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八项关键技术
2018-02-20刘忠强刘泽众
刘忠强 刘泽众
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逐渐扩大,对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小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利用好有限的耕地,保证小麦的有效供给,就必须在生产上采用科学、先进的种植技术,使小麦单产不断提高。下面具体介绍小麦高产的八项关键技术。
一、科学选种增产增收
小麦优良品种在其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有种植户因选种不适而影响小麦产量的提高。目前市场上的小麦品种较多,并且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异也较大,所以在选用小麥良种时应掌握其要点,避免盲目选种。
选种要点:一是要选择通过国家和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审定,适合本区域种植的品种。不要盲目片面求新求异,未经审定的品系绝对不能作为主要种植品种,以免条件不适带来经济损失。二是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自然条件选择品种。北方麦区,应选择抗寒能力强的冬性和偏冬性品种;肥水条件好的地区,选择分蘖力强、茎秆粗壮、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经济系数高、适应性广,灌浆速度快,后期落黄好,抗倒伏、抗病能力强的高产品种;肥水不足的地区,选择耐瘠薄品种;干旱地区,选择抗旱能力强,干旱能稳产、丰水能高产的品种;病害发生严重的区域,应选择对主要病害抗(耐)病的品种。不要片面追求具有较高增产潜力品种,高产品种在中低产田种植,往往因肥水条件等因素不能满足而造成减产。因此,种植户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土壤肥沃程度、生产管理水平,选用与产量水平、管理措施相适应的品种,达到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能力,降低各种不利因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规避生产风险发生,达到小麦增产增收。
二、适当深耕翻加厚活土层
随着旋耕犁的推广应用,土壤耕作深度变浅,目前一般旋耕深度在12~15厘米,造成犁底层大幅度上移,影响小麦根系下扎,根系营养范围缩小,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减少,不利于小麦生长和发育,影响其产量水平的发挥。
深耕要点:大力推广大犁深耕技术(图1),深耕翻应达到25厘米左右,有条件的以上翻下松为好,保持土层不乱,熟土在上,生土在下。深耕可有效掩埋有机肥料、粉碎的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可打破犁底层,加深和疏松耕层,松散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蓄水保水、保肥和供肥能力;有利于根系下扎和舒展,营养面积大幅度增加,对促进小麦产量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深耕效果可以维持多年,不必年年深耕,一般每隔2~3年深耕1次即可。
三、秸秆还田培肥土壤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目前利用作物秸秆进行沤制土杂肥的很少,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提高。在没有土杂肥的情况下,应将上季作物秸秆直接全部粉碎还田,以替代秸秆沤制有机肥的施用,有利于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降低土壤容量,增强通气性,提高保肥保水性,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关系,提高小麦产量。
技术要点:玉米成熟后要及时收获(图2),并抓紧时间用玉米还田机粉碎玉米秸秆。在还田时间上要趁玉米秸秆青绿,秸秆中水分、糖分含量高,易于粉碎时进行。秸秆粉碎长度以不超过5厘米为宜,秸秆粉碎过长应进行第二次作业。秸秆粉碎后抛撒在田中,做到均匀无堆积,确保还田质量;同时,每亩增施碳酸氢铵27千克或尿素10千克,以促进秸秆腐烂;随后深耕土地25厘米以上,没有深耕条件的也可采用旋耕机旋耕2~3遍,使秸秆和土壤混合均匀。小麦播种后要及时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小麦生长期间要保证水分供应,避免秸秆腐烂与麦苗争夺水分。
四、配方施肥节本增效
配方施肥技术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小麦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间和施用方法。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达到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用量、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目的。
