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兴农背景下台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探索
2018-02-21台州市统计局课题组
□台州市统计局课题组
质量兴农和绿色兴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必由之路。当前,台州市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但仍存在农产品供需关系不平衡、粗放式生产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建议以产业兴旺为目标,围绕“五聚焦五提升”的农业产业发展途径,加强政策引导,集中资源要素,完善市场机制,大力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台州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台州市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坚持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方向,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在抓好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同时,着力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农民走专业化、基地化、科学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为台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农、林、牧、渔等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型
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从 2013 年的 34.8∶1.6∶9.7∶53.0∶0.9调整为2017年的32.9∶1.4∶6.3∶58.4∶1.0(图 1)。传统的“种养渔”结构慢慢向高经济附加值的渔业、服务业调整,种植业逐步从种植低产粮、低价作物逐步向种植高产量粮、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转变,整体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图1 2017年台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情况
2017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15.47千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63.75万吨,连续多年喜获丰收;蔬菜、水果总产量为214.17万吨、144.78万吨,分别比2013年增长17.4%、18.3%;水产品稳步发展,水产品产量163.32万吨,比2013年增长13.6%。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7年出栏生猪87.12万头;牛、家禽出栏为1.07万头、1731.07万只;肉类产量为11.80万吨。
(二)龙头企业带动力不断增强
截至2017年底,台州市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8838个,比2013年增加1861个,其中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59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8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2017年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349.15亿元,比2013年增长16%,带动本地及外地农户49万户,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能够高效的指导农民生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沟通产销渠道,提供信息、种子、种苗及技术,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台州市通过发动、引导、培训、扶持和规范等一系列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截至2017年底,台州市登记注册合作社总数已发展到8011家,合作社成员达到13.58万人,带动农户64.51万户,分别比2013年增长24.9%、15.3%和8.9%,带动能力不断提高。
(四)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台州充分发挥农产品品牌全省领先的优势,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强质”助推品牌,再通过品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本市范围内以县域为单位的如仙居杨梅、三门青蟹和玉环文旦,以乡镇为单位的如临海涌泉蜜桔、温岭箬横西瓜,还有路桥桐屿枇杷等知名农产品品牌逐渐跨出台州、迈入全国、走向世界。目前台州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基本形成,特色农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农博会金奖农产品连续15年全省第一位。
台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台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受诸多因素影响,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综合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农产品供需关系不平衡
近年来,台州市粮食连年丰产,市民的米袋子日益充实,菜市场、果品市场日渐丰富,农产品“量”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但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们不仅要求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从农业供给体系看,市场需求旺盛、适销对路的高品质农产品,生产供给仍显不足,供应成本相对较高。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导致许多国内需求漂洋过海,中高端农产品进口显著增加。而一些低端品种,则出现丰产不丰“收”现象,甚至积压滞销。
(二)粗放式生产影响产品质量
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过去为解决农产品总量不足,我们拼资源拼环境粗放式发展,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水、土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边际产能过度开发,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令人担忧。数据显示,我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分别仅为35.2%和36.6%,比发达国家平均低20个百分点左右;农膜回收率和养殖综合利用率均为60%,都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背景下,农业投入和资源要素等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
利益机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完善的利益机制是现代农业结构调整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机制尚未完善,加工、运销企业扶持生产的主动性不强,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的自发性不强;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目前全市农产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为44家,其他一些加工企业年产值大多在几百万元至千万元之间,带动农户和基地的作用还不明显,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
(四)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台州市农业以小规模生计型农业为主,一家一户土地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分散的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往往出现“难卖”或“贱卖”现象,农民只能获得生产环节的收益,附加价值无法体现。虽然一部分农民进入专业合作社,但合作社开展的经营活动少,社员生产依然是单打独斗,真正能够完成从生产到销售全流程服务的实体型协会较少。因此,合作社的“抱团取暖,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规模经营赢取更大利润”的作用难以完全发挥。协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健全和完善。总的来看,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
制约台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分析
面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诸多问题,分析其原因,制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以下三方面:
(一)土地流转成本上升
2017年,全市土地流转率已达到53%。调研发现,随着土地流转率的提高,如果不创新办法,进一步推进土地集聚难度很大。一是反映很难包到成片土地形成规模。二是反映流转价格太高压缩最终利润。以玉环的土地流转价格为例,苗木种植亩均流转价约为600元,且呈逐年递增10%的态势;西瓜、葡萄、蔬菜的亩均流转价超过800元;相对经济效益较差的水稻则很难通过流转形成规模化生产。这一方面制约了大户、合作社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农业规模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散户农民季节性抛荒、土地撂荒等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日趋严重土地资源刚性约束着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制约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农业生产经营增收难
