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宣教如何避免“无感信息”
2018-02-19曹贤龙
曹贤龙|文
汉朝牟融所著的《理惑论》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某年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阳光明媚、春风和煦、青草芳香迷人,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想:音乐是可以通灵的,天下有生命的万物都会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于是他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虽然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牛却根本不理会,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
公明仪见此情景,心想:是不是这牛听不懂高雅的曲子呢?于是弹了一首通俗的小曲,可是牛依然没有任何反应,自顾自地吃草,令公明仪很沮丧。这时有人说:并不是你弹的琴声不好听,也不是牛有问题,而是你弹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你何不换种方式来弹?公明仪恍然大悟,他先是弹出一段奇怪杂乱的声音,像嗡嗡的蚊蝇声,牛立刻对琴声有了反应,扬起尾巴在背上扫来扫去;接着他又弹出有点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牛抬起了头,竖起耳朵,并四处张望。
这就是成语“对牛弹琴”的典故。
曾有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同笔者谈道:公司的员工安全意识普遍偏低,文化水平也较低,为此,企业非常重视安全培训,也花了大量的资源来给他们做安全培训,但效果并不是很好,他们也听不进去。培训经常做,但感觉像对牛弹琴一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这里存在一个信息被大脑过滤掉的问题。有时笔者在安全课堂上谈到安全宣传教育的话题时,会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人民币五元钱的背面图案是什么?结果是很少有人第一次就回答正确。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见到的东西却记不清呢?因为大多数的人只在意这五元钱能不能用,不会在意它的背面图案。
同样,有些企业把自己的安全理念或安全方针刷在墙上,员工每天都能看见却依然说不全。企业给员工做了很多次的安全培训,但结果是员工依然没掌握相应的安全知识。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对员工而言是“无感信息”,被员工的大脑过滤掉了,最终造成对牛弹琴的情况。
企业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要从员工的角度去思考信息如何不被过滤,提高安全宣传教育的有效性,笔者总结了3个有效方式:
第一,企业的安全理念、方针仅通过视觉信息宣传是不够的,可以要求员工背诵,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企业真实的故事去解读和传递,让员工深入理解了,就能记住和激发他的认同并改变行为。
第二,对于安全培训,要让员工之间相互分享虚惊事件、安全经验,班组自主性的安全培训效果远高于那种把员工集在一起的大课堂式的培训。因为员工的分享用的是他们之间熟悉的语言,讲的是他们现场的情景和案例。
第三,体验式的安全培训会让员工记忆深刻,增强安全培训的趣味性也利于员工对安全信息内容的接收。
总之,当安全宣传教育有了参与感、体验感、趣味新奇性、故事化、对受众有针对性、有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让员工对安全信息入眼、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