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鱼类疾病防治浅析
2018-02-19刘云鹏赵欣杨子航赵广拓
刘云鹏 赵欣 杨子航 赵广拓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沧州 061100)
1 养殖前的准备
1.1 充分清塘
在放鱼苗的前半个月左右对池塘进行清塘,干法清塘:池中有水9 cm左右,每亩用量一般为75 kg左右;湿法清塘:在水深1米的池塘,生石灰用量为,每亩100~150 kg。经过几十年的事实及实践证明,养殖前消毒,采用带水清塘方法的效果比干法清塘更为良好,在操作方面更加方便,更加节约人力物力,推荐养殖户采用此方式[2]。
1.2 苗种
购买合格体质健壮的苗种,在鱼苗入塘前用2%~5%的食盐水药浴,搭配3%的碳酸氢钠更好[3]。
1.3 引水
向池塘中灌入的水源水质要好,在养殖之前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还可以对水进行培菌、培藻、施经过发酵的有机肥。
2 关注养殖过程中的水质指标的变化
“养鱼先养水”,水环境是鱼类生存的基本环境,环境的变化对鱼的身体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养好水是养好鱼的前提。
2.1 含氧量
鱼类疾病的一半以上与缺氧有关,缺氧会导致有害病菌大量繁殖,危害鱼类健康。我们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采用“开源节流”的方法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满足水生生物氧气需求。
2.1.1 开源
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于植物和细菌的光合作用,在水中培养有益藻,使其成为优势种抑制有害藻的繁殖。将适量的光合细菌投入水体中,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其光合作用可以产出氧气,可以使大部分有害的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另一方面能够分解水中有机质,起到水体净化的作用。
2.1.2 节流
水体中耗费氧气量最多的为“水呼吸”,也就是有机质分解的耗氧和微生物进行呼吸的耗氧。为了耗氧量减小,我们应当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投饵,每次喂食少量,进行定时定点多次投喂。在饵料选择过程中,尽量选择浮性饲料,这样便于清理剩余残饵,一方面减少过量残饵粪便对水体的污染,另一方面降低了饵料系数,节约了成本;投放鲢、鳙、鲶鱼、小龙虾等少量底栖性水产动物充分利用残饵。加之科学合理搭配使用各种类型增氧机,提高增氧效率,其使用时机应该参考“三开两不开”原则结合水体实际情况,保证水中溶氧环境适宜。
2.2 透明度
养殖水体透明度在30~40cm较好。一般水体过肥多发生于夏季,夏季鱼类进入快速增长期,这时饵料投喂增多,水中有机质含量多,浮游生物繁殖茂盛。使用光合细菌和肥水素浸泡泼洒的方式改善水质条件,并定期换水,利用以菌治藻的方法控制水体透明度[4]。
2.3 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氨氮等物质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容易造成巨大的危害,应该重点预防,及时调控。可以采用在适宜时机向水体中施加磷肥的方法,快速促进藻类生长,进而大量吸收氮元素,解决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施加碳肥,提高碳氮比也可以促进藻类生长繁殖吸收过量的氮元素,高的碳氮比还可以提高反硝化细菌的活性,进而进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氮气从水体中溢出;也可以在水中撒入EM菌,可以改善鱼类肠道结构,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减少氮元素进入水体。目前,解决氨氮含量过多最有效的方法是种养结合,人工生物浮岛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水上种菜,菜可以吸收氮元素,从而减少氮元素的累积。菜的种类最好是空心菜等生长周期短的速生品种,一般在水质较肥的养殖中后期种植,种植面积10%~15%为宜。
3 提高鱼体抗病力
除了以上我们提及的一些环境因素外,病原和宿主也是导致鱼病发生的重要原因,鱼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病原、宿主和环境三者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3.1 病原
降低病原对鱼类感染的方法:①向水中定期泼洒生石灰或聚维酮碘等较为安全的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②在食台附近水域用挂袋、挂娄法对鱼体进行消毒,将药物如硫酸铜放在布袋或者竹篓里面,挂在食台边,不仅可以对鱼体消毒还可以杀死或者抑制投喂区附近水体有害生物,一般一个食台挂3~6个篓袋,连挂2~3天[6];③定期高频的对渔业用具进行清洗消毒处理。
3.2 宿主
提高鱼体免疫力的方法有很多:投喂适量的青饲料、活饵料、发酵饲料等,合理搭配全价配合饲料,实现均衡营养提高抗病力。其中,中草药药物具有诸多优点,具有对环境和鱼体影响小、残留少等特点,是未来发展的一大主流。
4 其他注意事项
加强管理,早午晚一天最少三次巡塘,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定期检测水质指标、藻的种类和密度、定期对鱼进行抽样检查身体健康情况。对于死鱼、病鱼要及时发现并清理及治疗,尽早查明原因,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并做好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扩散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