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课程视野下的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

2018-02-18孙仲梅王丽峰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23期
关键词:隐性规则班级

孙仲梅 王丽峰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任务。班级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幼儿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班级文化和隐性课程具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潜在的课程资源,对幼儿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影响,因此将幼儿园班级文化作为隐性课程进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

课程按照呈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要想理解隐性课程的概念,须先了解显性课程的概念。显性课程,即显在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列入教学计划中的各个学科和活动,以供教师和学生遵守。在显性课程中,传播信息的发出者是教师,教学材料是传播媒介,学生是传播的受体[1]。相对于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大多不在教学计划之内,以内隐的、间接的、非公开的形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隐形课程具有传播渠道多、传播容量大、传播方式隐蔽等特点。

事实上,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并非截然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体系。

二、班级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可行性及其意义

近年来,关于班级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班级文化的教育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班级文化能否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资源?其意义又在何处?

1.班级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在了解班级文化能否作为隐性课程资源之前,必须先弄清楚班级文化的本质。在此,班级文化是指在学校(幼儿园)文化、教师文化、儿童文化等影响下,由班集体共同创造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内容的总和,是学校(幼儿园)隐性课程的一种外显形式。班级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具有潜隐性和动态性、教育性和长久性。

班级文化和隐性课程有很多相通之处。从内容看,班级文化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具体到班级的卫生环境,抽象到班级成员的价值观等,这符合隐性课程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从影响人的方式看,班级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与隐性课程的隐蔽传播方式殊途同归。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班级文化完全等同于隐性课程,因为班级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非定向的。

总体来看,班级文化与隐性课程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关键是要能正确把握其中的关系,发挥班级文化的积极作用。

2.班级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意义

以幼儿园为例,班级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将班级文化作为隐性课程资源,可以避免班级文化的消极作用,发挥班级文化的积极作用。研究表明,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以体验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为主,在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里和同伴玩耍,与班级环境互动,所以为幼儿提供体验环境和探索氛围要比教幼儿学会儿歌、跳舞更为重要。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促进更好的师幼互动和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同时,班级文化可以作为研究隐性课程的重要载体,从物质、制度、精神建设等方面,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形成展开具体的研究。

三、作为隐性课程的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幼儿园班级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下位概念,是指在幼儿园文化、儿童文化的影响下,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创造的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的内容总和。因此,可以从班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方面开发课程资源。

1.幼儿园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精心创设的幼儿园室内环境可以启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化[2]。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的,那么活动中的儿童就少不了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在幼儿园,幼儿与班级物质环境的互动体现在与室内各种充满教育元素的图片、材料等的互动中。不同年龄段幼儿在智力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不一样,因此他们与环境互动的内容和方式也不一样。要想充分发挥物质环境的教育作用,就必须根植于幼儿的发展需求。3~6岁幼儿的社会性在不断发展,同伴交往能力在不断提高,创造力也在飞速发展,因此班级的环境创设要体现童趣,班级要“留白”,为幼儿拓展游戏空间,促进幼儿同伴之间的互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探索欲逐渐增强,班级的物质环境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中大班的班级物质环境应以主题式构建班级的整体环境,为幼儿提供情境式探索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

2.幼儿园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定的规则是维持幼儿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内化规则的过程也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但并非任何形式的规则教育都能促进幼儿的社会化。目前幼儿园的规则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是班级活动规则的制定者;规则教育的出发点是管理和控制;通过说教与强化执行班级活动规则[3]。对幼儿来说,不存在“问”的过程,只要按照教师说的规范做就行,这样的遵守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没有了教育意义,使幼儿成了规则的执行工具。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那么幼儿对规则意义的理解便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的。要使幼儿意识到,规则不是先于自己存在的“客体”,规则是可以不断形成的。因此,要想使班级规则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幼儿的主体性,不要把幼儿当做等待灌输的“容器”,而是将幼儿看作班级规则制定的协作者,如此便能更好地发挥班级制度的教育作用。

3.幼儿园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幼儿园班级精神文化是教师和幼儿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在幼儿园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存在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和以幼儿为代表的儿童文化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化内容。因幼儿的不成熟性,其产生的文化往往具有两面性,既有天真的一面,同时也有稚嫩的一面。所以,通常情况下,教师会以主宰者的身份规定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而漠视儿童文化的存在价值。然而,不包含儿童文化内容的班级精神文化,也就失去了其在隐性课程中的教育意义。

儿童文化的发展是需要教师引导的,而非无视。教师应发挥成人文化的优势,在师幼互动中,以“促进者”的身份引导建设有班级特色的精神文化,实现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在同一个班级中的有机统一和平等交流。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吴冬梅.幼儿园室内环境的教育价值及其创设[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57-59.

[3]陈群.幼儿园班级活动规则下儿童精神的缺失[J].学前教育研究,2007(4):19-23.

(責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隐性规则班级
班级“无课日”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二则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