一是农业种养增收难,目前台州农民惜地观念日益增加,分散经营,无规模,无品牌,无秩序,单位成本高,效益差;二是农业增产增收难,当前台州主要农作物产量都处在较高水平,而受资源环境、技术装备、生产方式等条件的制约,要通过农产品增产而增收难度较大;三是农产品提价增收难,虽然目前各类优质农产品价格有所上涨,但处于产业链最上游的农民由于缺乏市场话语权,很难在流通、消费环节获取较大效益;四是灾害影响增收难,台风、暴雨、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等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农业减收甚至绝收。农户作为结构转型的主体,受农业生产的增收难度加大影响,转型生产结构的动力逐渐削弱。
(三)农业生产要素的影响依然存在
调研中发现,影响当前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要素制约仍然十分明显。一是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通。信息时效性和准确性差,容易使生产陷入盲目性,结果导致相互挤压,过度竞争,损害企业、农户的经济利益。同时现存的农产品交易场所,大多没有形成自己的信息网络体系,无法充分发挥市场信息中心、价格中心的功能,不能充分为企业、农户提供可靠、准确的市场信息。二是贷款难。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反映贷款困难,缺少生产发展资金。虽然近年来各大行加大了对于“三农”的贷款力度,但是农业生产的低回报、高风险还是让银行贷款很难落到实处。三是用电难。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夏季用电高峰期,虽然近年来的用电保障能力在提升,但是相对于其他工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加工期间限电,容易使农产品变质、腐烂。四是农业生产基础成本不断攀升。农资、租金、人工价格近年来高位运行,使农产品生产成本持续走高。据调查,农业用工价格不断攀升。以玉环一地为例,2017年用工平均价格在160元/(人、日),2018年则升至180-200元/(人、日),“双夏”期间人工成本上升幅度更大;农资价格虽然基本稳定,但受上游企业成本提高的影响,也在持续高位运行。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直接挤压了农业经济效益,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我市产业兴旺的途径探索
质量兴农和绿色兴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台州市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必由之路。为此,台州应以产业兴旺为目标,围绕“五聚焦五提升”的农业产业发展途径,加强政策引导,集中资源要素,完善市场机制,大力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一)聚焦质量效益,提升农业产品产业结构
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高档化需求,解决农业供需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重点在于顺应食品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迫切需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和农业生态服务供给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压减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促进农产品供给品种和质量更加契合消费需要,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重点要抓好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大宗农产品突出“优质专用”,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二是要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生猪重在优化养殖区域布局,水产养殖重在控量增效。三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把地方土特产和优势小品种做成带动一方,致富农民的大产业。四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重点是建设好“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挥区内规模效应和示范作用。五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从品种源头、生产管控、加工营销,全链条、全方位突出优质化,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完善和提升农业标准,进一步压实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深化追溯体系建设。
(二)聚焦绿色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方式
绿色兴农,不仅构成质量兴农的有机组成部份,而且关系到农村人居环境。化肥农药投入不当,会提升食品安全风险。走农业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一是要继续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动单位耕地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二是鼓励各地加大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三是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四是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通过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快我市农业生产完成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到更加注重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
(三)聚焦品牌培育,提升精品农业金名片
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美誉度。一是充分发挥台州农产品品牌全省领先的优势,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放心市,深入开展“农业质量年”活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加快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强化“三品一标”认证管理,致力办好台州优质农产品展销会,打造精品农业“台州招牌”;三是讲好品牌故事,挖掘品牌文化历史内涵。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传播养生保健知识,推动创新创意,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
(四)聚焦智慧农业,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引领、支撑,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进行重构,推动整市智慧农业建设。一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从抓源头——管生产——严追溯入手,对全市农资经销店进行规范和全程监管;对全市种养大户、家庭农产品、合作社和园区进行生产过程监控,推进标准化生产;对县域重点企业产品实施二维码追溯。努力形成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全过程数据链,保障产品质量提升,促进绿色农业发展。二是加快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以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流通新业态,为城乡商品流通创新了渠道、压缩了环节、提升了效率,让农产品买卖方对接更加直接顺畅,也让边际收益更高农产品定制化生产、直供直销成为可能。三是完善各大农情平台,增强平台与平台、平台与外部的信息交换能力,通过大数据消除信息不对称,解决农产品销售难,促进“产业兴旺”,实现“生活富裕”。
(五)聚焦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市农业生产主攻总量不足的矛盾,农产品加工少,卖原产品居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普遍不高,对农民收入带动有限。因此。要树立全产业链经营理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实施农业特色产业一产为基、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以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这篇大文章,以转化谋出路,向加工要效益,延伸产业链,打造价值链,让生产环节更多留在农村,让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农民。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向上游种养环节拓展,配套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养,发挥市场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园区向下游加工销售环节延伸,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三是围绕龙头企业经营和园区发展建设需要,配套发展包装、仓储、运输、电子商务等关联产业,发挥产业链的磁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