定做,则可向政府申请,以实习生的身份到“三地”进行学习。至于学习时间,应让学员在政府规定的最长学习时间内(如3年,也即最长补贴时间)根据自己掌握的快慢程度来决定,但至少应与一个完整的作物或动物的生长周期相符,确保学员通过学习真正掌握全套种养知识,达到可以独立操作的程度。
(六)明确农资企业的农技服务职责。基于“谁售种(种子、种苗)谁负责技术服务”的思想,政府应从政策层面明确农资生产企业及经销企业职责。一是提供通俗易懂的学习资料,如说明书、操作视频;二是鼓励利用平台开发APP,借用APP建立客户朋友圈;三是配备线上技术咨询服务人员,利用APP与客户开展线上咨询交流;四是鼓励农资企业与“一站”农技人员建立服务(合作)关系,由“一站”农技人员在特殊情形下提供“线下”服务,并基于其年服务量支付服务费用。而对于服务型企业(如贮藏技术、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生产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应鼓励他们共享技术经验,并给予激励。激励方式主要按照知识产权所有者身份分享知识产权收益,如农村某种植能手在某方面有某种技术,则可由“一站”人员进行整理后形成文字版和视频版知识产权,在得到验证并评估后,政府可给予一定补助。
四、政策建议
一是重新核定各级政府从事农技服务站编制,明确其职责任务、经费保障,提供“线上”“线下”服务设备和条件。
二是明确科研院所在农技服务方面的责任,选拔专家并配备辅助人员建立“专家服务圈”,并为圈内人员答疑解惑;为专家及辅助人员拨付日常经费及工作经费;明确专家可以通过“专家服务圈”收取适当咨询费,并成为专家及辅助人员的劳动报酬。将专家服务圈服务的人数和答疑解惑次数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
三是明确农资企业的服务责任。严格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准入门槛,要求农资生产企业对所售产品提供完整的通俗易懂的说明书和视频;明确农资企业应利用平台建立门户网站或开发APP,建立客户服务圈;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借助平台开展线上咨询,要求农资企业与客户所在地农技服务站建立服务关系,保障客户临时应急需要时有人能提供“线下”服务。
四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体现知识价值。明确各类人员开展线上服务的职责任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专技人员上传的(原创)文章、图书、视频等均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只有经作者同意(或写清出处)方可转载,体现知识价值。要按阅读量、下载量等指标给予一定补助。
五是整合现有财政资金,按现代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运行需要规范资金使用。可将当前用于以钱养事中按亩计算的农技服务方面资金、新兴职业农民培训资金以及各涉农部门专门用于农民培训方面资金整合到农业农村能力建设资金中,由某一综合部门统管,如财政综改办;除按年核发服务站、科研院所人员及运转经费外,其他培训费用重点用于权威的数字化知识库建设和申请到“三地”实习的学生、农民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