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述评
2018-02-19李瑞奇
李瑞奇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交叉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视野关照、审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1](P84)美学与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继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登场。然而,当《德育哲学引论》(张澍军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邱伟光等著)纷纷登场的时候,除极少数学者采用接受美学的研究视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外,美学作为一种交叉学科的借鉴,可谓是“卅载薄闻”。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的学术进程,渐趋纷繁且有合理论见,却尚未形成一股集成式、系统化的清流。
一、研究快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工作、一个专业、一门学科,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工作、专业、学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次序排列,先有工作、再有专业、然后有学科。”[2](P25~28)相应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研究亦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自觉地对美学观点、方法的借鉴运用是研究的肇始,然后有理论的自觉移植和方法论意义上较深入的使用。回顾30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键入“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审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美学、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美学(审美)、德育美育”等关键词、在CNKI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1984年以来)等对研究相关成果进行检索,共计整理搜索出论文论著1799篇,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审美直接相关的仅有百余篇。梳览可见,呈现出总体增量快、核心论点弱、系统论见少、研究新见微的特点。
(一)文件文献类
自教育部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中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1984年4月)、《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86年3月)中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首倡,分别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推到时代深处,改变了两者以往或模糊、或搁置的尴尬位域。从此,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获得了时策准备。然而,专论德育或美育的文件虽履有见闻,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的政内发声仍较鲜见。直至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提供重要动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在政策上首次介入“感染力”“吸引力”这样的审美蕴含,在基本原则上着重提及“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在实践途径上着力论及“校园文化具有重要育人功能”,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可以见得,德育的实效性发挥离不开文化育人,德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呈现离不开美育的有机结合,是其题中之义。更能明了两者互织互利关系的大抵要属十八大以后的文件和讲话,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以及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主渠道上的“亲和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主阵地上的“格调高雅”“感染力”“吸引力”的强调,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践的时代背景。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指出德育与美育在传统文化传承层面上的同行同向性。在基本原则上提到了“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在主要内容中提到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在重点任务中提到了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的要求。可以见出,2015、2016、2017年的连续性时策,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提供了更为充分的实践准备,特别是在应否研究(整体目标)、如何布局(贯穿始终)、怎样交融(融入环节)、实践导向(文化自信)等方面给定了方向。在文件文献方面,特别是在方法、路径上,我们可以见出“德育与美育”的互鉴互用、融合整合的趋向,但完全斟出直观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的言见,尚未有之。学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思考互文、思辨总结,渐渐形成一些论说论著。
(二)论文论著类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论文发声大抵分为三个阶段,这在稍后专有论述。此处仅就较具代表性的论文简概点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及其相关问题的直观研究共有126篇,其中论文类118篇,论著类8篇。按后述三阶段来看,第一个十年(1984~1994)发端时期较具代表性的有饶智勇《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3](P137~139)和陆道廉《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美育疏导》,[4](P19~23)以及檀传宝的著作《美学与思想政治工作》,[5]共计26篇;第二个十年(1995~2005)启兴阶段的论文较有代表性的是梅广才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美的创造和培养》[6](P16~18)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遵循的美学原则》,[7](P4~6)钱立火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美学思考》,[8](P67~69)杜萍的《高校德育审美化初探》[9](P34~37)以及洪燕的《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境界》[10](P47~48)等,共计37篇;第三个十年(2006~2017)出现了几位专于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如杨国辉、祖国华、周芳等人,形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研究争鸣,形成论文论著共计63篇。其中,硕士论文如汪士的《论思想政治教育美的创建》、[11]杨国辉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探讨》[12]和韩留柱的《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艺术》[13]等。2010年后,专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的博士论文始有出现,如祖国华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研究》、[14]王凤志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研究》、[15]周芳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16]朱梅梵的《立美育德论》[17]以及王敬艳的《审美教育“以美育德”的机理研究》[18]等。
综上,我们或可见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的学术版图发展样法。同时,更能见出过去30年来研究的“各美其美”有余,“美美与共”不足的发展势态。纵观沿革,每一阶段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导向呢?
