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科研玉米被盗:预防与惩戒需并行
2018-02-20
新闻事件:近日,湖南农业大学有学生发帖称,学校在浏阳实习基地种的玉米、棉花等科研成果被当地村民偷盗。该学生称,他们全班科研竞赛实验因此受影响,还有一位同学可能因此不能毕业。
湖南农业大学种植的科研作物又被偷了。说“又”是因为此次科研玉米被偷之前,该校种植的科研油菜花发生过被游客盗摘影响学生毕业的状况。其实,除了这两起影响较大的科研作物被偷事件,据学生反映,实验基地作物经常被“顺”,“之前一些蔬菜瓜果、棉花啊什么的,经常被拿走”。
科研作物屡屡被盗背后,固然有游客、周边村民素质不高,行为不文明以及不了解科研作物价值的因素,但也与高校防范措施没有及时跟上有关。
这些科研作物在一般人眼里与平常的作物几乎没有区别。就拿此次被偷的科研玉米来说,湖南农业大学的损失巨大,但对于偷玉米的村民而言,或许就只是一餐美食而已。游客、周边村民不清楚科研作物的价值情有可原,但作为种植方的高校,明知道这些科研作物极其珍贵、价值不菲,而且關系到教学科研甚至学生的毕业,却依然采取“放养”的管理模式,让游客、周边村民轻易就能“成功作案”,这着实不应该。
对于这些偷盗科研作物的村民,不能“不知者无罪”,也不该“法不责众”,湖南农业大学的师生已经报警,那警方也应根据科研基地的损失情况,依法追究参与偷摘玉米的村民的责任。唯有如此,才能产生威慑效果,让他们及其他对科研作物“心存不轨”者望而却步。
而更重要的是,科研基地的防护措施必须要跟上,修筑围栏围墙、加装监控、加大安保人员配备等都必不可少。“无知无畏”的偷摘者犯事后可能会得到法律的惩处,但对他们的惩处却无法挽回科研方面的损失,所以作为管理方的高校,必须要防患于未然,筑牢第一道防线。不说实现安保的全覆盖,至少也得对一些重点科研作物加大防护力度,别让科研基地真成了任人自由出入的“菜园子”。这既是对学校科研成果的保护,也是确保学生权益不受侵犯的必要之举。
另外,学校和当地政府也应该主动到周边的农村去宣传,告诉农民朋友农业研究的巨大意义和价值。同时,还可以主动邀请当地居民到基地参观,为他们揭开科研作物神秘的面纱,消除人们的好奇心,以便更好地保护科研作物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