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画: 蒹羽芦丝入画图
2018-02-21刘卫宁刘向阳摄影苗卫钟周西娟
文/ 刘卫宁 刘向阳 摄影/ 苗卫钟 周西娟
白洋淀芦苇画是安新县传统手工艺品。白洋淀芦苇画是以芦苇的秸秆、皮、叶花为材料,利用粘贴技巧,并施以烫灼加工而成的工艺画类新品种,有浅浮雕的效果。2009年,安新芦苇画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
芦苇画最早诞生于明代,因为历史的原因其技艺已经失传多年。20世纪80年代,探索中的白洋淀人为了把赖以生存的芦苇实现价值最大化,重又以刀为“笔”,用芦苇做成工艺画,把这一项土生土长的传统工艺做精、做大、做强,并推向了全世界。
【白洋淀中多葭苇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本意就是芦苇,而芦苇正是雄安新区非遗项目芦苇工艺画必须的原材料。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孙犁的《荷花淀》描述了白洋淀的芦苇世界。
白洋淀的芦苇工艺,正如一位在水一方的伊人,美丽、温婉、若即若离。想要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想要追寻她绮丽的足迹,没有坚定的心灵和锲而不舍的努力,是绝难做到的。
20世纪80年代,有无数白洋淀人在水村一隅,几间普通民房中,用剪刀、烙铁、镊子在画布上描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无数白洋淀人走出水村,带着一身的淀乡水韵走进市场,把饱含白洋淀乡土文化符号的芦苇工艺画送进千家万户。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白洋淀芦苇工艺画,原材料是选用白洋淀6月新生的的芦苇秆,历经十几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艺术作品先要有构思,因意施材,因材释意。芦苇画作品既融合了西洋画和传统中国画的风格,又包含装饰画、版画的元素,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
画面是动物,必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画面是山水,可见峰峦飞瀑,气韵天成;画面是花鸟,犹如枝头鸣唱如闻其声。既有巧夺天工的艺术构思,又有浓郁淳朴的水乡风情。
芦苇工艺画,在白洋碧水间,在绿苇红荷间,婀娜婉转、顾盼回眸,宛若迷人的仙子轻展霓裳,跳起一曲如梦如幻的灵魂之舞。那舞姿,一定是醉了人间、美了人间。
而白洋淀芦苇工艺画的传承和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芦苇画《牧鸭女》制作/ 杨炳军
摄影 /金 洁
北宋《太平寰宇记》中提到:“淀中有蒲柳多葭苇。”
蒲就是蒲草,葭就是芦苇。
去节,剖开,浸泡,取一段用熨斗压平。
这种秸秆性物质在处理时,必须经过水和火这两种物质,才能做得完美。
杨丙军: 希望芦苇画走进千家万户
说起自己与芦苇画的结缘,省级非遗项目芦苇画技艺传承人杨丙军回忆道,他生于安新县白洋淀边水乡淀南村,从小喜欢绘画,很小就跟着父母到淀中割芦苇。每到秋天,白洋淀芦苇成熟时,满淀金灿灿的芦苇在秋风中摇动,煞是好看。这时的杨丙军便会陶醉其中,坐在岸边,铺开画纸,调出最美的色彩,把这秋天芦苇画下来。那时他就想,长大后,一定把芦苇做成一幅画,挂在家中墙上,天天欣赏。
1990年秋天,他开始了芦苇画的探索。为了作好芦苇画,他自制雕刀、精选芦苇、学习雕刻技术,每一项都是从零开始。杨丙军说:“芦苇画要精选白洋淀优质上等芦苇,经分类、切割、压平、雕刻、编织、组装等多种工序制作而成。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一环出错,前功尽弃。”杨丙军所制作的芦苇画,每件要经过上千刀的细心雕琢,无论花草鱼虫、人物建筑、山水风景,都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谈起未来芦苇画艺术的发展,杨丙军说:“我要将这门艺术传承发扬光大,让更多人认识这门艺术,从事这门艺术,让芦苇画走进千家万户。”
刘永乐:给芦苇画独辟蹊径
“制作纯天然植物画,我想另辟蹊径,不光芦苇,麦秆、蒲草、苔藓等材料都可以应用进来,材料上的创新目的是让画面优美,让大家更喜欢。” 保定市非遗项目芦苇工艺画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永乐介绍说。
刘永乐从事过多种工作,这些经历使得他的思路开阔,不拘泥于现状,而是不断探索芦苇画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之路。一方面,他希望吸引更多的国家级美术家关注芦苇画,希望更多的美术专业学生从事芦苇画创作,以求进一步提高芦苇画的艺术水平。另一方面,他把书法、陶瓷、活性炭等和芦苇艺术画巧妙结合起来,创制了富有文化气息的芦苇艺术画、精致优美的芦苇艺术瓷瓶、绿色环保的活性炭盘、端庄大气的红木芦苇艺术屏风,甚至计划让壁纸与芦苇画结合起来,让芦苇画的衍生饰品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来到白洋淀畔端村村边,一些村民正在给芦苇打捆,准备出口。刘永乐面对冬日冰封中的白洋淀芦苇荡动情地说:“我坚信我以后的生活是和芦苇画分不开的,白洋淀的芦苇画产业前景无比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