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几点思考
2018-02-18李学书
李学书
【关键词】 学生;课堂;行为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4—0048—01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生必须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的方法: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上课时,教师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學习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预习数学内容会显得较枯燥,所以,教师要经常表扬自觉预习的学生,以激励全体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 制订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定期树立目标,确立自己的赶超对象,给自己的前方竖一面红旗。这样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就不会再感到无所事事,没有压迫感,成绩也在追赶目标的过程中提高了。
2. 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学生大声嚷嚷,不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和老师讲课的现象也时有出现。学生在课堂上只有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予纠正,必要时还要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 积极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对新知识巩固复习的一个过程,是检查自己一天的知识是否掌握了的过程,也是一个预习第二天功课的过程,必须保质保量完成,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不把问题留到下一天,不抄袭他人作业。
三、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1. 平日积累,小处着手。在学生刚入学时,我不但要求孩子们计算上认真,而且在写数时强调数的美感,充分利用田字格,要在田字格上做练习,田字格是一年级上学期用的,我要求他们在一年级阶段都要用,对写得好的孩子大加表扬,对写的不太好的孩子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手把手地教,告诉他哪个数写得好,没有写好的应该如何改,只要有一点进步,就会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有信心写好。慢慢地,学生们在认真做题的同时也会格外注意自己的字是否写得工整、漂亮。
2. 言传身教,当好楷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书写习惯也会深深地影响他们。在教学中,我首先以身作则,不论是板书还是平时批改作业我都会做到工整、美观。如果平时在黑板上板书写得不太合格的时候,我会擦去重新写并在写的时候把痕迹擦干净,力求一次写好。
四、培养勤思好问的习惯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勤思好问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小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与数学学习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我在教学中,总是根据教材的特定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与问的求知欲,以它作为培养小学生勤思好问习惯的起点。其次,鼓励学生多提问,表扬学生与众不同的看法,让他们敢于思考和探索,从而逐步培养他们勤思好问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时,可以通过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后再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