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河道人文景观的多维构建
2018-02-19孙小沛董敏龙
任 苇,益 波,孙小沛,董敏龙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 710065)
1 现代城市景观的多维需求
随着现代城市人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需求品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景观观赏不局限于单纯的自然风光欣赏,而呈现多元化要求,即希望获得在一个视角或空间内的多重感受,注重参与感、人文体验,特别是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年轻人更强调个性化感受、人文气息、互动性、可观赏性,正如当下火爆的电视节目给我们的启示,如“我为歌狂”等,在普通歌曲演唱中带动观众思维,同时通过舞台表演给观众全方位多维感受,好的景观也应如此。同一个视域,如果能从空间或时间创造多重感受,增加人文沉淀,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 空间维度
通过在有限空间内进行组合创新,获得空间多重感受,最典型的如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游客通过精致逼真的微缩景观,感受到各国或各地景观文化,身居异地感受不同的异域风情。
(2) 时间维度
在同一视域内使游客获得不同历史人文体验,则是中国人文景区的传统,如故宫人文景观营造,在古代皇宫文化的高贵、威严、华美的氛围中,引入“朕知道了”纸胶带、表情包等现代元素,给现代都市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全新的心灵体验。
因此,在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中,如何从空间或时间进行多维度创造性设计,营造人文厚度,使水景观融入城市,在增加可观赏性同时,赋予其灵魂,与城市文化交相辉映、水乳交融,是现代水景观设计的关键。
2 中国古代水景观人文传统的简单回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孔子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哲学思辨,以及唐代“曲水流觞、一觞一咏”的人水和谐的文化盛景,中国古代水景观始终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元代以前,水文化作为公众交流的媒介和载体,充溢着汉民族积极向上的特点,每逢大型水景建筑、亭台楼阁修建,常有文人骚客荟萃,吟咏诗词歌赋,留下了“岳阳楼记”“滕王阁序”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千古感怀。
元代以后,中国水文化逐渐以私家园林特色为主,充溢着南方的特色,水文化格局逐渐趋于精致、温婉及私人化、商业化,如扬州城内的小盘谷、何园、个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无锡的寄畅园、上海豫园等,大多以水面为中心,仿造自然山水形象,充溢着浓郁的文人气息。
因此,根据不同地域特色,进行文脉传承,使城市水景观融入当地历史人文灵魂,是一种值得考虑的设计思路;同时,续接元代以前水景观建设的文会传统,在景观完建后,组织文化各界人士通过文章、诗歌、画展等不同方式,结合娱乐、饮食等电视节目,增加参与感,逐渐形成文化沉淀,不断增加水景观文化厚度。
3 现代城市水景观文化的几种典型
3.1 水体在城市景观中的功能作用
到了现代,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专业学科,是专门进行规划、设计、保护、建设、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1]。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城市水景观作为城市灵魂,赋予一个城市以独特的气质,越来越受到重视[2]。
水体在城市景观的功能作用,可以概括为统一、连系、聚焦[3]、分割、赋韵共5个方面。
(1) 统一作用
水面作为城市景观基底时,可以统一许多分散的景点,比如西湖,通过沿水体的不同建筑物营造,将断桥、白堤、苏堤等多个景观有机统一,把各种历史故事、人文典故统一,共同烘托出浪漫、古典、人文的西湖文化。
(2) 连系作用
通过沿河流走向的景点布置,可以连接不同的景点空间,避免景观分散,如南京市秦淮区秦淮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连系了瞻园、夫子庙、白暨洲、中华门[4],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打造浓郁秦淮风格的夜市、灯会、风味小吃等,形成丰富多彩的秦淮沿岸水经济。
(3) 焦点作用
最常见的如瀑布、喷泉,通过动感强烈的水体运动形态,给游客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使人身心立刻聚焦。典型的如西安曲江大雁塔水广场,营造出宏大的喷泉场景,伴随时而高亢、时而柔婉的音乐氛围,配合着喷泉水流强劲或舒缓的节奏形态,特别是夜晚,灯光效果衬托着辉煌大气的大雁塔背景,给游客以美轮美奂的心理体验。
(4) 分割作用
