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 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系列报道
——天下粮仓

2018-02-21摄影周西娟苗卫钟

河北画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粮站粮仓王家

文 / 刘 洁 摄影 / 周西娟 苗卫钟 张 轶

古人说 “国家大本,食足为先”“农为国本,百需皆其所出”。可见粮食储备关系国计民生,是古今中外所有执政者皆关注的大事。中国是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重农抑商,以农为本,以粮为纲,粮食又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主要的经济命脉。

张市粮站,位于容城县大河镇张市村,粮站建于1952年,占地约25亩,位于一条东西向大道的南侧,坐南朝北,为本次调查发现的面积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粮站。

粮仓外墙体仍留存着“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大红标语,昭示着当年粮站的干部职工爱岗如家、爱粮如命的职业精神。

粮食兴则国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粮食供给问题至关重要。尤其是1969年,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向全国人民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一基本国策,成为那个时代中国军民总动员、共克时艰的最强音。于是,全国上下开始备战备荒,加强粮食储备,以防不测之用。

在当时,几乎每个乡镇都,根据辖区粮食产量和储备需要,在交通便利,融贯商农,地势优越处建起了或大或小的粮站。之后的三四十年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第一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风向标,粮站作为国之重地,曾一度辉煌,为保障国家建设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广大乡村高大上的光鲜之地。但是,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粮食收储体制的改变,这些粮站虽也曾在夹缝中求生存,但终不抵时代大潮的冲击,在完成了国家交付的光荣使命后,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从此变得“门前冷落鞍马稀”,有的改作民办工厂、民宿或闲置,繁华和喧嚣成为历史记忆。

在本次乡愁调查时,我们共登记老粮站10余座,除个别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外,大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布局科学合理,防火通风排水设施齐全,统一按照国家标准,一般为青砖或红砖布瓦硬山顶单层建筑,仓房高大宽阔,建筑质量上乘,水泥或砖墁地面干净平整,粮仓上的序列号和响亮的大字标语、口号清晰明了。院落四面高大围墙,如巨龙围拢,木门铁锁,坚固而庄严,历经数十年风雨剥蚀,至今基本保存完好。

曾几何时,每当北方五月麦熟和八月秋收之后,成千上万憨厚可爱的农民乡亲,驾着牛车、驴车或人力车以至后来的拖拉机,满载着丰收的喜悦,在粮站外排起长龙般的队伍,争相把自己亲手种植的最好的粮食送到这里交给国家,而往往把质量差些的留做口粮。粮站内工作人员一边和四里八乡的乡亲们打着招呼,一边验粮、称重、开票、交粮,忙得不亦乐乎!此地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成就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张市粮站,位于容城县大河镇张市村,粮站建于1952年,占地约25亩,位于一条东西向大道的南侧,坐南朝北,为本次调查发现的面积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粮站。粮站两扇朱漆木门,各有五行门钉,虽已斑驳但保存尚好,红色门楣上书“张市粮站”4个大字,现有粮仓和职工办公用房13座建筑大多保存完好,沿大门南行中轴线东西两侧依次排列,最南端的一座建筑时代最久,屋顶已坍塌,据知情人讲,此乃日军侵华时期所建粮库的遗存物。

张市自古就是当地的粮仓,也曾是乡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作为容城县粮食主产区,经贸繁荣,至今在当地百姓中流传“一京二卫三张市 ”的说法,想当初,张市能与北京、天津相提并论,可见当年的繁华和地位之重要。几十年间,张市没有发生过一起坏粮和安全事故,多次被上级授予“粮食供应”“粮食购销”先进单位称号。历经近70年风雨沧桑,张市粮站已成为大河镇乃至容城县时代变迁的有力见证。

安新县王家寨粮站南围墙中央位置原为粮站大门,现外立面是一幅大型浮雕,长约五六米,高两米,四周有边框,画面粗犷豪放又不失细腻灵动,人物表情生动传神,衣带芦苇草木充满动感。主题是“峰火雁翎”,主要反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白洋淀地区百姓送子参军、与八路军话别以及在茂密的芦苇荡掩护下,妇女儿童放哨,男丁为八路军送军粮、弹药,雁翎队配合八路军英勇抗击敌寇的场景。

深秋浅冬时节,老粮站院内的一棵柿子树叶子几已脱尽,只有火红的柿子如小灯笼般高高擎在枝头,衬在蔚蓝的天空下,预示着火红的日子就要来了。

王家寨(公社)老粮站,建于1959年,位于安新县白洋淀目前唯一不通旱路的村寨——王家寨,由两个主仓库以及职工宿舍组成四合院,现粮站已改做民宿,用来接待到淀区观光的游客。当年,老粮站由安新县粮食局直管,供给王家寨、寨南等王家寨公社7个纯水村村民口粮。王家寨是一个较大村寨,现有4000多人口,有着千年建村史,北宋时期官家曾在此驻军,故以寨名。但此村没有耕地,只有水田,用来种苇植荷,村民靠渔猎或打苇编席等为生,当地称打水田。距离粮站不远处,即为原王家寨公社大院所在地,现由王家寨村委会使用。1943年,威振敌胆的白洋淀雁翎队,袭击日军包运船的战斗即发生在王家寨东城子横处的大清河水道上,成为雁翎队抗战经典。

鄚州镇中心粮站,位于鄚州镇二铺村中心大街,1970年代由原畜牧场改建而成,直到2004年仍在使用。粮站占地约15000平方米,规模仅次于张市粮站,主要建筑为红砖砌筑的6座人字顶库房和3座小碉堡似的穹顶粮仓。这里历届站长均是退伍军人,足见粮站的重要。忽然记起近日读过一篇汪曾祺的儿子回忆其父的文章,说是当年汪曾祺参加劳动改造时,能扛起约二百斤重的一麻袋绿豆或麦子,走上颤悠悠的木跳板,把粮食倒进碉堡似的土粮仓的情形。粮仓在此矗立了近50年,但踩上去令人惊心的跳板早已不知去向。

鄚州镇中心粮站

作为粮站的附属物,在安新县端村紧临原粮站的大门东侧,有一处红砖平顶建筑,面阔约5间,正立面屋檐处有“端村粮站饭店”的水泥招牌,小店大门紧锁,虽早已闭门谢客,但依然坚守阵地,保存完好。想当年,完成缴粮任务的农民们,常会聚上三五要好,或带上一家老小,在这家粮站小饭店里饱餐一顿,一碗荤素炒饼或西红柿鸡蛋面,一盆猪肉炖粉条,一笼蒸饺,朴素实惠的美食,作为对家人或朋友一年辛勤劳作的最高犒赏,这种舌尖上的家乡味道,足足使背井离乡的游子终生难忘。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这些老粮站作为1980年代以前出生在农村的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成为留住乡愁最好的载体。今天,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在着力谋划以张市粮站为代表的“天下粮仓”的转型,这些粮仓将会承载新的历史使命,再次焕发历史建筑的魅力,成为雄安新区的新亮点、好去处。

猜你喜欢

粮站粮仓王家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金口河区:守护“粮仓”织牢监督网
撂荒地变粮仓 有机种植出效益
英雄的传说
一板车好稻
王家新的诗
粮仓
王家湾
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