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减灾文化浸润巴山蜀水

2018-02-20邱拥华何光伦李兵

慈善 2018年2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救灾

邱拥华 何光伦 李兵

冬日蓉城,云低雾浓。

一个周日的上午,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一支科普小分队驱车数十公里,来到位于龙泉山深处的新民村,向村民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传授灾害自救互救技能。

发放科普书籍,讲解救护知识,赠送急救包,传授救急逃生技能……队员们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宣教工作。很快,村民们好奇地围上来,接受宣教培训,听得津津有味,学得兴致勃勃。

一月份以来,该馆已三次派出小分队,深入学校、社区和乡村,面对面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教。

该馆馆长吴勇征告诉我们,传播减灾文化,推进“减灾兴川”,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科普下乡,只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小小举措。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让我们透过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这个窗口,探视“减灾兴川”行动初露峥嵘的壮美画卷,领略减灾文化浸润巴山蜀水带来的清新画风。

传承减灾文化 滋润巴蜀大地

减灾文化,源远流长。

一部中华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

后弈射日、大禹治水……这些神话传说,其实是华夏祖先同旱灾和洪灾等自然灾害斗争的经历。

至今屹立在岷江中游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乃是先秦时期,李冰父子率领蜀地先民治理河患的巨制杰作。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无情的自然灾害,夺去的生命不计其数。但是,人类与灾害作斗争的英雄壮举,表现出的勇敢坚韧气概,探索创造的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却以不同形式传承下来,形成了独具價值的减灾文化。减灾文化的形成,是以人类的生命和伤痛换来的。因此,保护生命安全,是减灾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08年 ,“5 · 12”汶川特大地震夺走了近十万鲜活的生命。痛定思痛,灾后重建中,四川省把减灾文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建设一座防灾减灾教育馆,推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构筑一道文化屏障,就是其中一项举措。

历经7年规划建设,2015年5月12日,一座占地17多亩、展区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教育馆建成开馆。

这座综合性科普教育场馆,运用多媒体结合声光电的现代展示手段,综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感受,以互动体验为主,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普及自然灾害知识,帮助人们提升防灾减灾技能。

正式运行后,教育馆瞄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四川特色”的建设目标,切实加强场馆运行管理各项工作,不断完善和拓展功能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发挥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和技能培训作用,努力成为防灾减灾“信息传播的窗口、技能实践的基地、科技交流的平台”。

2016年,习总书记视察唐山时,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将“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努力方向之一。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引发教育馆领导深深的思考:怎样充分发挥教育馆的作用,全面挖掘它的功能?怎样立足场馆,实现减灾文化的辐射传播,在更大范围内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帮助群众树立防灾减灾观念、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一个宏大的目标在他们心中渐渐清晰:把成都建成减灾之都,把四川盆地打造成减灾文化高地,让“减灾兴川”成为巴蜀儿女的共同愿景和自觉行动。

植入减灾基因 形成社会自觉

一个小小的教育馆,做得了这么大的事吗?目标提出之初,有人表示怀疑。

教育馆的领导认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高远的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地行动。

两年来,为将减灾基因植入四川文化血脉,让防灾减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教育馆精心筹划,大胆创新,全员行动,打出一套科普宣传“组合拳”。

——立足场馆搞科普。他们以展览教育为主要形式,以“防灾减灾”为展示主题,不断创新宣教手段,走出被动式教学、说教式灌输的模式,增加互动环节,运用多媒体,结合声光电,让参观见学者身临其境,在“震撼”的观影与趣味的“演练”中感受灾害、认识灾害。喜闻乐见的宣教方式,吸引更多群众慕名而来。截至去年年底,该馆共接待参观团队871个,共72713人次。自发前来参观的群众达到5000人次。