技术要点:根据当地麦田土壤养分化验结果,掌握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弄清土壤中限制产量提高的营养元素,按照小麦常年产量水平的需要量进行合理补充。一是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一般每亩施土杂肥2 000~3 000千克,土杂肥不足的可实行秸秆还田。二是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一般磷钾肥、中微量元素肥料全部做基肥施入,40%~50%氮肥做基肥。三是以当地农业技术部门推荐的配方肥每亩40~50千克做基肥,或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产量水平农户自己配制。500千克以上的高产田,土壤有效磷含量15~30毫克/千克时一般每亩施用磷酸二铵17.5千克,土壤有效磷含量大于30毫克/千克时一般每亩施用磷酸二铵15.5千克;土壤速效钾含量75~100毫克/千克时一般每亩施用60%氯化钾10千克,土壤速效钾含量大于100毫克/千克时一般每亩施用60%氯化钾8千克;一般氮肥每亩施用3~7千克尿素做基肥,剩余氮肥春季做追肥施用。
五、适量播种和合理密植
近年来部分高产麦田存在不同程度的播种量偏多问题,导致小麦群体偏大,麦苗拥挤,田间通风透光不良,个体生长细弱,后期易出现倒伏(图3)情况。特别是遇到冬前气温高的年份,麦苗徒长,甚至拔节,越冬死苗,不利于小麦高产。
技术要点:一是播期播量配套,一般分蘖力强、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在播种适宜期内,播种量宜少,基本苗宜稀,每亩播种13万~15万基本苗;分蘖成穗率低的品种,每亩播种15万~18万基本苗;播种期推迟要适当增加基本苗,播种适期过后每晚播1天,基本苗应增加1万,以促进冬前群体结构合理。二是小麦播种后要及时检查出苗情况,一旦发生缺苗,应及时补种(图4)或移栽。补种前浸种6~8小时,晾干后进行补种。对于没有补种和补种后仍有缺苗的地块,可在小麦分蘖后用密播苗或疙瘩苗进行疏苗移栽,移栽深度以“上不埋心,下不露白”为宜。移栽后及时浇水和松土,提高成活率,以保证麦田合理密度。
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随着小麦的连年种植,病虫草害逐年加重,直接威胁小麦的产量。在防治上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小麦各生育期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技术要点:一是在小麦播种前应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拌种或使用种子包衣技术,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二是推广麦田杂草冬前防治,减少农药用量,提高防治效果。三是返青至拔节期,注意防治红蜘蛛、吸浆虫和纹枯病等病虫害。四是小麦生长后期,加强对赤霉病、锈病、白粉病及麦蚜等病虫害的防治(图5)。
七、适期冬灌和冬水春用
高产麦田早春要以控为主,促控结合,严防倒伏。拔节前一般不施用肥水,控制小麦基部节间伸长,预防倒伏的发生。但多数年份冬季降雪少,早春降雨少,春季干旱,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和高产。为解决浇水与小麦倒伏的矛盾,应采取浇灌冬水(图6)的方法,达到冬水春用。
技术要点:冬灌时间一般在 11 月下旬至 12 月初,当日平均气温达到 3~5℃、表土夜冻昼消时开始浇灌,在土壤封冻前完成。冬灌过早,气温偏高,蒸发量大,起不到保温增墒的作用,长势较好的麦田,还会因水肥充足引起麦苗徒长,严重时冬前拔节,易造成冻害;冬灌过晚,温度偏低,水分不易下渗,形成积水,地表冻结,冬灌后植株容易受冻害死苗。麦田冬灌禁止大水漫灌,灌水后及时划锄,松土保墒。
八、氮肥后移提高肥效
传统小麦栽培,氮肥的追肥时间多在返青至起身期。在高产田中,小麦生育前期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中期田间郁蔽,中后期倒伏危险增大,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效率低。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可有效减少小麦无效分蘖,增强抗倒伏能力,增加产量。
技术要点 :小麦氮肥后移技术适用于肥水条件较好的高产麦田,春季追肥时间由小麦返青期至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初期;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后移至拔节中期;土壤肥力高且品种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地块,可移至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进行追肥。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宁津县农业局 邮编:25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