二、沿革摭谈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理路中曾经谈到,“研究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尤其要分析出每一个方案的程度和原因。”[19](P54)同样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也要看到不同时期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个问题的“提升方案”,尤其是分析每一方案的认识程度、现实作用和将来影响。
(一)发生阶段(1984~1994):意识与混沌
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相互关联的言说发生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诞生的初始,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专业建设的发展需要,借鉴融合使然;另一方面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有效性,借力实践使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生的阶段,“工作运用”“地位作用”“初探”成为审美相关问题研究初始的焦点,并按照研究关键词呈现出“概念借鉴”的特点:一则研究注重一个“用”字,多从“美育”“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上来谈,这也奠定了其后两个阶段的整体研究导向,具体实践运用大于系统理论把握。当然,就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径助力来讲,无疑是好的,但对于研究的持续展开,无疑会走入无本之木的困境。这其中的代表要算1986年傅文杰的《试论美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20](P58~63)比较朴素的具备了交叉学科的研究视野,将美学概念首次借鉴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二则研究呈现一个“表”字,基本未能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深度展开,大部分停留在对“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系与作用的分析上。其中,金绪泽等人的《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21](P94~96)一文开辟了其后“德育审美化”的研究先河。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90年陆道濂的《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美育疏导》,应该说,文章立足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不仅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目标上的内在一致性,还提出了将“说理的逻辑力量如能与审美陶冶的感染力量结合起来”,[4](P19~23)发挥美育的疏导性作用,并给出美育何以疏导、美育怎样疏导。应该说,首个十年的研究总量较少,且呈现出“用”“表”的特征,但值得肯定的是,学人们始现“美学交叉”的意识,虽然部分研究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等同的研究趋向,但初步达成了美育的观点、方法致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当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概念尚停留在较为混沌的阶段,我们说,这一阶段是意识体备但概念混沌的发生阶段。
(二)启兴阶段(1995~2005):分散与自觉
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同步的是,随着2004年蜚声业界的24号文件和次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设二级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及其相关问题的再深入提供了可能。这一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呈现倍增趋势,在研究内容上渐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体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的研究依然强调美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介入价值,但显然这种“接着说”更为深入,比如钱立火“美学的观点和态度,美育的方法和途径,都不可缺少”的论断;[8](P67~69)梅广才“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学生获得美感”的发言等。世纪末发表的如杜萍的《高校德育审美化初探》、[9](P34~37)檀传宝《对德育主体自身的改造——论“师表美”》[22](P36~41)以及对《德育及美育关系的理论界定》,[23](P12~22)和当代美育两家叶朗、[24](P11~13)曾繁仁[25](P23~27)对美育现代意义的正名,为新世纪第一个五年的细琐探究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德育审美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美”“环境美”等相关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的审美意蕴探讨层出,并且首现从“接受美学”的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章,研究一改概念借鉴的风尚,转而向理论移植的角度发展。比如,在陈君生的《论思想政治教育美》[26](P79~80)一文中,思想政治教育美在此作为社会美的范畴出现,成为率先在观点上尝试给出思想政治教育美之内涵的学者,“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社会美”,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美学诉求,虽然观点尚不清晰彻底,但比照单纯的美育概念植入,显然初步具备了理论迁移的气质。还需看到的是,在众多探讨美育方法在德育实践中借用的问题中,檀传宝打破了以往美育形式与德育内容的一般论见,为分散的重复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论辩窗口,在《德育对美育的辅助作用及其阈限》一文中,提出了“辅助作用”的概念,强调德育对美育的促进作用的有限性,反对过分强调德育作用,将美育活动德育化从而葬送美育也葬送德育。[27](P43~50)虽然讨论的主体在美育一维,但反而观之,似乎也为研究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德育美育化”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也要特别注意研究的分寸,避免出现德育活动美育化从而葬送德育也葬送美育的尴尬。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虽然比较分散,但是学人中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研究自觉,我们说这一阶段是研究分散但思省自觉的启兴阶段。
(三)争鸣阶段(2006~2017):热点与边缘
2008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首批二级重点学科的兴建,学科建设自身进入到一个新的兼容发展阶段,学术立场的构建和实践思维的转换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导向。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相关问题研究一度成为前沿问题中的热点,出现了如洪燕、杨国辉、戴锐、田华、王凤志等在领域内专门或重点致思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相关问题的学人,呈现出研究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例如德育美育化“新说”建树屡现,诸如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科“试论”偶现,并开始初步采用方法论的研究态势。成为热点的表现之一,即是专门性学者一如前述出现,以及随之而来一些研究成果。其中,戴锐对“德育美育化”若干研究进行总结,给出了其“并不等同于德育审美化和美育育德”,基本含义是“像美育那样进行德育”,是“以德育为目的、本体和形式,运用美育的规律和方式方法,通过审美心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28](P52~54)进而实现德育目标。虽然这种界定并不尽然,他的价值在于规避了既往简单化的线性思考:如认为通过艺术作品陶冶情操(美育的育德功能)或者是德育过程进行重新审美架构(德育审美化),以及素来研究中呈现出的德育转变为美育而弱化自身或者是德育目标的有效性式微的困局。