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品格

2018-02-20

新疆社科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总书记马克思主义特色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仅是理论的基础,而且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价值在于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党的历史上,曾一度存在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尽管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但在本质上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过,这两种错误倾向在党的历史上不占主导地位,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供了“反面教训”。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内在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在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基础上,也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行动基础上而形成的时代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最新发展。深切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品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内在品格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将自己所阐发的新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哲学时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即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所在。马克思又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②也就是说,要判断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真理以及符合真理的程度,必须通过实践的环节,才能进行对照和比较,得出可靠的结论。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哲学,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哲学。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往往用“知行合一”来表达。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议题。从狭义的视角看,知行观主要讨论的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践履的关系,属于伦理学范畴;从广义的视角看,知行观讨论的范围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属于认识论范畴。无疑,中国传统知行观侧重于道德认识与道德践履的讨论,主要属于伦理学范畴。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或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强调“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③还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④毛泽东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并且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改造和提升了中国传统知行观,实现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现代转型。可见,毛泽东既继承和改造了中国传统知行观,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抑或说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相通相融。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同时又用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邓小平曾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⑤又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⑥因此,邓小平强调,我们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经过实践的检验,对的就坚持,错的就及时纠正,在实践的反复检验中,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也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⑦胡锦涛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⑧还说:“求真务实,要紧紧围绕落实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来进行,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⑨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内在品格。

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并且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在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历史与现实证明,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论才能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自己,使自己从一个阶段发展到更高的新阶段。同时,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使真理得到检验,使谬误得到纠正,从而使理论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生发的支点;‘结合’同时便转化为一种最根本、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渗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理论与实践之中。”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又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勇于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在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基础上,也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行动基础上而形成的时代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可见,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主线。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其中,“勤政务实,党的干部必须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发表讲话时又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离不开全党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抓工作,是停留在一般性口号还是身体力行,成效大不一样。讲实话、干实事最能检验和锻炼党性。”简言之,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系统性、理论性很强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而且其思想处处闪烁着实践理性的光辉。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品格的文本阐释

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也是一位求实、务实、踏实的实干家。从两卷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可以看出,“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务求实效”、“落到实处”、“全面落实”、“实打实干”、“关键在做”、“知行合一”及“贵在行动”等词汇比比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最新发展。

(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赋予实际行动

中国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蕴含着实实在在的行动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习近平总书记说:“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又说:“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这也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谛。”理想具有现实性与超越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就理论性与实践性而言,理想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不付出实际行动,理想也就成为空想或幻想。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是一种伟大而科学的理想,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品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已经确定的奋斗目标,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选就要脚踏实地劳动。”中国梦既是我们国家的梦,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梦。铸就中国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情,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行动,用实干托起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简言之,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实实在在的务实行动。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身体力行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不仅如此,还要身体力行,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不懈地抓,落实到位,务求实效。习近平总书记说:“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种新的生态理念,固然需要人们在意识层面“树立”,但更需要落实到行动层面,即“践行”。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决定行动,思想引领方向。只有实实在在地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取得实实在在的有效成果,为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贵在落实见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真刀真枪推进改革”的论断,他指出,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改革意识、改革决心和信心,成为“改革促进派”,更要有“行动自觉”,成为“改革实干家”。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然重在“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打好脱贫攻坚战,“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功夫、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并一再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切实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法治实践”、“贯彻实施”。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明确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他还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认认真真讲法治、老老实实抓法治。”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也强调关键在行动。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再如,党中央提出树立“四个意识”,即将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落实到行动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四个意识’不是空洞的口号,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态上,要切实落实到行动上。”简言之,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贵在行动”,“贯彻落实”,“落地见效”,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理性精神。

(四)新发展理念贵在贯彻落实

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们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也就是说,新发展理念的形成源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相应的实践基础。由于新发展理念源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源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因此,新发展理念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引领作用。新发展理念贵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说:“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不能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轻轻飘飘。”任何新理念,只有落实到行动中,才能发挥新理念的引导作用。如“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事实证明,新发展理念,只有贯彻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引领作用。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需要躬行践履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新时代的行动践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口号,而需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具体而言,从政治层面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不断完善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从经济层面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从文化层面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小康生活;从生态文明建设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满足人民享有优美生活环境的需求。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人们行为的价值引领,对于形成人们的价值共识,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知行合一”是道德概念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是一种大德,即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从道德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内含着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还进一步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总之,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就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落实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全体人民奉行的行为价值准则。

(七)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和加强全军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笃志躬行

从现实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尽快将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是新时代强军思想的重要举措。关于推动军民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贯彻落实”、“落地见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强化贯彻落实。要增强紧迫感,只争朝夕,紧抓快干,按照职责分工,以钉钉子精神一件一件抓,加快推进重点任务、重大工程落地见效。”“贯彻落实”、“落实见效”、“钉钉子精神”,都是强调“躬行践履”,有实际行动。帮助广大官兵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也是新时代强军思想的重大举措。关于帮助部队官兵牢固树立理想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强调要“知行合一”,认为部队高级领导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知行合一、笃志躬行、勇于担当、率先垂范,全军理想信念教育就会大有成效。”部队高级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并且做到知行合一、笃志躬行,才能增强全军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广大官兵理想信念教育,部队高级领导干部需要做到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八)“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

“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种伟大倡议,更是一项伟大实践。“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他进一步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造福世界,造福人民。”我们要“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使沿线各国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无疑,“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中国和沿线各国人民通力合作,采取务实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共享建设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理论愿景,也是应对全球性挑战而设计的实践方略。作为一种实践方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我认为,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发展世界经济,同样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务实行动。2016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致开幕辞时指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需要“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件。我们应该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建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举措,更重要的是“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采取务实行动”。

三、结语

哲学的本质不是抽象的玄思,而是积极的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是概念的游戏,而是积极实践的结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决不可唯书、唯上、唯洋,而要唯实;也决不是唯“知”,而要唯“行”,抑或说是“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实践、实践、再实践”,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来自实践,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也必须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态度和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是在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精髓和活的灵魂的基础上,又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种伟大实践哲学。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说,因实践而展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因实践而创造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生活方式。马克思又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对社会问题产生的种种理论误解,都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合理解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功能可见一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一种伟大实践哲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的关系,就是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指导新实践。这是新思想与新时代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进程,二者相生相成、共进同行。”因此,深切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品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为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南。二是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直接战略意义,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注释:

③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5~296页,第284页。

⑤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第258~259页。

⑦《江泽民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8页。

⑧⑨《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53页,第158页。

⑩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11页。

猜你喜欢

总书记马克思主义特色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