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的突破
2018-02-20张新语
张新语
2018年11月26日,连云港港口第一艘自主建造无限航区全回转拖轮“东方三号”顺利交船。这是轮驳公司突破自我、勇于挑战、寻求发展的表现,是团队能力的自信、是对企业发展的自信、是结构调整的自信,它是对港口完善功能方面突破性的尝试。随着企业的发展,项目带来的效益将是“有和无”的区别,它是连云港港口船舶修造史上一项里程碑式的创举。
匠心打造一艘好船
进入“东方三号”,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高大上。完整的消防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精巧的卫星通讯系统、电子海图系统、艏侧推系统,还有我们看不到的马克主机、肖特尔舵桨推进装置,无处不体现出“东方三号”的国际范儿。
据了解,“东方三号”在交船前经历过为期两天的严格试验,中国船级社验船师、设备服务商以及鸿云公司技术人员等共45人参与,试验包括轴系扭振的测量、船速测定、航向稳定性试验、抛锚试验、操舵试验、回转试验、惯性试验、校罗经、船舶各舱室噪音测量、海底门转换试验、发电机组负荷轮换试验、对外消防系统效用试验、全船照明、航行灯、信号灯效用试验、雷达、广播、甚高频、GPS、测深仪和相关辅助设备效用试验等,“东方三号”不负众望,以“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或优于设计要求” 的优异成绩交上满意的答卷。
您一定想象不到,这样一艘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目前国内最科学,最先进的新型大马力远洋拖轮,它的出生地竟是一个刚刚符合船舶建造最低标准的“小厂房”。没有大型起重设备、没有用于船体合拢的干船坞和轨道,在这种硬件状况不好,软件状况更差的条件下,如何制造出高标准、高质量的拖轮?
唯有工匠精神
从第一块钢板铺设到胎架上,到今天“东方三号”拖轮顺利交船,短短13个月时间,负责建造项目的工程师人均“减肥”10斤以上,除了2018年中秋节放半天假,其余每天都工作10小时以上。夏天烈日暴晒,船体钢板滚烫,船舱仿佛一个烤箱,热腾腾的冲出一股股热浪。工程师们安全帽下的头发已经如同水洗一般全部湿透,身上的衣服更是起了一层又一层白色盐霜。雨季来临,他们全身上下都被湿透,雨水流进眼睛里、嘴里,也丝毫不能影响他们的专注度。冬天海风凌冽,胎架、船体、管路、舾装等所用的都是金属材料,在低温寒风条件下,即使戴着手套去碰它也会把手给粘在上面,随后就可以感受到刺骨的寒冷,即便如此,工程师没有一个把手缩在袖口里的。
巨大的噪音、刺鼻的气味已然是工作中的常态,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工程师工作的精准度。在船体分段定位及合拢过程中,船舶制作质量标准规定:分段中心线允许标准偏差值不大于3毫米,极限5毫米;水平线甲板四角水平偏差8毫米,极限12毫米;上建四角水平10毫米,极限15毫米。这在干船坞或者其他作业中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更何况是在时刻都在晃动的水上操作完成。浮动的船体加上浮动的吊具,以毫米为单位的合拢精度——这样的操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需要非常稳定的情绪控制力,非常精湛的吊装能力和焊接能力。
“我就当做自己以后要乘着这艘船跨越大洋,我要把每一个零件都安放到最完美的位置。”自建拖轮项目经理蒋律就是凭借这样一股精神,硬是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可能,并且出色完成。经合拢后测试,分段中心偏差2毫米,水平线甲板四角水平偏差6毫米,上建四角水平偏差4毫米。
不仅仅是蒋律,现场每一位管理人员、施工人员、技术人员都怀揣着工匠精神,也正是因为这样,轮驳公司才能突破自我,实现造船业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
锻炼一支“有想法、有做法、能成事”的队伍
“跳出港池走出去”是轮驳公司在谋求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目标,2014年,轮驳公司就提出了“3—5年进入国际航线领域”的战略目标。2016年,轮驳公司又提出自主建造拖轮的想法,这在当时的港口行业是没有人做过的。轮驳公司一直致力于修船行业,在造船方面知之甚少,这就如同会修车的人不一定会造车一样。
这真是一支“爱做梦”的队伍
对于造船,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在浮船坞上进行船体以及上建的大合拢。船体及上建大合拢是船舶建造的重要节点,正常情况下,这种大合拢是在干船坞中的专业轨道上进行。然而现实不允许轮驳公司先建造一艘干船坞再进行船体及上建大合拢。面对骨感的现实,“东方三号”建造团队只能选择另辟蹊径。