同时,德育美育化的基本含义是否即为“像美育那样进行德育”,恐怕仍需辩证的认知,其前提是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以及若干相关性的概念,这在后文详述;学人田华[29](P236~239)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价值、现状的研究,王凤志对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系列研究,[30](P115~118)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形式美、社会美以及接受美学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基于美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都标志这一阶段的相关研究作为学科前沿问题渐入佳境。究其表里,研究纵然增多,但始终未能离开美育对德育的促进、美学方法、美育思维的德育实践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美学因素的探讨等,而对于核心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系统阐释仍悬而未置。当然,也要看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相继出版的三部博士论文专著,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宝贵的探索,前两部论著祖国华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研究》[14]以及周芳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16]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正名上做出了一定的尝试,也可以说是对30年相关研究的一次探索性小结;与此同时,王敬艳的《审美教育“以美育德”的机理研究》[31]则以当代科学的视角,通过认知神经科学和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对“以美育德”进行解释;王凤志[32]则将美学方法作为一种工具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显然,这两篇文章均是从“美”的立场来裨益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祖国华和周芳则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上展开研究,在致思理路上更为正统。祖国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研究》应是通过审美尺度和审美视野理解,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人、审美三者的内在关系出发,论证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完整的人”的教育,是“真善美”的内在统一。研究偏重哲学上的辩证和理论上的思考,从“求真”“从善”“审美”的关系上总结性地展开言说,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何以可能,遗憾的是,逻辑辩证意味过于浓重,实证性、致用性不强;周芳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机整体中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提出了将审美作为教育理念,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创新性的从审美价值切入,逐层剖开,透过审美关系、审美过程、审美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要素,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内容的凝练和审美方法的提炼。可以说,研究的立体性、系统性应为历来研究所集成,并搭建出研究的学术话语平台,但在概念辨析这个立脚点上仍未述清,虽有意识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研究,但还不够具体、全面。或者说,都未能较好的兼顾元理论与应用性两个维度。
从30年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来看,除2009年程卫国的《美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33](P185~187)和2006年杨国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34](P104~108)外,近十年综述近乎空白。前者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借鉴着手,但在横向综述上却致思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命题上,未免有偏轨之嫌;后者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维度上进行思考,较为直观的指出了研究呈现出的集中性与曲折性,并提出了研究注重外部思考、侧重美学描述的整体问题。通过业界的梳理性关注来看,这一阶段成果数量确有多增,大部头论见也初步呈现,但定性而言作为前沿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仍处于学科整体研究的边缘态势。我们说这一阶段是研究有热度但发展仍边缘的争鸣阶段。
三、走势小观
(一)立场:拿来主义的“绕着说”
30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的走势,方法的拿来主义,对实践性问题的绕着说是首要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表层方法问题研究多,而对内在核心问题特别是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场去致力实践问题比较少。悉数诸上三个阶段的纵向研究,一条线索是德育美育阐释派。致力于关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导出德育美育的相互影响关系;一条线索是美育致用派。致力于美育的德育促进问题,从而导出美学理论、观点、方法、原则对于德育的辅助作用;一条线索是德育美育化派。致力于讨论说明德育美育化的内涵,或是渗透于美育的德育、或是以美为中介的德育、或是像美育那样德育。可以看到,无论是哪一派,大抵没有离开“德育本体-美育中介-德育目标”的基本研究框架,也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的外部关系、与美学的渗透视角来进行逻辑考虑的,鲜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和需求,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已具备的审美向度:审美价值、审美涵毓、审美致用。本末略有倒置,这也是为什么会呈现出30年来大量重复性研究即“绕着说”的原因所在。
(二)同质:互文主义的“接着说”
从研究的不同阶段来看,论文数量上不断增加,但是研究过程却异常曲折,特别是显露出作为前沿问题的被边缘化特质。虽然出现了一些中青年专家学者的发言,但业界尚未有专家就这一问题给出逻辑明快、体系完备的理论见地。即便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35]这样大部头的总结性集子里,也不见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的专论,仅是在交叉学科处偶有提及。这是和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的同质现状直接相关的,迄今来讲学界陷于互文式的“接着说”,大多将审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进行工具化或文本化的描述,侧重于同质化地对概念与理论的移用,并未通过“概念提出-理论构建-实践致用”的系统性理路述清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真正内涵与外延。一方面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尚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美学观的理论支持,一方面显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尚未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理论研究体系。当然,在纯粹文本意义上的“接着说”氛围下,研究必然因缺少实证性而偏离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也就必然因缺少可持续性、合理性、有效性而失去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要姓“马”,这是他的理论基础;要姓“思”,这是它的学科立场,然则去回应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呼唤、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研究,或是研究本来的应存之义。
四、发展浅思
(一)面向文本,体现研究的接续性
