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2018-02-19吴礼琴
吴礼琴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选修2-1教材“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在学生学习完“直线和圆”以及“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基础上对数学解析法的又一次实际运用,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双曲线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数学方法上讲,也为进一步研究曲线与方程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生活中用拉链画双曲线的实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双曲线的定义,会用定义判定点的轨迹,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与数学抽象素养;类比推导椭圆的方程的方法,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推导双曲线的方程,提升学生的数学推理与运算素养;会用双曲线定义和标准方程解决相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数据分析与数学建模素养;通過在动手探究、合作交流中自主学习,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双曲线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怎样利用定义推导与化简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4.教学基本流程
探究引入→概念生成→方程推导→巩固深化→课堂梳理→布置作业
二、设计与思考
1.探究引入
尝试实验,探究概念。带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自制教具:木板、拉链、图钉、铅笔,一起合作按要求画双曲线,同时配合用多媒体演示画双曲线。
设计意图: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通过画双曲线,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感性经验。同时,我力求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他们提供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概括出双曲线的定义,这样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2.概念生成
问题3:曲线上的点有什么特点?
问题4:请同学们根据双曲线的特点归纳双曲线的定义。
学生归纳,与书本上定义相比较找出不足,再推出双曲线
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几何画板展示使得内容直观明了,有助于理解。引导学生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通过反馈调节机制,及时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3.方程推导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求圆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圆心在原点与不在原点的圆的方程哪个形式更简单?为什么?
提问:我们大家已经学过了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了,那么大家知道怎样在双曲线上建立直角坐标系,才能使双曲线方程更简单?
通过前面解析几何内容的回忆,引导学生思考、相互交流,从而选定下列建立坐标系的方案,推导双曲线方程。
设计意图:类比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过程,掌握双曲线方程推导方法。通过双曲线的两种方程,进行对比反思,让学生利用对称性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双曲线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理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及数学建模的核心数学素养,为后边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问题5:当常数等于F1F2时,轨迹是什么?当常数大于F1F2时,轨迹是什么?老师提问,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老师用几何画板展示三种情况,最终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讨论,个别学生回答,比较不同的结果。思考这三种情况,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的核心素养。
4.巩固深化
例.已知双曲线的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F1(-5,0),F2(5,0),双曲线上的点到两个焦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6,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题后反思:求标准方程要做到先定型,后定量)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是要在运用中得以巩固的,通过该例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双曲线的定义,掌握标准方程,使知识内化为素养,并在解题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5.课堂梳理
小结:一个概念;两种图像与方程;三种思想方法:类比法,数形结合,坐标法。
设计意图:由师生共同完成课堂小结,引导学生积极发言,通过填写表格对本节内容进行反思、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深化知识理解、构建知识网络、领悟思想方法的目的。
6.布置作业
基础题:课本80页,1,2(要求:书写具体解题过程)
拓展题:课本83页,A2,3
设计意图:设计了基础题与拓展题,因材施教,这样既面向总体又照顾学生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反思
我参加了2017年安徽省高中数学优质课比赛,课题是《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上课的对象是宿城一中高二年级的学生,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反思,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我确定了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尤其在引入上,我采用了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几何画板验证,直接引出课题,这种探究式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程序上:我设置了一系列问题串来引领学生探究和思考,设计的问题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开放度,有思维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的是,原本在拉链生成双曲线画图试验时,想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但是实际上要准确地画出图形,而且时间短的情况下完成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上课之前还是果断放弃,利用了多媒体来取代了实践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