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2018-02-19邓晓红冯剑桥
邓晓红,冯剑桥,周 静
(1.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0;2.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 言
城市空间内分布的各类管线担负着信息传递、能源输送、排涝减灾、废物排弃等功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支撑城市正常运作的纽带,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血脉”[1]。但城市管线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管线设施敷设较为随意,档案管理也主要靠图纸;各类管线信息分散在多家产权部门,主体各异、条块交叉、多头管理、各自为阵[2];地下管线数据标准缺失,数据内容分散化和异构化。在实现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综合运用GIS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专题应用模型等,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整合其他资源的特有优势,以城市地下综合管线为管理对象,建立实用、可靠的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实现对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的收集、管理、分析、更新、利用。
1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1 系统结构设计总体思路
根据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需要,构建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需结合管线信息入库查询、管线供图审批、数据更新利用及基础信息公开共享等工作要求[3]。系统以GIS技术为支撑,采用SOA(面向服务)架构,以 C/S与B/S相结合、B/S为主的部署体系,建立灵活可配置的扩展机制(图1)。
图1 系统逻辑架构
1.1.1 系统核心思想
(1)建设数据中心。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管线数据库,实现具有时态特征的一体化综合管线数据的管理、更新、共享和专业应用。
(3)实现协同共享。基于“线上共享、线下交换”的共享协同新模式,建立深层次的共享协同机制。信息管理部门负责维护空间信息,权属单位负责提供可公开的管理信息。
1.1.2 系统总体架构
系统以ArcEditor 10.2、ArcGIS Server 10.2为软件平台,ArcGIS SDE作为空间数据管理引擎,Geodatabases为空间数据存储模型,以Oracle 11g为数据库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数据管理、数据应用、运维配置及移动端应用四个子系统,涵盖管线编辑、管线质检、审批供图、系统运维、巡查、管线三维可视化等30多个模块200多项功能。
系统以数据、管理、服务、应用相分离为原则,采用空间数据交换、真三维、高精度定位等技术,集海量数据管理、网络空间信息共享、服务管理、资源监控等功能于一体,构建城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化管理数据流、业务流、服务流的闭环,以实现管线信息管理“内外业一体化、地上地下一体化、图库一体化、二三维一体化、综合专业一体化”的目标。
1.2 系统数据库设计
基于地下管线类型复杂、数据量大的特点,采用大型关系数据库Oracle来组织、存储和管理二维管线数据。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按照数据特点将其分为地下管线数据、辅助数据和元数据三大类[4],并满足如下要求:① 管线与管线点统一编码;② 数据冗余要求尽量小;③ 图形与属性有机结合;④ 分层存储不同类别的要素;⑤ 便于数据修改、更新与扩充。
管线数据结构的设计和组织上,采用点表和线表相结合的方式。点表中记录管线点的点号、地面高程、埋深、坐标、管类、管点特征、附属物和新旧管线连接关系等属性信息;线表中记录管线的连接关系、材质、管径、埋设方式、埋设日期、电缆条数、套管尺寸、流向、压力值、道路名称、权属单位等属性信息。
图2中,A为腔体外导体;B为谐振杆;C为调谐螺杆,用来微调谐振频率。在HFSS中建模并对各尺寸变量设置扫描范围进行优化[4],从而使单腔仿真Q值及谐振频率差ΔF=re(Mode(2))-re(Mode(1))值最大。式中re(Mode(1))整体代表谐振频率,re(Mode(2))代表二次谐振频率,两者相减则为频率差。优化得到较理想的一组参数值为:R_cav=11.8 mm;h_cav=15 mm;R_res=3.8 mm;h_res=8 mm;R_scr=1.5 mm。此时的单腔Q值可以达到5 300,谐振频率差ΔF能够达到4.5 GHz。
城市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库的建立,将各类管线数据通过处理、质检等过程,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集中到平台上,将各个子系统串联起来,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录入、实时调取、实时更新等操作,使管线数据管理更为高效、可靠(图2)。