在史与论中去探讨真理问题,是中国学人一向的研究理念。同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作为朝向未来的交叉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整合发展的新流,更应该面向既有的文本。因则“仅凭个人的‘思辩’或‘体悟’去苦思冥想,是不可能形成‘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本上的理论思维’”。[36](P7,298)研究要力求规避同质化、重复性地就某一问题的言说,要着眼于既有研究,致力于有新见的“接着谈”,如对德育审美化的问题,应将“像美育那样进行德育、德育向美育迁移”这类初步具备审美化思维,但缺少学科意识的言说进行正向转移;更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文本,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的“美的规律”观点等;观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理论基础,特别是研究对象、概念范畴、地位功能、价值原则等一系列基础理论。面向文本,即是面向本来,在本来中拓充背景知识、夯实参照系统,研究才能获得改造世界的“源头活水”。
(二)面向现实,体现研究的实践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相关问题研究即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现实场域,来思考审美对其裨益之处和能动之法。30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未忘记回到现实,但为什么还要再提?继往研究成果中所觉知的现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田,但这里所言的现实从终极意义上来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时代意义上来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媒体、新人类的文明、文化双重变革条件下的融通性。面向现实,就不能够在单维意义上强调类似于“以美益善”“寓教于乐”等从概念再到概念的冗读,而应尝试回应现实的特别是教育对象的当下需求和未来期待,探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能。
(三)面向自我,体现研究的审美性
张耀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演变归纳为“施加论”“引导论”“转化论”“动员论”“建构论”等模式,认为前四类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的同时,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对人的发展关注不够,提出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范式角度,强调个体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构,[37](P2~6)解决人们的理想信念、人生道路和价值取向等重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最终归途。“人学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面向自我的先在依据,研究之所以要“面向自我”,就是要力透纸背地将审美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政治)向度、人学向度、心理向度等一般的一个向度铺展开来,关照“人”的需求和期待、“人”的发展与冲突、“人”的物化与情感,走进“人”本身,解决阻滞人的精神世界成长进步的自我问题,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本体意义上审美性,是面向自我的标的。
当我们在谈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对于这个概念的合理性阐释,应是未来领域内研究的优先着眼。让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从研究的“小众话语”走进教育实践的“大众生活”,“返本开新”应是考量的基准,这个“本”即是由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立场、观点、方法解读下的当代中国的德育实践,并且这个实践应当是兼容了人性关怀、审美要求、纪律逻辑等丰富的内涵,审美向度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开“新”一种。
[1]冯刚.交叉学科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2] 雷才明.试论审美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1986,(3).
[3]饶智勇.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1990,(3).
[4]陆道廉.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美育疏导[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4).
[5]檀传宝.美学与思想政治工作[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6]梅广才,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美的创造和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3).
[7]梅广才,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遵循的美学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6).
[8]钱立火.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美学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9]杜萍.高校德育审美化初探[J].广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99,(3).
[10]洪燕.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境界[J].思想教育研究,2005,(11).
[11]汪士.论思想政治教育美的创建[D].合肥工业大学,2005.
[12]杨国辉.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探讨[D].中南大学,2006.
[13]韩留柱.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4]祖国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5]王凤志.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
[16]周芳.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朱梅梵.立美育德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18]王敬艳.审美教育“以美育德”的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9]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0]傅文杰.试论美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学术交流,1986,(1).
[21]金绪泽,唐娟.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22]檀传宝.对德育主体自身的改造——论“师表美”[J].教育研究,1998,(2).
[23]檀传宝.德育与美育关系的理论界定(上)(下)[J].中小学管理,1999,(10/11).
[24]叶朗.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是时代的要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25]曾繁仁.论美育的现代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3).
[26]陈君生.论思想政治教育美[J].理论探索,2003,(3).
[27]檀传宝.德育对美育的辅助作用及其阈限[J].教育学报,2005,(1).
[28]戴锐.德育美育化之价值的多维寻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29]田华.美学视界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5).
[30]王凤志.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的学科定位及发展对策[J].探索, 2010,(5).
[31]王敬艳.审美教育“以美育德”的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2]王凤志.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33]程卫国.美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09,(12).
[34]杨国辉.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35]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36]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7]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