一般在较为宽阔的水体,如水岸线大于400 m以上时能够充分体现,通常沿水体,如河流、湖泊两岸分别营造不同风格的城市景观,如传统、现代、民族等,同时可与功能区划互相配合,在同一区域内,借助水体的掩映分割,创造多维感官享受。
(5) 赋韵作用
水是城市的灵魂,在对城市风格进行分类、挖掘城市历史韵味的基础上,营造具有特色的水景观,进一步赋予一个城市以特有的气质、气韵,是水体功能在城市景观中的独特体现,如江南韵味、民族风情、漠北风光等,均能够通过不同的水体形态营造,进一步提升游客的人文精神需求。
3.2 水景观分类及特性
按照水体营造的气韵,可分为传统水景观[5]和现代水景观两大类。
(1) 传统水景观:一般应用于具有历史文化或中国传统底蕴的城市;其水体的水岸线形态一般呈现蜿蜒型水体,其水岸线呈曲折多变,自然柔美。水流形态一般呈现平静、流动或自然跌落的形态;总体营造宁静、开朗或幽深、柔婉的感受。
(2) 现代水景观:一般应用于新兴城市或缺乏传统底蕴的城市,其河道岸线可构建成规则的几何形状,可以通过人工改造,形成跌落的水帘、叠水、水墙等,或喷涌的喷泉、涌泉等。能给人动感、轻快、愉悦、刺激或震撼的感受。
3.3 现代城市水景观构建的原则
城市水景观构建,应遵循以下六大原则:
(1) 建筑方针
符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2) 融入性原则
应充分解读城市文化氛围,按照传统、历史、现代、民族等分类,充分发掘文化特色,使水景观文化充分反映当地特色,避免千景一面[6]。
(3) 统一性原则
首先,水景观营造与城市土地法则中确定的地块性质、已有建筑造型、商业布局等统一,结合城市修补、改造等规划中的风格定位进行一致性塑造。
其次,水景观营造应保证气韵统一,从植被营造、建筑线条、空间、色彩,乃至音乐风格、气味等,均能反映景观特色。
(4) 差异性原则
注重沿水景观不同节点的差异化塑造,通过不同功能、主题分区,或者各具特色的桥梁、景观闸坝等建筑物造型,形成各具特色的喷泉、跌水等水流形态,避免视觉疲劳。
(5) 通达性原则
水景观各节点应保证道路交通便利通畅,应创造利于亲水的平台,其交通应与城市慢行系统、路网结合,形成利于亲水、戏水的环境。
(6) 生态性低影响开发
水景观构建应尽量避免采用三面光的硬化岸线,保持原有水生植物和生物的多样性;同时贯彻“渗蓄滞净用排”的理念,两岸道路应结合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充分考虑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实现水景观构建与水生态和谐统一[7]。
3.4 不同类别典型景观简述
3.4.1 以周庄为代表的传统江南水乡景观
周庄是中国当代文化色彩中江南文化的典型。这里,水流的岸线形态基本是自然式水体,其水岸线呈曲折多变,自然柔美。静态的水:给人宁静、开朗或幽深的感受,烟雨周庄、梦里江南,清幽的河水、弯弯曲曲的深巷、白色的马头墙,洋溢着浓厚的江南文化和吴越文化色彩。景观建筑以马头墙为代表符号,沿河栏杆、廊桥修旧如旧、简洁质朴,充分保持水乡旧貌,随弯就曲,不施粉黛,在周庄水乡,打开江南久远的油纸伞,寻找雨中的丁香姑娘。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景观,渗入了中国人的诗酒文化之魂,是中国传统江南水乡景观文化符号的成功典范。
3.4.2 以秦淮河、曲江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水景观
秦淮河、曲江分别代表长江、黄河2个不同历史时代的文明,分别依托具有“六朝金粉”“十三朝古都”的南京、西安,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沉淀。
以秦淮河为例来说明。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赋予秦淮河浓厚的人文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沿岸密布大量的违章建筑、污染企业,造成秦淮河水体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南京的城市形象和人居生活,水环境已成为制约城市旅游、土地资源效益发挥的瓶颈。2002年起,南京市实施了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沿途拆迁、搬迁、改造防洪墙、铺设截污管道、排污口整治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景观提升工程,直接总投资约38亿元[8]。景观营造后的秦淮河风光带,充分发挥了秦淮河统一、连系作用,特别是依托六朝金粉的深厚文蕴,突出了秦淮河的赋韵功能。在白天,穿行于沿岸杨柳白墙、青楼林立的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间,咏叹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到了晚上,坐在画舫上,感受水流欸乃、画舫凌波,在“烟笼秋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微醺中,触摸灯声桨影里的文化脉络。
3.4.3 以清溪川、东濠涌为代表的现代水景观
韩国在1950—1960年代,由于经济增长及都市发展,清溪川曾被覆盖成为暗渠,水质亦因废水的排放而变得恶劣。在1970年代,更在清溪川上面兴建高架道路。
