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科技经济结合的思想研究*

2018-02-20李善民

学术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驱动总书记科技

李善民 黄 灿

一、引言

2012年11月29日,刚刚履新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将广东作为其离京调研的第一站。他在广东考察时,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实现的具体路径,并指出:“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a《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3页。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也强调:“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也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地方。”b《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第55页。

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因此,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既是中国经济适应新常态、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客观需要,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所在。基于此,研究习近平科技经济思想,更具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目前学术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但具体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思想研究并不多见。相关研究可追溯到两类文献:一是习近平的科技思想研究;二是习近平的经济思想研究。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存在以下改善的空间:一是研究成果不够系统,并没有关注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国家需求,孤立地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科技思想或经济思想;二是研究成果相对零散,不仅缺乏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制度背景分析,更是缺乏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思想的系统性研究。

本文系统梳理和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科技经济结合思想。首先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思想的背景,其次梳理和分析了习近平科技经济思想内涵,最后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思想的特征。本文有助于丰富现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也有利于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理解其关于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思想内涵。

二、习近平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发展战略的转变: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a《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4页没有扎实的经济基础,而空谈理想信念、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没有牢靠根基的。所以,发展才是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很自然地成为解决中国当前问题的根源。正因如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增长,努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经济正在健康可持续发展。

美国学者波特提出竞争优势发展四阶段论,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前三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一般伴随着经济上的繁荣,而第四个阶段则是个转折点,可能由此开始衰退。其中,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属于粗放型经济,都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去这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正是源自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然而,习近平总书记前瞻地意识到,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最终会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大而不强、快而不优,且对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早在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他就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粗放式发展换经济增长,即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第二阶段,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而第三个阶段则是更高的境界,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倡导“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示,“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他在2014年12月视察江苏时,更是直言,“不能经济上去了,生态环境恶化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b《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第3页。他多次强调,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他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c《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第3页。“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d《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第5页。这都是源自其对未来经济增长模式优化的迫切国家需求。这些论述是我们理解习近平相关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发力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而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但是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整体发展向好的大趋势,因此目前更重要的是要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更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主要出在供给侧,因而也顺理成章地找到了“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然而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是中国面临经济发展阶段转换过程中的中长期增长和结构调整遇到瓶颈制约,而西方供给学派的背景是美国经济于20世纪70年代突发的“滞胀”。这两个政策的产生背景迥然不同,具体思路也不同。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全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关键词在于“结构性”,其重点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只关注供给侧而忽视需求侧。其原因在于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没有供给,需求也无法满足。而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来说,问题更多地集中于供给侧。中国经济的问题并不是需求不足,而是有效供给不足,进而引发“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所以,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以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

而创新驱动战略,则是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创新,这充分彰显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定位。a《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7年10月28日。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b《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第7页。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点: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为关键的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既要强调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又要强调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事实上,中国一直存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畅顺的问题,即科技无法和经济紧密结合。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才强调,“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c《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第62页。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如此强调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其内在原因是希望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也是研究习近平科技思想或经济思想不可忽视的出发点。基于该出发点,我们进一步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思想。

