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书伴我如明烛

2018-02-19文/郭

乡音 2018年12期
关键词:贾宝玉衡水文化馆

文/郭 华

读书,永远是我最美好的回忆。在生活艰难的岁月,它可以让人忘掉苦难,进入令人陶醉而又绚丽多彩的世界。在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的年代,一个“坐井观天”的农村少年想要知道历史,知道未来,知道外面的世界,只有读书。问题的关键是,没有书。因此,要读书,首先要和书结缘。

为了读书,我当过两次业余图书管理员。一次是小学三年级时,老师要求大家多读书,可所有的孩子和我一样,到哪儿去找书呢?学校没有书,也没钱买书。老师想了个办法,大家凑一点儿钱。老师知道孩子们家里都很穷,再三重申,每人最多两毛,一毛也行。我清楚地记得总共凑了十块零两毛。我更清楚地记得,老师指定我负责购买图书并管理图书。接过那十块两毛钱的时候,心里那种被信任的感觉,是那样的激动和厚重,至今想起来恍如昨日。

星期天,我带上钱去县城的新华书店买书,母亲替我把钱包了一个纸包,教我放在兜里或掖在腰里,可我一直用手攥着纸包到的县城,那真的是攥出汗来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办公事,而且是一件我非常愿意干的事。当我围着书店的柜台一遭遭徘徊时,书店那位阿姨大概看出我“有点儿钱”,于是问我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样的书。我告诉了她事情的来龙去脉,她让我慢慢挑,并向我推荐了一些书。每选定一本,我就在心里默算一下,十块零两毛减去这本书的定价,还剩多少钱。最后也买了二三十本书呢!当然,多数是连环画。家乡人常说“远道没有轻重”,但我背着这些书回家,一路小跑,一点儿也没有觉得沉重。长大后才知道那种感觉叫“如沐春风”。

我认真地管理这些书,并负责任地进行借阅登记,当然,我有优先阅读权。这一年的夏秋之交,家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我在半夜里被奶奶叫起来,说院子里已经进水了,赶紧转移逃生。朦胧中衣服都没有穿好,但我带出了我的书,只带出了我的书。第二天早晨,我家的房子在洪水的浸泡中倒塌了。我站在村子中央临时筑起的堤埝上,抱着我的书,望着已塌成一堆泥土的家,我哭了。

第二次受命管理图书,是1972年前后在公社当报道员的时候。公社团委书记老吕是一位转业干部,北京卫戍区回来的,见过世面,人也很和气,七拐八拐和我们家还能沾上一点儿亲戚。对我喜欢读书的习惯,他非常赞成。有一次他对我说:我这里有点儿经费,就是团费。咱们买点儿书吧,至少公社院里人们可以看,各村的团支部书记也可以看。你来管理怎么样?求之不得的事,我欣然答应。这一次的经费可不是十块零两毛了,老吕拿出来200元,在当年绝对是大手笔。那时候的书店里,除去毛主席著作、鲁迅著作之外,就是各种学习资料,大批判文集。但罕见的出版了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还有四个日本留学苏联的学生写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以及一套日本共产党作家小林多喜二的小说。早就想读这些书,这次我都买下了。但这次的图书管理有些难度。当时我既不是正式干部,连临时工也算不上。记工分拿补贴,而这补贴还不是财政开支,是由乡镇企业掏钱。所以,在公社的院子里,我是最底层的那个小萝卜头。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家在那个小院子里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工作,太熟了。所以要想建立借书制度,谁借书还要登个记,非常之难。这样,有些书借来借去就没有了。我离开公社向老吕移交图书的时候,大概已经少了三分之一,这是我一直非常愧疚的。

同样为了读书,我还认识了两位图书管理员。一位是我们老家县文化馆的图书管理员,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丈夫在我们县武装部当宣传科长,她从江苏随军来到我们县。因为来之前是教师,大家都叫她张老师,她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我认识她的丈夫。我们在基层做报道员,不仅为地方工作,也为武装系统工作,县武装部尤其重视“民兵报道”,而我是全县为数不多可以在当时北京军区的民兵杂志《华北民兵》刊发文章的报道员。大概她的丈夫向她讲起过我,再加上我求知若渴的态度感动了她,熟悉之后,她不仅允许我在图书室看书,而且允许我把书借走,并且及时向我推荐新书。在我上大学之前的几年里,县文化馆的图书室是我最重要的借书来源。有一次,张老师拿出一本高尔基的《母亲》,神色庄重地对我说:这是苏联人写的,十四级以上干部才能看,借给你,可不要转借给别人啊!我知道,即使我们和苏联关系最紧张的时候,我们也没有禁过高尔基的书,更没有阅读级别限制。但是,不论何时何地同别人讲起这件事,我从来没有笑过,只有深深的感动。

另一位是衡水县文化馆的图书管理员,一位慈祥的老伯,和我同宗,也姓郭。从我当报道员的公社驻地到衡水城区,大约有30里路,骑自行车才能过去。当时的衡水还不是市,连建制镇也还不是,就是衡水县的城关。但毕竟是地区行署所在地,县文化馆的功能比我们县齐全,不仅有图书室而且有阅览室,阅览室里有各种报纸和杂志。我去的目的主要是看那些报纸杂志。虽然往返60里路,但乐此不疲。去的次数多了,就和管理员熟了,老人非常和气,有时候还从锁着的抽屉里拿出当时只在党内发行,确实有阅读级别限制的《参考消息》给我看。后来我才知道,那时老人的儿子已是衡水县科局长级别的干部,但老人一点儿“老太爷”的架子都没有。夏天一件洗得发皱的衬衣,一条短裤,一双布鞋。坐在椅子上同人聊天的时候,不停地用手在腿上搓泥。若干年后,我在衡水地委任宣传部长,他儿子是《衡水日报》社长,我说我认识你父亲,社长很吃惊,说那怎么会。我讲了当时的情况——我心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红楼梦》第五回有一个情节:“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燃藜图》是劝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却引起贾宝玉的不快。这个情节常常被当作贾宝玉不媚俗的叛逆性格的典型表现。但贾宝玉可以,普通劳动者却不行。因为贾宝玉不读书不劳动,什么都不用做,却锦衣玉食,美女环绕,什么都有了。而普通劳动者还要奔前程,奔生活。对于奔前程,奔生活的人们来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这是铁定的。这里说的改变命运,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侯拜相,做人上人,而是你有了知识就可以更好地创业创新,你有了知识就可以把大棚蔬菜种出更高的产量更好的质量。一个人总是在追求美好的未来,一个人总是希望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特别是工作和生活中面对若干选项时,总希望能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从而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而实际上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尝试一遍,不可能积累起方方面面的经验。怎么办呢?去读书吧。书籍记载了古往今来所有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人生的经验教训,它能让你少走弯路,让你有正确的人生坐标。因此,读书是名副其实的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攀登。我非常庆幸自己从少年时代就与书结缘——结下了人生最美好的缘分,读书的习惯像一支明烛伴随我到今天。虽然我走得不快,甚至有点儿笨拙,但却一直在光明的路上走着。

猜你喜欢

贾宝玉衡水文化馆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适宜衡水的梨品种筛选试验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衡水专场(二)
大爱有光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