2003年7月起,实施清溪川复原工程,包括污水截流、引水回补、河道再造及景观提升等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水环境和社会效益,特别为打造现代特色河道水景观积累了经验。河道复式断面通过设置不同高程台阶,形成河道—人行—河岸—车道的多层次亲水景观,同时重要节点设置喷泉,游人恍如置身水帘洞,形成流动、跌水、喷涌等不同形态水流,营造动感强烈的现代风格[9]。清溪川上14座形态各异的桥,是物质外衣下的文脉符号[9],以不同造型或思古、或创新,激发游客思索清溪川复兴工程的意义。
东濠涌北起麓湖,南衔珠江,是广州现存唯一一条贯穿市中心的河涌,全长4.51 km[10],广州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水环境日益恶化,东濠涌一度严重黑臭。从2009年初开始,广州市实施东濠涌整治工程,包括调水补水工程、景观堤岸工程、两岸建筑物立面整饰工程、配套停车场工程、机电安装工程、高架桥体涂装工程、东濠涌管理中心和博物馆建设工程。水环境大为改善。
东濠涌景观营造与清溪川理念接近,以绿色为主题色,两岸护岸结构采用利于植被生长的自嵌式挡墙,特别是设置喷泉式水体净化系统,既富于动感,又有利于构建水生态,池水清浅、附身可亲,沿水脉设置越秀桥、叠水瀑布等10处景观,同时恢复越秀桥等6座历史名桥原貌,新建4座现代小桥,形成具有岭南广州特色的水景观[11]。其不足之处在于景观没有实现交通的连续性,呈现碎片化,没有营造出整体景观效果,更没有形成浓郁的人文气息,现代气息不强。
4 深圳市德丰围涌人文景观的多维构建
4.1 深圳市文化符号的抽象
目前代表深圳市城市文化的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1类为地域文化景观。具体分为:
(1) 以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为代表,融合世界及全国各地的微缩景观,集中在有限空间体现多样化文化;
(2) 集中反映当地客家文化的景观,以龙田世居、大万世居、麻磡村为代表;
(3) 滨海海洋旅游文化,如大小梅沙、红树林景观等。
第2类代表深圳现代创造特色的地标建筑,体现现代深圳速度,以地王大厦、京基100、春茧体育中心等,以及作为改革开放象征的莲花山公园。
初步设想对深圳市文化符号进行抽象归纳,第一类可考虑用融合不同空间文明进行概括,提炼为“合”字,第二类可提炼为“创”字,进一步抽象为“合”的文化符号,将此符号按照不同景观场景要求进行变形再造,以形成代表深圳特色的统一象征。
4.2 大空港片区德丰围涌水景观设计构想
德丰围涌位于深圳市空港新城区,与其余8条支涌一起汇入规划截流河,形成以截流河为中心综合景区,上游各支涌形成各具特色的有机整体。由于各支涌长度不一,考虑结合法定图则进行组合,通过沿河涌形成通畅的慢行系统,实现从任何一点到达各个景点的道路交通,形成差异性组合视觉冲击,避免感官中途不连续造成的审美缺憾和疲劳、厌倦感。景观设计充分利用截流河及各河涌布局,考虑以截流河为主景观,沿河顺序体现深圳市从文天祥、小渔村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阶段的文化符号,整体植被营造符合深圳整体滨海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分河涌组团打造不同景观特色。
德丰围涌景观统一性营造:整体设计构想融现代、历史于一体,充分体现所在沙井街道浓郁的蚝乡文化和小渔村特色,在植被、景观节点等各方面既体现深圳统一特色,又突出德丰围涌的实际与环境氛围。由于德丰围涌右岸为绿地及茅洲河,以绿色为主色调,营造自然湿地景观,与田园、小渔村特色为主体;德丰围涌上游结合城市建设构建城市活力段,下游河道宽度较大,结合右岸绿地,构建自然风光段。
(1) 建设现代气息滨水慢行系统
堤顶绿道宽5 m,主要由3 m人行道、1 m生态植草沟组成;全长2 010 m,贯穿整体工程,串联起沿河各个节点,从锦城路至截流河交汇口,沿河布置巡河路保证沿线绿道贯通;同时结合周边道路设置出入口。考虑场地内以骑行和步行为主要交通形式,设置自行车停车场和集散活动空间。
(2) 建设亲水游憩平台
上游城市活力段河道断面常水位以上0.5 m设置亲水平台,平台上部形成自然缓坡,下游自然风光段结合湿地形成蜿蜒性河道,常水位以上部分设置木栈道、汀步。
(3) 建设历史人文景观
发挥水体连系作用,沿途构建小渔村生态岛、红树风情、蚝乡探秘、珍宝广场、渔夫小憩5个节点,通过文脉处理结合节点及带状脉络,形成文化带,进一步充分体现水体的赋韵功能。
(4) 沿河堤岸绿化
按照绿色基调要求,及河涌水质条件,植物营造充分融入当地特色,种植设计以地带性乡土植物为主,构建物种丰富、景观多样的“植物廊道”,连接河道生态廊道,完善基本网络,营造具有当地特点、生态功能丰富的植物景观,并增加缓坡淡水湿地、红树生态岛等景观,同时也为各类动物、昆虫、鸟类提供适宜、稳定的栖息环境。
5 结 语
本文通过对传统中国古代水景观人文传统的回顾,提出城市水景观应融入当地历史人文灵魂,同时,续接盛唐水景观建设的文会传统,通过文章、诗歌、画展等不同方式,结合娱乐、饮食等电视节目,逐渐形成文化沉淀,不断增加水景观文化厚度。同时,总结了中国现代城市水景观文化的几种典型,主要包括:以周庄为代表的现代江南水乡景观、以秦淮河、曲江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水景观、以清溪川、东濠涌为代表的现代水景观,在此基础上论证在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中,提出了城市河道人文景观构建的六大原则,使水景观融入城市,在增加可观赏性同时,赋予其灵魂,与城市文化交相辉映、水乳交融,是现代水景观设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