图2 数据库连接关系图
1.3 管线数据建库和发布
数据建库就是将管线数据成果输入数据库,并进行数据预处理、检查、纠错和更新,形成具有拓扑关系的地下管线点数据表和线数据表。其流程包括:将探测数据进行质检,合格后进行信息入管线库;从管线库中提取专业管线数据,进行二三维数据服务同步发布,并注册到平台中,以供应用系统调用;同时进行二维可视化管线入库比对,以支持历史数据管理、数据下载等(图3)。
图3 管线数据入库和发布流程
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及功能描述
2.1 数据管理子系统
采用C/S模式建成,主要面向数据普查、监理、入库和数据管理人员[5],实现了管线数据的收集、整理、更新提供与成果数据管理等功能。
2.1.1 数据入库
探测的管线数据格式有MDB、DWG。通过数据完整性检查、空间检查、属性检查、逻辑检查、图库一致性检查等,按照系统规定的管线数据组织方法,自动添加至管线数据库。通过CAD、GIS平台的无缝对接,实现管线数据探测—质检—入库—利用—现场核实—修补测—更新入库的闭环式业务流程。
2.1.2 数据更新
根据数据来源与数据应用需求的不同,将数据更新流程分解为项目报建、非报建项目(规划编制、竣工测量、前期研究、行业研究)、汇交案件(汇交案件来源于非报建项目已办结的状态)的业务管理流程。以项目报建为例(图4),通过工作流实现了管线数据的实时更新。
图4 报建项目流程图
系统实现面向实体的更新以及二三维数据的同步增量式实时更新。通过入库时要素更新类型的判断和面向实体的历史库建立,可以方便的回溯某根管线的历史变化情况,也减少了历史库的数据量。
2.2 数据应用子系统
采用面向服务(SOA)的软件结构,提供数据查询、数据统计、辅助分析、二三维联动等功能,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浏览。
2.2.1 查询统计
查询包括属性查询、管线常用查询和SQL查询三类。通过道路名称、门牌号码等多种方式的便捷查询与定位,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快捷效果。在获得查询结果的基础上,可以在二三维场景中,快速准确地进行管线综合统计并生成统计图表。
2.2.2 分析功能
主要包括连通性分析、断面分析(图5)、覆土分析、净距分析、关阀分析、流向分析、溯源分析、巡检、开挖分析等功能,为系统用户提供准确、快捷、可靠的决策支持方案。
图5 管线纵断面分析
2.2.3 三维管线生成
针对地下管线,如三通、弯头、变径、消防栓、阀门、配电柜等,实现参数化建模,无需人工干预,自动生成。依据相关标准,使用管线编译工具编译生成三维管线,编译成果发布到三维服务器上进行配置,实现SDK和RunTime统一,提供丰富的基于COM组件的二次开发接口、管线任意角度的三维展示(图6)、三维视角下的查询统计、专业分析以及二三维联动等功能。
图6 地下综合管线的三维可视化效果
2.3 运维管理子系统
用于系统功能配置、服务管理等,包括服务管理、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日志管理 、自动备份、系统管理、系统监控等功能。
2.3.1 服务管理的个性化定制
依据用户不同的角色及权限的,定制功能菜单,包括地图服务、功能服务、权限服务、数据服务、日志服务等;提供日志查询检索功能,并为其他系统调用提供日志、用户和权限服务。
2.3.2 细粒度权限管理
对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都做了细粒度的权限控制,可满足不同层面用户的需求,并保证了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
2.4 移动端应用子系统
实现手持移动端基本操作功能,同时具备管线数据的离线浏览、增强现实和范围查询、缓冲区查询、管点类型统计等查询统计等功能。
2.4.1 高精度实时定位
开发了一种GNSS接收机串口转蓝牙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将GNSS接收机中数据通过串口输出到该装置,再以蓝牙通信方式传输到移动终端中。解决了移动终端定位精度差的问题,使便携式移动终端定位精度可以达到专业测绘仪器同等精度的水平。
2.4.2 增强现实
通过移动终端摄像头将获取的实际影像显示在屏幕中,形成动态影像层,作为现实场景;在获取高精度实时坐标后,以点的形式将所在位置显示在屏幕中。调取管线数据库中对应位置的管线数据后,叠加显示在屏幕中,形成综合管线信息层,作为虚拟场景。通过调节各图层的关系与透明度,使虚拟场景叠加于实际场景之上,最终形成增强现实的显示效果(图7)。
图7 增强现实
3 结 语
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为城市的公共安全、规划建设和管理快速提供地下管线信息,为管线设计、施工、维护、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为建设主管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服务。有利于降低各种管线的维护费用和重复投资,减少、减轻管线灾害事故发生的经济损失,为避免管线事故的发生提供可靠的依据,最终将实现城市管线的政府监管、有序建设和方便管理。
未来有待依托系统建设成果,数据共享和大数据挖掘为基础,为各类专业用户和管理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为城市规划、管理、建设、应急响应、专业运营等各领域逐步开展更加个性化和专业的应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