三、习近平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长期以来,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主要经验有三点。一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可以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在重点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二是高度重视创新;三是坚持人才为本。现在的问题是,很多科技创新并没有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造成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也是目前中国发展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这显然无法有效实现通过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的初衷。因此,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反复强调要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消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二)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核心: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a《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第15页。而具体到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就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消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我们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认为在习近平思想中,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优化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首先是消除科技体系管理协调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第一,“条条”问题:“政出多门、九龙治水”。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科技计划在体系布局、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制约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其中,最突出的体制障碍在于“政出多门、九龙治水”。b《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第68页。总体上看,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不少科研设施和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闲置浪费比较严重,专业化服务能力不高。具体而言,与其他领域一样,中国的科技管理也是高度科层化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科技部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以解决“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条条”问题。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的诸多举措中均体现了他解决“条条”问题的思想。例如,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0日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任组长,有效地推动了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的建设。第二,“块块”问题:市场分割。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科技体制还存在市场分割的“块块”问题,“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c《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2页。导致局部最优却非全局最优。他一贯认为,行政区划并不必然就是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的障碍和壁垒,然而这就需要各行政区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互相配合。该思想在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就所有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京津冀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滞后,市场化水平较低,因此要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市场壁垒,探索建立区域统一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权交易、技术研发、创业就业政策,完善共建共享、协作配套、统筹互助机制,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更进一步,“一带一路”的大空间资源整合战略,更是从根本上打破了中国原有的本位主义的区域发展模式,使得中国所有地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都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的国家大开放战略。d裴长洪、李程骅:《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其次是完善科研体系。第一,优化科技人才培养制度和科研考核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科技队伍虽然庞大,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人才结构性问题。具体而言,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特别是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领军人才严重不足。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培养青年才俊和引进海外人才。他认为,要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实上,科技人才的问题不仅仅是结构性问题,还存在人才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的问题,无法让科技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制约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现有的科技评价考核体系不能有效引导科技人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国科技人员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科技成果需要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上。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他要求中国科技人员要“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a《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第109页。其中,“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点出了问题的关键。现有中国科技评价存在严重的“不发表论文就毁灭”(publish or perish)的导向,被国外的评价指标牵着走,看不到国家的发展需求并研究解决问题。尤其看重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导致众多科研院所甚至直接将SCI论文数和期刊影响因子作为科学家的重要评价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不是发表论文、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了,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b《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第6页。习近平总书记“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思想,实质上是希望科技人才“淡泊名利”,希望科技成果更具应用型,同国家需要、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非常重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科技人才,并要求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c《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第120页。针对科研人员所说的,现在“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组织科学家们参加国家重大专项、计划、基金项目是必要的,但不要用形式上的条条框框影响了科技人员的科研活动。

第二,建设一流科研机构,重视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虽然强调让科技成果更具应用型,同国家需要、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但并不代表其忽视基础研究。他认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原动力。”d《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第44页。而基础研究,更多地是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建设在国际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的一流科研机构。

2.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优化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

首先是强调企业是创新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思想,非常关键的前提是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和不断理清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可以看出,市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具体到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的措施上,就是要明确在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资源配置中到底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大量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而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实质上就是进一步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供求关系日益复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涌现出很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往往不是政府发现和培育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a《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第6页。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重点是要发挥市场的力量。那么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市场的主体具体指什么?大多数研究均按照习近平的讲话,认为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但并没有明确指明市场的主体是什么。事实上,国家创新体系范围非常大,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假如不明确“市场”的具体主体,将无法在理解习近平思想时找到具体抓手。

本文认为,习近平科技经济思想中的市场主体并不是科研院所和高校,而主要集中于企业,更深一层,就是指企业家。其原因在于企业更具有对市场供求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敏锐判断,也更具有直接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和能力。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b《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51页。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财物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c《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第9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d《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7年10月28日。所以,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提升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他还要求各级政府一定要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这些论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善于把握大势、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思想。

其次是发挥“有为政府”作用,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并没有否定政府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他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绝对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来全盘否定政府的作用。其原因在于,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多年来成就事业的制胜法宝。而且,中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来实现的。因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e《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53页。他认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具体而言,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有为政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营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他强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第二,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现有科研成果封闭和自我循环现象比较严重,以致科技成果转化不顺不畅问题突出,即存在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他认为,企业虽然是创新主体,但是无法孤立地突破制约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此时政府就应该要推进协同创新,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例如,上文所说,现有中国科技人员不分领域地只想着发表SCI论文,被国外的评价指标牵着走,看不到国家的发展需求并研究解决问题。然而,要求科研人员准确把握国家发展需求,这显然不是科研人员或企业就可以独立完成的。那么,这就需要政府引导,处于创新主体地位的企业作为具体执行者,运用市场的手段和科研人员对接,实现产学研用有机结合。