——走向社会做宣传。开门迎客终觉少,走出场馆天地宽。为扩大宣传覆盖面,他们主动出击,与学校、机关、乡镇等联系,精心准备科普资料,组建若干科普小分队,走进社区学校,深入企业乡村,把减灾知识送上门,把减灾技能传到家。一年来,他们先后组织12场“防灾减灾进社区、进学校”等“七进五联”宣传教育活动,受教群众超过万余人,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突出主题搞活动。大型活动有声势,社会反响强,在机关工作多年的吴馆长深谙其诣。为此,他们先后围绕“4 · 22世界地球日”“5 · 12 全国防灾减灾日”“6 · 3世界环境日”等10余个重要纪念日策划主题活动。“5 · 12”主题宣传周,他们先后邀请10余家协办单位、23家参展单位,共同策划组织了大型校园安全主题展、“你来我馆特训营”“ 你来我讲分享会”等活动。火灾体验、地震逃生、紧急救援等内容均与群众息息相关,深受群众欢迎。10月,他们举办首届“减灾兴川文化月”,采取“展览+论坛+讲座+培训+专题活动+战略合作”形式,围绕11个主题,开展20余场次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70余个团队万余人到馆参观,20000多人次通过网络平台、校园活动和社区项目主动参加学习,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打造品牌出效应。名人有影响,品牌效应大。他们顺应时代潮流,强化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减灾文化品牌项目,扩大防灾减灾影响力。自5月起,全省首个防灾减灾亲子活动品牌——“普洛特(Protect)计划防灾减灾宣教志愿者服务项目”正式启动。活动中,他们集思广益,创新组织机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思路,各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队伍也积极响应,2000名志愿者主动注册参与。“萌宝火灾大逃生”“地震来了怎么办”“我心中的九寨蓝”等创新活动陆续展开,受到家长、小朋友追捧。2017年年底,该项目作为民政系统唯一的救灾类公益项目荣获“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项目”。

统筹各方资源 推进减灾行动

信息时代,注重开放合作,讲究共享共赢。教育馆的同志深深知道:普及减灾文化,推进减灾兴川行动,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仅靠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整合社会资源,科学协调各方力量,聚集释放最大的场效应。

防灾减灾教育,技能才能救命,实训才是根本。基于这一理念,他们以”牵头整合、带头聚力、领头前行”为己任,以推进用型自救互救技能培训为方向,积极探索领域内多方合作。他们携手国际环保组织开展“唤醒梦中人,实现环保梦”公益教育活动。与省委党校共同建立“MPA研究生现场教学实践基地”,与省人民医院、成都天廷救援队合作成立专业救援志愿者队。省煤田地质局、成都市机关工委、川大灾院、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等10余家单位成为他们的战略合作伙伴。他们充分整合这些资源,定期举办研讨会、座谈会,和合作单位一起,走进社区、学校、企业,联合开展实用型自救互救技能培训。

减灾文化,不仅仅是观念意识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形成, 更是实实在在的备灾行动。2017年4月,教育馆受领“加快构建全省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任务。他们采取超常举措,推进工作进度。经过5个月蹄疾步稳的调研考察、走访座谈,终于完成相关专题调研报告和实施意见的修订。9月,“四川省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统筹中心”正式成立,并很快完成机构设置工作。

荣誉是责任,责任促动力。为实现高效协调、有序指导防灾救灾,他们出台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相关工作机制,已與绵阳市民政局签订试点工作合作备忘录,并联合市、县两级开展机制创建,逐步建立米字形、网格化、联动式区域协调体系。他们还与熟悉当地自然环境、长期投入公益事业、救灾资源经验丰富的社会组织合作,建立属地协调站,推进工作创新,探索政社协同互补互益的灾害管理新路子。截至去年年底,他们已与成都、绵阳、南充、宜宾、巴中、攀枝花、西昌等7个市州的社会组织和应急救援队签约成立协调站,全省21个市州在地协调站建设工作正在进一步快速推进中。

两年的辛勤汗水,在巴蜀大地浇开了“减灾文化”的花蕾。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的付出和成绩,也获得了众多机构的肯定。前不久,该馆扛回了“四川省科博协会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项目” “成都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多块奖牌。

一块块奖牌,一项项荣誉,是对他们传播减灾文化的肯定和褒奖,也为他们继续推进 “减灾兴川”行动注入了新的动力。◎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救灾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安全”开会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
救灾“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