经过多方调研和专家咨询,团队决定用浮船坞内合拢代替普通的轨道、干船塢的合拢方法,这在拖轮建造中是很少见的,由于浮船坞在海面上是一个浮体,如何确定基准面是浮船坞造船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在决定自主建造拖轮的那一刻起,自建拖轮项目组就把解决基准面问题作为重要课题。项目组对船坞的稳定性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和分析,通过设立初始参数,建立多个参照点,配以浮船坞的自我调整能力,从而达到对船舶坞内合拢的精度控制要求,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拖轮建造以来,从胎架制作到下料精度、拼装精度控制,从钢材、焊材的质量控制到每条焊缝的焊脚高度控制,“东方三号”项目组共完成钢材焊接918吨,管路制作3720根,电缆铺设35000米,机电设备安装126台,舾装面积2501平方米。每个环节都按照图纸设计要求和CCS建造规范标准进行检验,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发现问题及时通知责任部门整改。由于组内成员都是第一次共事,第一次造船,很多工作程序上不能相互适应,尤其是与施工队之间,经常为验收标准争论的面红耳赤,经过长期的相互沟通、适应,项目组与施工队、监造组逐步整理出一套工作方法,明确了检验标准、报检内容、报检节点,使得“东方三号”的安全、质量、工期控制得到有效把控。
据了解,在建造东方三号期间,项目组通过引进精度管理措施,多次组织专业技术队伍,研究重大关键节点问题,优化分段建造、管路安装、坞内合拢、轴系舵桨定位技术、主机吊装定位技术等,攻克建造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合理组织生产,确保进度。项目组还在质检方面实行闭环式全过程检验制度。建立《船舶建造整改项目台账》,在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全部记入台账,船东监造组发现的问题,反馈到质检部后,也记入台账,整改前全部标识红色,整改后,改成黑色,并注明已关闭,这样发现的问题不会有遗漏而没有整改。质检部将发现的问题再以《工作联系单》的方式发给项目组和施工队,这样项目组、施工队、监造组、质检部有了有效的沟通渠道,发现的问题能及时传达到责任部门,相关部门整改后再报质检部复检,形成质量闭环管理。
“爱做梦的人很多,把梦付诸行动的人不多,付诸行动而且能成功的人更少”,轮驳公司党委工作部副部长尹靓介绍说,“这就是公司现在着力锻炼的队伍,一支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的队伍。”
突破自我,港口造船业初露头角
轮驳公司提出造船之初,争论最大的问题之一就包括:一开始造船完全可以先造近海、沿海拖轮,这样不仅会有效降低失败率,更会使轮驳公司的造船业发展更为稳妥,为什么一开始就要造无限航区全回转拖轮?定下这么高的目标又是何必?
那就是对“挑战自我,激发自身最大潜能”的渴望。
“目标定的太小,人会有惰性,今后要想再往更高处走会愈加艰难。”轮驳公司总经理张干如是说,“我想在一开始就把规矩立好,这样轮驳公司往后的造船之路也许会走的顺畅些。”
自建拖轮项目虽然圆满结束了,但是港口的造船产业才刚刚开始。
“东方三号”集成了多种用途和市场适应能力,沉淀了国内外拖轮行业的新思维,具有国内领先水平。自主拖轮的建造为轮驳公司将来建造其他类型的船舶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造船常态化。
随着此次“东方三号”自主建造的成功,进一步完善了港口硬件设施,锻炼人才队伍,不仅标志着连云港港修造船水平迈入一个新的台阶,也是集团修造船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迈出去的关键一步,将带动港口修造船产业的良性发展。“东方三号”通过卓越的性能,扬帆蓝海,走出国门,为开发海洋经济提供动力。这个项目也获得了周边拖轮公司的一致赞同,同时也引起其他港口拖轮公司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随着国内港口规模的扩大、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此类拖轮的需求会与日俱增,展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直以来,连云港港轮驳公司以“立足轮驳、服务港口、辐射江苏”為发展定位,注重模式、业态、技术创新、趋势性需求的捕捉,坚持走修造并举之路,培育和打造制造、助泊、长航拖带等拖轮相关联的各类服务品牌,实现船舶修、造融合发展。下一步,轮驳公司将依托现有资源,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客户群,抓住本港航道升级契机,拓展广航、天航等修理业务,抢占增量,挖潜存量;以打造节能性船型拖轮为目标,重点开展国产化拖轮建造。着力把公司打造成为连云港首屈一指、江苏省沿海最强、江苏省沿江沿海最大、全国知名的拖轮公司。2018—2020年期间,公司将在全面升级鸿云修造领域实现新突破,计划完成3艘全回转拖轮的自主建造并投产使用。并适时启动纯电动港作拖轮建造可行性研究,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合作的方式,开发甲板机械、深海养殖等船舶设备、钢结构制造业务,打响“鸿云制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