第三,解决“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问题。该论断再次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市场经济思维,也是现有大多数研究所忽视的习近平重要思想。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创新意愿更为重要。想清晰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搞清楚企业为什么不愿意创新以及现在政府政策为什么会失灵。

首先回答企业为什么不愿意创新。这就要回顾转型时期的中国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假如政府的资源分配权很大,而提升和维护产品品质优势很困难,企业将热衷于寻求政治关联而不是能力建设,因此,政治关联是提升企业价值的有效手段,a余明桂、潘红波:《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管理世界》2008年第8期。袁建国等研究发现企业政治关联阻碍了企业创新活动,降低了创新效率,从而证实了我国企业存在政治资源诅咒效应。b袁建国、后青松等:《企业政治资源的诅咒效应——基于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考察》,《管理世界》2015年第1期。更进一步,党力等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烈反腐败为背景,研究了反腐败对企业创新的影响。c党力、扬瑞龙等:《反腐败与企业创新:基于政治关联的解释》,《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7期。他们认为,反腐败增加了企业谋求政治关联的成本,进而显著提高了企业创新的意愿。因此,反腐败政策出台以后,企业的创新意愿得到了提升。由此可知,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的模式是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而根据经济人假设,企业是最求利润最大化的,因此在目前的社会制度下,企业更愿意去套利而不是创新。因为相对而言,创新的未来不确定更大,也具有更大的风险。而获取要素或扩大投资,则相对容易实现,甚至还可以通过寻求政治关联予以获得。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d《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51页。基于该分析,可以更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主导的反腐运动,事实上可以完善市场法制环境,引导企业实现“我要创新”,在微观的企业层面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正在坚决反对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本质上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发展法治经济,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e《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1页。

其次,现在政府政策为什么会失灵?其根源是还没解决好“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问题。黎文靖和郑曼妮研究中国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f黎文清、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他们发现,受到产业政策激励的公司,专利申请显著增加,但只是非发明专利显著增加,即实质上只是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该研究表明,产业政策更多地是激励企业策略性创新而非实质性创新,导致企业为“寻扶持”而增加创新“数量”,创新“质量”并没有显著提高。这显然和政府政策设定的目标背道而驰,其根源在于企业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现在的问题并不是缺乏政策,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政策的制定者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多考虑“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问题,才能有效提升政策执行效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其实有更为深刻的内涵,这也是现有研究所忽视的。

四、习近平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思想的主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思想,归纳起来有最为鲜明的三大理论特征,就是继承性、创新性和面向未来的前瞻性。

1.继承性。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思想,核心在于重视科技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该思想既是源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与中国共产党对科技认识的一脉相承。“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就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论断,并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明确了中国科技事业在整个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再到江泽民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以及胡锦涛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再到习近平的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思想,均显示了习近平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思想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优秀成果的继承,更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2.创新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形成的重要创新。具体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思想的创新性,集中体现为紧扣中国情景,提出适合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才能抓住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该论断不仅明确了创新的结果导向性,还深化了现有创新认识的理论内涵,并明确地把创新的地位提升到决定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源自其创新性的理论指导。

3.前瞻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时,他也提出要“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a《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7年10月28日。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的战略思想转变,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思想面向未来的前瞻性,集中体现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中国,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谋划人类前途命运的共享共赢新格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前瞻性地意识到了发展经济要重视自然规律,并强调要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提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导。其中,习近平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本文在现有大量关于习近平科技思想或经济思想的研究基础上,从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视角出发,系统梳理和分析了习近平相关思想,明晰了很多现有研究忽视或可能存在误解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中国情景,以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近平的相关思想。其次,本文重新梳理和分析了习近平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思想内涵,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重新做了阐释。最后,本文还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思想的主要特征。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现有习近平思想的研究,也加深了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思想内涵的理解。

猜你喜欢

驱动总书记科技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